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以立人:劳动课还能这样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勤劳,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最显著最突出的行为特征,在全世界人的心目中,都应该是最没有争议的族群文化标签。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劳动,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本能。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的推崇与强调,无出其右。唯物史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自觉的对象化实践,整个人类活动的历史,就是劳动实践的历史,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的,人类本身,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类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会灭亡。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专门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的基本观点。

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劳动,从来都占有重要地位。既有“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严厉要求,也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谆谆告诫……即使在现代教育科学中,劳动与实践,对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成才塑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迅猛崛起,背后所依赖的,正是亿万中国普通民众的勤劳与奋斗。中国人用劳动与汗水,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将穷困落后的农业国度,建设成为覆盖工业门类全产业链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变迁,财富快速增长,在城市化与工业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人的勤劳文化传统,在一部分年轻一代的教育传承中却遭遇了迷失与错位。

中国人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上一代人相比,年轻一代的生活与成长环境,急剧变换,传统的劳作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青少年的生活,勤劳的观念也不断偏离了青少年的成长轨迹。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成长中,本该如影随形的劳动与劳动教育,似乎被上课、分数、考试等淹没,书本与屏幕,成为青少年一代的焦点。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出现了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而劳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大众淡化甚至忽视。于是,一段时间以来,围绕青少年的劳动与劳动教育,其文化断层日益明显,成长病态乱象纷呈。

做饭、打扫、使用家电这些生活中所必需的技能,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居然十分陌生。日常劳动教育的缺位,让部分年轻人缺乏必备的劳动技能,这些年轻人逐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越来越依赖家长、家政人员和外卖。中国社会过往闻所未闻的新闻,不时出现于媒体报道:2021年,河南信阳“巨婴”杨某,在23岁的年华饿死家中,只因父母的无度溺爱致其被懒惰所蚕食;“母亲为大一女儿招聘保姆以照顾其生活起居”,无疑是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而轻视劳动教育的真实写照;“留学生半夜打电话吵醒母亲只为一盘番茄炒蛋”,则反映了亲情泛滥,劳动教育缺乏,“妈宝男”“妈宝女”现象丛生的现状……如此种种,无一不透露出一条讯息:中国的劳动教育亟待一场巨大的变革!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少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少年,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为人民大众劳动、为党和国家奉献的时代新人,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面对特殊历史背景及特定社会阶段的教育问题,国家层面果断出手。2020年3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曾经的“德智体”三好,拓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目标。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独立设置劳动课程,将劳动及其所占课时,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针对不同学段,制定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等课程任务。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国家在法律层面及时完善。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二章第十七条第(六)项: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长期以来,成都市武侯区(以下简称“武侯”)敏锐地觉察到传统教学的不足与唯分数论的偏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形成了坚实的劳动教育实践基础和优良的教育发展传统。

多年来,武侯全区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家庭、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七十二行”“归园田居”“生活小能手”“E博士”“巧手节”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新三好”评价体系等劳动教育案例,先后获全国、四川省劳动教育表彰。这些举措,继承了劳动育人的中华传统,为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武侯积极落实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部署决策,从新时代全面育人全局和未来人才培养需求出发,系统规划、重新设计构建劳动教育育人格局,努力打造导向正确、任务清晰、制度完备、措施有力、保障到位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2020年,《成都市武侯区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启动了武侯区新时代劳动教育八大行动。通过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深度指导,秉承“勤以立人”的核心理念,整体构建具有武侯特色的“一核三体”劳动教育育人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新样态五大路径,推动劳动教育实施,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协同机制,完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实践场所、安全保障、督导考核、经费投入六项保障措施,构建新时代“武侯劳动教育‘1356’新格局”。

在武侯的教育视野里,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已然不同于惯常狭隘理解的劳动教育,其不只是停留于教人干活的简单技能与单纯劳动的初级层面,而是具有更广泛的内涵、更深层次的育人意义与塑人价值。武侯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青少年品格的塑造与意志的养成,着力锻造新时代人才不惧劳累的精神、顽强坚定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劳动教育的强化,提升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面对复杂情境下的各种繁杂问题时,形成能解决问题、产生价值的能力和品格,树立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人生价值观,将勤奋的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他们能游刃有余地迎接未来的人生挑战。

武侯的劳动教育,更期冀青少年的成长更完整。青少年的成长过程,除有学习和学校生活以外,也应该有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青少年在劳动中产生的自我价值,意义非凡:操持家务的时候,他才能感受到被家庭所需要的自我价值感;参加社会劳动时,他才能感受到被他人需要和自我创造的价值感;而当感受到被需要时,他的内在精神世界才不会空虚无聊,才会充盈而满怀期望。任何出现在身边的人和发生在身边的事,都是对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邀请”,让他在饱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在劳动中去感悟责任和担当、创造美好世界、实现自我价值。在劳动过程当中,有很多关系会相应建立,父母跟青少年之间的亲子关系会更亲密,青少年跟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关系会不断成熟,随着青少年内在的自我价值感的产生,同时又建立起外在的丰富联系时,他自然能够产生一种美好生活的指向。劳动,通过涵养青少年的个性、滋养青少年的良知、增进青少年的智慧、修炼青少年的德行,进而创造出青少年的美好未来。

围绕勤以立人的劳动教育理念,武侯各级学校,努力挖掘学科课程与劳动课程的契合点。劳动教育牵手自然科学学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背后的科技奥秘与方法技巧;美术文艺学科,将劳动融入审美体验,让学生充分领略劳动成就的艺术之美;语文品德学科,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及思想修炼中,品味劳动的昂扬精神与生命奋进之美……多学科齐头并进,携手共生,共同引导学生收获劳动相关的广博知识,培养劳动的人文情怀,生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教育实践与创新融合共生,依据自身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各显神通,加强劳动教育教研建设,构建学校特色课程,精心策划各类劳动竞赛,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在不长的时间里,初步形成具有丰富性、系统性和特色性的武侯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局面。

秉承一贯创新意识,光大既往改革精神,未来,武侯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的使命感,持续深化劳动教育的创新探索,高标准落实国家部署,践行新时代育人标准,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实施落地,瞄准为中国劳动教育贡献“武侯经验”的宏大目标,奋争先行,勇探路径!

编者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