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七十一章:失败(求收藏,求别养肥)
在原本历史上,范琼虽然也是个长腿将军,但在那个五十步别笑百步的大环境下,其实还不算显眼,反倒是他替金军驱逼宋徽宗以及数千皇族,后妃出城的事情为人所诟病。
但在这个时空,他之前的河东战场上的两次临阵逃脱,就显得过于耀眼了,而且两次都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他逃到永兴军路(陕西)后,占了座县城就当起了鸵鸟。
如果金军第二次兵围开封,像原本一样破了城,也许范琼就躲过一劫。
但偏偏赵桓不但守住了开封,还打退了金军,大宋朝的威严自然也就没有落地。
如果仅此而已,说不定范琼会选择拥兵自重,在大家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估计也没人有功夫去理会他。
但接下来韩世忠获得真定大捷,张俊收复太原,都让大宋朝堂的威仪基本恢复到了全胜状态。
这时候,赵桓一道圣旨过去,范琼周边的西军就蠢蠢欲动,想要挽回一些之前勤王不积极所造成的后果。
等到姚家父子率领数万老兵出现在县城外的时候,范琼部下就彻底绝望了,和范琼的亲兵一起,绑着范琼就出城投降了。
姚家父子就押着范琼和他手下投降的军队来京城。
这种乱兵,赵桓也不敢大意,以最快的速度赦免了范琼的手下,然后将他们一分为二。
范琼是开封人,禁军行伍出身,以河北平乱起家,第一次勤王时,他是东京路武将,奉命勤王。
他麾下的军队官兵多为河北,东京人,也有一些开封籍军官。
赵桓将其军一分为二,一部分送去河北给宗泽安置,一部分送去京东,给张叔夜使用,至于范琼,则明正典刑,以临阵逃脱之罪斩首。
处理好范琼和他的军队后,赵桓将姚平仲任命为侍卫亲军骑军司的副都指挥使,将他率领的西军骑兵全部留在了开封。
他还赐了姚平仲新军骑兵操典。
拿到操典的姚平仲比之前升节度使还要兴奋,当即带兵去了城外校场,日夜操练了起来。
赵桓初对姚平仲本没有什么好映像,用他也是不得已,直到种师道救太原那次,让他对此人感官有了转变。
作为将门之子,姚平仲年纪轻轻就担任高级军官,固然有些轻率,但也保留了年轻武人的锐气和勇气。
当日在太原和种师道合作的,但凡是一个姚古,王渊之类的老将,在当时情况下,八成就会弃种师道而去,但年轻的姚平仲虽然自觉事不可为,却也愿意舍命相陪。
之后在开封之战中,他也表现的十分积极敢战。
开封之战后,姚平仲跟随张俊北上过程中,对形式骑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都是张俊信中告诉赵桓的。
对于这样的将领赵桓当然也是不吝培养的。
至于姚古,则被赵桓打发回陕西继续担任熙和路担任经略安抚使,看似原官不变,实际上勋级又转了一转,从护军升为上护军。
……
北方战火暂时平息,朝臣们或担忧,或期盼的注视着赵桓。
赵桓今年二十五岁,一年前从徽宗手里接下一个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已经反败为胜,将强敌赶出国境!
不说文治,这武功恐怕已经直追太祖了!
这样一个有雄才的年轻皇帝,自然是不甘于平淡的!
所以,朝臣们有的担忧,有的则摩拳擦掌,等着皇帝在这个国家中掀起惊涛骇浪!
朝中新旧两党,也都磨刀霍霍的盯着对方!
但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赵桓似乎对朝廷大政不是太感兴趣,每日里在政事堂不是装泥塑,就是哼哼哈哈的当和事老,朝廷大事,也都是执政们商量出什么,就是什么。
实在有什么争执不下的事情,他这个皇帝也不下场圣裁,竟让执政们举手表决,那种意见支持的人多,就按那种意见来办,引的首相,次相不满。
若是如此,首相,次相身份如何体现?
最后赵桓竟搞出个表格来,规定,政事问题,首相一人算四票,次相算三票,副相算两票,西府的枢密使算两票,副使,佥事都算一票。
若是军事,则枢密使算四票,副使算三票,佥事算两票,首相算三票,次相算两票,副相算一票。
每遇到不决之事,赵桓就让殿中侍御史们来数票,统票,凡是政事堂举手表决过的事情,基本就是铁板钉钉,赵桓从来没有干涉过。
这样的规矩在相公们看来,虽然有失体统,但规矩也更加明晰,不像以前,相公的权利除了管制大小之外,还要看和皇帝关系的请疏远近。
更重要的是,赵桓主动的将自己的权柄下放到了政事堂,虽然皇帝从来没有说过,政事堂举手表决的事情,自己就不会推翻,但他的做法,却暗示这种可能,这无疑提升了相公们的权威。
当然,赵桓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完美,比如他整日里和一群商人搅合在一起,痴迷于研究炼铁,烧窑之类的杂事,还整日惦记着要迁都洛阳。
但这些不足和下放的权利比起来,就完全不算什么了。
……
北方战争带来的喧嚣尘埃落定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了靖康二年的春天。
靖康……二年了啊!
赵桓设计的碾槽拖拖拉拉了一个多月,终于铸造完成,安装到位了。
运输的时候,出了次事故,压死了一个工人。
尽管赵桓亲自过问,给足了抚恤,但事情仍然让他感到挫败,这事情的难度比他想象的要大的多。
碾槽安装好后,赵桓在嘈杂的工坊里呆了整整一天时间,搞得几个相爷都对他有了微词。
结果却让人失望,碾槽的效率比他预想的要差的太多了,如果直接将矿渣扔进碾槽,要将一槽大大小小的矿渣碾成勉强合用的粉末,足足要半天时间,而不是他期望的一个小时!
一台碾槽一天下来,也就生产六七百斤料,比他预计的四五吨竟然差了足足十几倍!
而且矿渣还需要提前预碎,不能有太大的硬块……
一想到这样的碾槽,竟然要造几百个,才能满足水泥生产的需求,赵桓直接在心里给这个异想天开的方案判了死刑。
不说别的,光是铸造这么多碾槽的近千吨生铁,他都不一定弄的齐!
人常说,对事物了解的越多,心里就越是充满敬畏。
这件事情就像一盆冷水,将已经开始膨胀的赵桓给浇醒了。
自然规律就是这么冷酷,在他面前,皇帝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虽然满心挫败,但赵桓并不想放弃。
因为一条能够快速运送物资的道路,在这个时代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甚至是颠覆性的。
而且,如果能在这个时代量产水泥,产生的后果也是颠覆性的!
所以,赵桓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
既然此路不通,那就换条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