勤以立人:劳动课还能这样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区域作为

第一章
内核引领,三轮驱动:构建区域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新格局

作为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成都市武侯区自2015年以来,借助中国教科院智库高地,以推进“智教乐学”教育强区为主线,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武侯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位居全市第一。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五育融合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武侯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具有优良的劳动教育传统和扎实的实践基础。在新时代,将劳动教育作为区域教育高位发展、全面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区域整体建构,行动配套跟进,已构建起区域劳动教育“1356”育人体系,以“三轮驱动”充分保障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实效。现从体系构建与行动赋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聚焦核心,构建“1356”劳动教育体系

2020年4月,武侯区面向全区家长、学生和教师,发放了上万份调查问卷,客观呈现出区域劳动教育发展的基础与不足:达成共识度高,但缺乏专业师资;课程实施多样,但缺乏体系构建;活动开展有序,但缺乏机制建设;学生参与度高,但缺乏实践基地。调研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武侯区劳动教育有传统、有基础、有作为,但基于新时代的要求也有不足。

本着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原则,武侯区在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所的深度指导下,以“系统构建、全面推进”的思路整体构建区域“1356”劳动教育体系,并于2020年6月29日正式发布《成都市武侯区全面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铸魂——确立一个核心理念

立足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着眼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地与落实,整体构建具有武侯特色的核心理念——“勤以立人”。把“勤以立人”的核心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通过出力流汗,使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真正做到做事要勤快、技能要勤练、学习要勤奋、做人要勤勉、生活要勤俭,树立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将勤劳奋斗的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塑形——明确三项载体

首先,明确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载体及学段要求。引导学校因校制宜,结合学校文化与资源,构建板块完整、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项目清单。其次,要结合三类劳动明确评价标准,完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运用“一卡通行”实现“一融合两结合”:线上、线下相融通,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主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全方位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对劳动教育的督导,纳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创新——探索五条路径

一是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育人体系,迭代更新办学理念、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完善课程育人体系、设置保障必修课时,明确课外校外劳动时间,整体规划学校活动。二是广泛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各学校因地制宜,强化综合实施,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化,突出劳动教育重点。三是促进学科渗透融合。必修课与各学科有机渗透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四是强化劳动文化建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感受劳动精神、提升文化内涵。五是探索劳动教育新样态。结合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交互、体力与脑力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融通、规范与创造的共生。

(四)聚力——构筑六项保障

武侯区聚集各方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实践场所、强化安全保障、加强督导考核、加大经费投入六大保障,构筑出一条推进劳动教育立体化的保障网,确保系统构建,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总之,武侯区结合国家文件精神和区域实际,创新性地提出勤以立人的核心理念,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明确三类劳动载体,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探索五条实施路径,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构筑六位一体的保障支撑体系,解决“做得怎么样”和“凭什么做”的问题,全方位构建了完整的政策支持和实践指导体系,形成了武侯“1356”劳动教育新格局。

二、三轮驱动,推出“八大行动”组合拳

武侯区实施“八大行动”:分级管理和研究行动、智慧评价行动、中心组引领行动、种子教师培育行动、专家组建设行动、试点学校培育行动、劳动教育课程案例开发行动、基地建设行动,以“三轮驱动”促进区域“1356”劳动教育新格局的现实转化。

(一)机制驱动,激活区域劳动教育原动力

1.理顺管理机制。

在区域层面,武侯区教育局成立武侯区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引领规划区域劳动教育改革发展。2020年1月,武侯区教科院进行机构改革,在武侯区教科院设立德育与劳动教育研究所,设置了专职劳动教育教研员、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深入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武侯区立项劳动教育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区级课题9项,在各级课题评审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在学校层面,各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研制并论证《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细化劳动实践清单,实现“一校一案、一校一单”。在方案中明确管理部门与实施人员,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研科研,构建形成“全面统筹、院所引领、全域实施、有效评价”的劳动教育推进管理机制。

2.培育人才机制。

实行梯队培养,完善以教研员、中心组、种子教师、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校外辅导员为支撑的人才资源库。启动劳动教育“百名劳动教育种子教师”、综合实践“骨干教师”培育行动,现已面向全区遴选第一批种子教师50名,开展系列化(政策理论、课程建设、基地实践及课堂教学)的培训课程,促进模块化、进阶式的专业素养提升,为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专业保障。

