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复利思维
一盘棋吃垮一个国家
让我们从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始讲起。
故事发生在古印度。古印度有个国王,他为了奖赏发明国际象棋的人,许诺可以满足这个人提出的任何要求。但是,发明者不要金子也不要银子,只要大米。国王很诧异,便问:“你想要多少米呢?”发明者说:“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有64个格子,我要在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两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第四格放八粒米……以此类推,只要每个格子里的大米数量是前一格的两倍,直到放满最后一个格子就可以,这些米就是我想要的奖励。”
国王一听,扑哧一声笑了。他马上吩咐士兵搬出粮仓的米往棋盘上摆。可谁承想,还没摆到一半的格子,整个粮仓的米都用光了!这时,国王才发现,就算把全国的米都赏赐给他,恐怕也填不满棋盘的最后一格。紧接着,有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摆满棋盘所需要的大米的重量,居然是大约4000亿吨!要知道,2022年全世界大米的产量也只有约5亿吨。别说这个王国,就算把全世界收获的大米都填在棋盘上,至少也需要800年才能完成。这个奇妙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很小的东西,当其数量不断累积时,产生的力量也是极为强大的。
现在,跟我一起动手来做一个实验。你需要先拿出一张白纸,然后,请你将它对折、再对折,继续对折。如此反复操作,你可以试试这张白纸最多能被对折几次。由于选用的白纸厚度不同,每位同学折叠的次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是5次、有的是7次,但是,有一点一定是相同的:对折次数越多,纸张的厚度越大,直到它坚硬得让你无法将它再次对折。
实验做完了,现在请你思考一下:阻挠你完成下一次对折的因素是什么?是纸张的材料吗?还是你力气的大小?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倍数。这是不是听上去有些耳熟?没错,就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整数就是另一个整数的倍数。在对折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纸张对折后的厚度是呈二倍增长的。有人粗略地算过,将厚度大约0.1毫米的普通A4纸对折105次以后,它的厚度会成为一个天文数字,甚至连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都放不下。一张纸可以穿破宇宙,是不是很令人震惊?所以,一张纸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倍数增长在其中发挥作用时,即使是很微小的数字也会变得不可估量。
折纸的实验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滚雪球。我们来回想一下滚雪球的过程:先抓一把雪,团成一个小雪球,再把它放在雪地里滚着向前走。这时,雪球会粘上越来越多的雪花,体型越来越大,重量也越来越大。那么,通过这个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你能领悟出什么道理吗?很简单:一片雪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数量庞大的雪花抱成一团,其威力就会变得十分强大。一位作家形容,一片雪花可能就是引起一场雪崩的罪魁祸首。小小的一片雪花当然没有这种威力,这是无数片雪花积少成多后产生的能量,我们通常将这类现象称为“滚雪球效应”。
人们根据滚雪球效应总结出了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复利思维。复利其实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复”表示“重复”,“利”指的是“利息”。正如字面意思,“复利”指的是把上一期的利息加入下一期的本金一起计算利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利滚利”。著名投资家巴菲特就是从一本叫《赚1000元的1000种方法》的书中学到了复利思维。这本书中讲到,如果用1000美元作为本金,每年按照10%的利息增长,那么5年后,本金就会变成1600多美元;如果时间拉长到25年,这个数字将会变成约10 800美元。于是,巴菲特将复利思维应用到了财富积累与管理中,这也是他最终成功的原因之一。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一砖一瓦日积月累后成就的辉煌。聪明的你,在看了巴菲特的例子后,是否发现了复利的奥秘?没错,就是时间。在最初阶段,复利产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个时间节点或者某个时间段,它会给你带来惊人的结果。下面的图1-1可以帮你更清楚地了解复利思维的意义。
图1-1 复利思维的意义
图1-1中包含了三个算术题,第一个是1.00的365次方,结果等于1.00。我们可以把1.00看作你的成就,把365次方看作一年的365天。这个算术题表达的含义是,如果你的成就只在1.00上原地踏步,一年后你的成就依然是那个不变的数字。再来看第二个算术题,它就很有意思了——1.01的365次方等于多少呢?答案是37.8!虽然1.00和1.01之间只有0.01的微小差别,可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个算术题表达的含义是,如果你每天只进步一点点,哪怕仅仅是0.01,在一年后你取得的成就都会是原来的近40倍。到这里或许有同学会好奇:如果每天都出现退步的情况,对结果的影响有多大呢?第三个算术题就揭晓了答案——0.99的365次方等于0.03。这说明,如果你每天都在退步,即使是原地踏步的人也会将你远远地甩在身后。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比较:1.01和0.99只相差0.02,但是经过365次方的累积,二者的变化却相差1260倍。这样的惊人差距,不就恰恰印证了复利思维在背后暗暗发力吗?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多时候并没有实现当初定下的目标,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这并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到持之以恒,让时间在复利行为中发挥作用。你肯定有过捧着词典背单词的经历,等一段时间过去,当你重新翻开那本词典时,你会发现整本词典除了前几页,剩下的对你来说几乎是全新的。你缺乏的正是一颗坚持不懈的心。
