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各出奇招
1982年时,每箱冰棍出厂之初都是塑料方盒包装,满满一箱有六十多根,批发时依旧按照六十支计数。有的情况下能装六十六至六十九根,缺货时则只能填满六十根。
那个年代,冰棍上盖有淡粉色和白色的薄冰棍纸,以防挨着的冰棍冻结在一起。
整箱的冰棍出厂价是两块钱,大概一支大约三点几分钱,卖出整箱冰棍就能获利接近两块钱。
冰棍贩子心里盘算:他妹妹是在水利冰棍厂工作,这个泡沫盒里原本能装满六十九根,卖掉两根还有六十七根剩余。零售价是五分钱一根,所以一共三块八毛五分。不过,考虑到之前说过的要抹去多余的小额零钱,这让他犹豫了起来。
之前承诺要帮眼前孩子抹掉小额零钱,五分钱已经有些难以启齿。
看着贩子卸下泡沫盒,他猛地想起自己叫来同学,要是到时候不够分怎么办,有些同学或许会错过机会。
“一箱有六十七根,应该够五十根了吧!“他心中暗自想着,同时警惕地望着贩子,确保学生们都能吃到冰棍。
贩子接过零钱后,一边找零一边涨红着老脸补了一句:“冰棍总共三块八角五分,今天叔叔就不收五分了,就当我请您品尝一管。这里我还有两块加料奶砖,姑妈送给小朋友的(奶味浓郁的优质冰淇淋),送给你尝鲜。”
说完后,贩子脸上的心疼也清晰可见。那两块奶砖是新产品,一毛钱也不一定买得到。但比起给李志强抹掉零钱,他实在舍不得。
奶砖?!李志强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兴冲冲地说:“大叔,感谢您的赠品,您收四块钱就好,回头我再帮我儿子买两块奶砖当作谢意。“
李志强迅速递出了一张小面值五分和一张一元的纸币,捧着奶砖奔向张老师炫耀去了。
众人纷纷得偿所愿,有的人拿了两根冰棍,有的仅是一根,教室里的气氛相当热烈。很快,“鼠年信物”“孤怪”之类的笑料全被遗忘了。
下午是李志强参与捕鼠的日子,班级同学却异口同声地建议让他休息。当时,根据市里要求,每个人需要灭三只老鼠,意味着至少上交三只鼠尾。许多人都会选择花高价在乡村的供销社购买鼠尾,价格有时高达两毛钱一枚。
学生们各出奇招,有人交鼠尾,有人用火柴盒装上一去的苍蝇来应付。总而言之,三班是最早灭除四害的任务完成班。
这时卖掉捕来的老鼠尾可以得到一角或两角钱的收入,归班级公用。
在张老师的英明领导下,一天下来三班共获得四十二只鼠尾,大家欢天喜地,唯独李志强郁郁寡欢。他的头上醒目地挂着一块能用手摸到的肉包,还获得了难听的绰号,并饱受一顿猛烈批判。他花钱请大家吃冰棍的行为,却被张老师认定为浪费,甚至有可能透露给他妈妈王雅清知道,使得这次五一变得有些凄惨。
五月,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第二日恰好是周日。尽管李志强度过了一个凄惨的劳动节,但他依然如日常一般,在早上5:20从福丰街向东部跑去,直奔江城第九中学,到达学校后会在校园内做一些热身运动——拉伸腿脚、扭动腰部,以及几下引体向上,然后环绕学校的跑道慢跑一圈。
早餐过后,他与冯晓武一起去往王波那里,给他们刚购置的三十米挂网送货。随后,他请冯晓武开车送自己至位于江城中心的工人文化宫。
何为工人文化宫?从名字可以看出,它原本是专为工人们提供活动和休闲的地方。
回想起上世纪的经历,80年代的工人文化宫曾代表电影院及公交总站,90年代象征舞厅和保龄球场,到了21世纪初则变成了情侣约会和思念交流的去处。而他重生前,它已然成为补习班与培训机构的存在。李志强记得自己的女儿正是在那个地方接受舞蹈学习。
他到工人文化宫的初衷,本是带冯晓武去看电影,借此弥补他们因伤痛而有些压抑的情绪,也借观影丰富生活。
在电子设备匮乏的年代,生活乏味到使他无所适从,观赏80年代老电影成了极佳的选择。一到工人文化宫,李志强惊异地发现售票处是一个设有半圆形窗口的小屋内。
窗前的小黑板明晃晃地写着:“观影成人票价为五角,儿童只需两角。”冯晓武支付了七角钱,额外买了一些瓜子和糖果,他们走进了电影院。
出乎李志强意料的是,他重生后的第一部电影是李连杰出演的《少林寺》。对于电影里的内容,他对本时空的感受并不太强烈,观影过程中渐渐地有些困倦入睡。
习惯了观赏几十亿票房的大片之后,眼前的电影对他来说仿佛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
然而他明白,《少林寺》在全国刮起了一阵功夫电影狂潮,并且激发了许多人特别是孩童的武术热情,他们甚至愿意离家出走到少林寺拜师学艺。
相反,冯晓武的观影体验与李志强截然不同。看完这场电影,他整个人四溢,即便就餐时仍沉浸于电影情节之中,不断向李志强分享对电影的热爱。他表示若时间允许,还想重温一次《少林寺》。
冯晓武甚至透露,若非年事已高和家中有病重的母亲需要照理,他自己几乎要生起前往少林寺习武的心愿。
意识到当前精神文化供应的缺乏,他认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家庭亦应拥有新的精神生活设施,于是他让冯晓武通知王波下周有空去他们家,送去两百元以资助购买电视。
王波如今经济宽裕,拿出两百块钱买电视给二爷爷和奶奶是相当恰当的。毕竟,他在江南市立足全是多亏了二爷爷和大姑妈王雅清的支持,能以实际行动回报他们的资助也是理所当然。
李文龙和王雅清并不同意这个想法,因为在那个时候,电视机并非大众化用品,花费大笔钱购置电视似乎显得过分奢华。
然而,王波坚称是为两位老人买的,若非他们承担费用,他乐意自掏腰包。经过多番讨论后,李文龙最终还是同意购买电视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