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琴弦歌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综评
据《汉语大辞典》,古琴是指传世久远的七弦琴。其多为梧桐木料制成,初五弦,后增为七弦。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古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黄鹄、秋啸、鸣玉。”可见,古琴名称多样,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历史最悠久的弦鸣弹拨乐器之一,经历了由五弦至七弦的演变发展。
关于古琴的产生年代,历来有伏羲、神农作琴,黄帝、唐尧造琴之说;而琴弦数量由五至七,则系周文王与周武王在原五弦琴的基础上,每人增加一弦。由此可见,古琴历史悠久,至少有三千年,其地位特殊。
弦歌,《汉语大辞典》中的意思是“依琴瑟而咏之歌”。此概念来自《周礼·春官·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郑玄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史记·孔子世家》又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弦歌最早保存在2 500年前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之中。可见,很多诗都可以用琴、瑟伴奏演唱。抚琴而歌,是一种由古琴伴奏进而歌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显示着中国古琴艺术悠久的历史传统,反映着历代琴家精湛娴熟的表演技艺,标志着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发展达到的高超水平,昭示着历代歌唱家声情并茂的完美表达。
古琴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文化发展进程中与文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化生活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严格意义上讲,“古琴弦歌”由古琴艺术与依琴而唱之歌的两个概念组成;但若仅从依琴而歌来论,弦歌艺术应为伴随着古琴艺术发展而同时发展的特殊音乐艺术。因而,后世也多称弦歌为“琴歌”。
许健《琴史新编》中提到弦歌与琴歌的区别时,认为先有弦歌,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大量出现了琴歌。比如说,弦歌在先秦时作为祭祀时的器乐,较为流行,“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就反映了祭祀的盛况。但是,当今流行的琴歌比如《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等,应该为唐宋诗歌发展到鼎盛之后的作品。弦歌属于琴歌,琴歌则更广阔些,琴歌是弦歌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通俗地说,古琴弦歌,就是诗歌融入古琴演奏、琴与诗互补的演唱技艺,即带歌词的古琴曲,也称“琴歌”,属于古琴艺术的分支。
但从文献检索和学界成果来看,古琴弦歌的研究是近30年才刚刚起步的。研究特点有二:
一是成果数量屈指可数,且多集中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即琴曲打谱、琴曲的传承和创作。例如,最早的研究成果要数1983年王迪的《琴歌》,是52首琴歌曲词的辑录。2012年薄克礼、张子盛编译了《中国古代琴歌精华校译》,辑录108首琴歌。这些琴谱的汇集与诠释,为学界研究古琴弦歌提供了帮助。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散篇论文已由单纯辑录琴曲向琴歌艺术方面的论述转变,如《琴歌〈阳关三叠〉的演唱分析》(叶丹妮)、《琴歌腔词关系与即唱教学研究》(焦杨阳)、《琴歌〈诗经〉演唱风格借鉴昆曲唱腔探索》(高鹤)等。
二是琴歌史与琴歌文化研究者极少,即使是涵盖收集、整理,古琴发展历史和传唱技艺文化等的文献,也只有寥寥数篇。如博士论文《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章华英),《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司冰琳),《代拟琴歌与先秦人物故事的汉代演绎》(廖群),2013年薄克礼出版的《中国琴歌发展史》,等等。
总之,目前古琴弦歌研究除成果稀少外,还有三方面的显著缺陷:一是缺乏以地域文化视角系统考察古琴弦歌肇始与演变并深挖其文化精神者;二是缺乏对琴歌作为普及艺术的“诗乐教化”功效的深入研究;三是缺乏针对古琴弦歌非遗技艺的保护性传承研究。以上缺陷正是本书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