插上脑机接口,运用复利思维
如何运用复利思维?还是从一个小故事讲起吧。爱因斯坦说过,复利的威力巨大,甚至超过了原子弹。你可能会觉得听起来有些夸张,思维可以和原子弹的威力相提并论吗?还真的可以!让我给你讲一个我们国家的核物理学家王乃彦院士口述的故事。
1999年,王乃彦在国际组织任职,免不了与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在主持工作会议时,面对英语提问与交流,他一下子犯了难,因为受到时代的影响,直到大学毕业,他的英语也只有初中生水平。但是,想研究清楚很多专业著作和论文,需要强大的英文功底,这对潜心搞科研的王乃彦来说,是他最大的阻碍。
然而,王乃彦并没有知难而退,当时已年逾六旬的他开始着手系统地学习英文。每天早上5点半到7点和晚上10点到12点成了王乃彦固定的英语学习时间。他买了收音机,每天坚持听英文广播。英文杂志、英文磁带都是他不离手的宝贝。可以说,英语学习填满了他工作之余的放松时间,无论在飞机上,还是在火车上,王乃彦都在不停地利用琐碎的时间,尽可能多念一个句子、多听一篇文章。他想:今天听一段广播、学习10个英文单词,那么一个月后他就能听完30段广播、掌握300个英文单词了。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王乃彦已经可以在国际会议上自如地使用英语做学术报告,并流利地回答专业问题。直到80多岁高龄,他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英文原版书和论文的习惯。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迪是:要学会带着复利思维去思考问题。每一步取得的成效可能很微小,但日积月累的成果就相当可观了。
除了学习,复利思维也可以用在我们的时间管理中。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境:刚刚写完作业,时间就已经很晚了,都来不及看一会儿课外书了;刚刚出去锻炼完身体,回来发现准备明天考试的复习时间却不够了。这样的无奈还有很多,可是一天只有24小时,而这24小时总是被切割成各种零零碎碎的时间,它们就像面包屑一样掉落在没人注意的角落。因此,如何拾起这些“面包屑”就成了时间管理的关键。你可以早一分钟写完作业、早一分钟锻炼完毕,然后利用这些“一分钟”,优先处理重要程度或难度较高的事项。这样,通过提高效率而节省的时间,就可以被分配到优先级较低的事项中,比如你的兴趣爱好、课外拓展等。当你将零碎的时间仔细收集起来并合理利用时,你就会发现,在看似相同的时间里,你完成了更多的任务。就像王乃彦一样,合理管理自己学英语的时间,使自己的英文水平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培养复利思维似乎有些麻烦,还是放弃吧。其实不然,千万不要把培养复利思维想象成十分困难的事情。其实,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小事情,都可以拿来培养复利思维,比如,每天坚持存一元钱,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就是一种复利。村上春树每天早起跑步10公里,坚持37年从未间断,他的身材与样貌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20岁。我们也可以效仿他每天坚持跑步,增强心肺功能,这也是一种将健康储存起来的复利。还有,你可以每天翻一翻课外书,了解一个新的知识点,这不也是一种知识复利吗?外卖小哥雷海为就是利用了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不断地读诗、背诗、抄诗,积累了惊人的诗词储备量,才能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击败北京大学硕士夺冠。
以后,当你升入更高的年级,接触到更深奥的知识,需要写更多的作业时,更激烈的竞争也会随之而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目标没有实现,这些情况都可能给你带来挫败感。一次次挫折像一颗颗尖锐的钉子,会划伤你的手掌、刺破你的皮肤,让你心酸流泪。这确实是痛苦的经历,但同时也是你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在经历足够多之后,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拔出钉子。当你有了这些“拔钉子”的经验时,之后碰到的“钉子”越多,越能造就你的一身钢筋铁骨。
我来分享一个更有效地培养复利思维的实用小技巧:①“黄金半小时”训练法。
请你一定要记住:复利的本质在于累积,就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人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一两年的变化,却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革。复利也不仅仅适用于学习这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它还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程。所以,在努力的同时,请你保持耐心,把剩下的都交给时间就好,它一定会给你一个令人满意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