3.建设场所机制。

区委区政府直接协调和领导武侯区“水韵园”综合教育基地建设,利用260亩园区,建成五大教育主题课程,其中“匠心劳动工坊”开设厨味爱心、金工创心、木工道心、陶瓷文心、服务巧心五类劳动主题课程,其课程学生免费、政府买单,保障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高品质实践体验。

学校积极挖掘存量空间的使用,打造学生“一公里”实践基地。如锦里小学的“巧玩儿”博物馆、龙祥路小学的“小农夫农场”、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的“两园两坊一榜样”、棕北中学西区的空中农场、行知实验小学的“三园”空间等都是学校因地制宜打造的典型案例。

同时,武侯区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由武侯区教科院与四川博物院、成都工业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武侯区社区学院等院校组建实践教育协同联盟,促进家校协同、校社协同、城乡协同、普职协同,形成资源合力,构建起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的育人机制。

(二)课程驱动,迸发区域劳动教育内生力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五育的课程载体。劳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育人目标、内容和方式上有交叉、有重叠、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聚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强关联,武侯区在实践中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育人合力。

1.优化主题。

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类别,开发贯通全学段的劳动实践任务群,进行“大主题、长周期、序列化、进阶性”的主题推荐,引导学校结合资源条件和文化特色,开发适宜学生学情、促进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从活动的主题、活动开展方式、活动目标、活动实施中的关键要素及活动的评价五个维度去设计,在每个维度中有机融入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及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目标,研制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劳动教育的主题推荐》,并以此作为支架,“源头”引发“活水”,引导学校教师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课程。

2.融合方式。

武侯区以项目化课程实施的思路构建起“基础课程+融合课程+活动课程”的“三课联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保障“目标统一、内容贯通、资源统整”的育人实效。

在课程实施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效,整合融通“考查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四种学习方式,推动学科内外、领域内外的知识融合、方法融合、思想融合、经验融合,以及价值观念融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更好地支撑实践育人。例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校园一方土·荒漠千点绿”——耕园成长项目》项目课程,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和成长需要出发,将约80平方米的学校“耕园”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的驱动性问题设定为“如何让耕园达到最大化兑换梭梭树的目标”,把实践活动和“阿拉善公益项目”两者相结合,找寻教育的“黄金契合点”。活动目标指向培养学生自理、自立和热爱劳动的精神,主动积极参与校园、社会生活的意愿,以及树立社会公益的责任意识。活动过程中,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和多种学习方法获得了丰富的探究与劳动体验及成果。

3.整合资源。

结合“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运用“一网通用、一卡通学”的资源优化供给,丰富和更新劳动教育课程网络资源库建设。开发劳动课程优秀微课192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微课84节。由武侯区教科院牵头,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发涵盖三类劳动、贯通小初高全学段的主题案例模板32个,面向全区中小学征集优秀研究成果300余项,其中多个优秀课例在国家、省、区、市级教研平台进行展示,并出版了《四面春风十里桃花——一间整洁教室的打造之旅》班主任培训用书。

(三)评价驱动,提升区域劳动教育发展力

1.素养导向。

2021年4月22日,武侯区成功举办第一届“勤以立人”劳动技能大赛。围绕劳动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精心设计贯通小初高的进阶性技能项目、链接学生真实生活的通识性知识项目,考查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维度。通过班级、年级、学校的层层推选,全区68支参赛队伍共300余名选手展开决赛角逐。此次比赛从初赛到决赛历时一个月,以赛代培,营造区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2.技术赋能。

武侯区结合“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借助“一卡通行”,建立学生劳动实践记录档案,提供在线预约、查询、推送、记录、评价等服务,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连通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全覆盖。

武侯区各中小学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呈现出“百花绽放、百舸争流”的学校劳动教育样态,同时武侯劳动教育经验也多次在全国、省、市级平台做交流分享,形成广泛影响。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促进五育融合、实现全面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作为中国教科院实验区,武侯区将继续秉承“勤以立人”的核心理念,着力在目标的精准化、内容的特色化、机制的顺畅化、评价的科学化四个方面,进一步突破和完善,探索具有典型参考意义、可供借鉴推广的武侯经验。

(作者: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 周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