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灸法、拔罐、刮痧是常用的中医诊疗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其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的中医药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显著的疗效已举世公认并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就像三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经久不衰,在传承挖掘中不断地创新发展。
《中医特色技术创新及在脾胃病临床应用》一书是基于中医特色技术创新性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专著。灸法是中华医学的瑰宝,《灵枢·官能》中亦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灸法由史书记载的传统手工灸法到20世纪90年代末灸盒灸的发明,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传统灸法存在温度不恒定、易烫伤、反复刮灰、灸药单一,以及灸盒不规格化、排烟大污染环境、耗材及耗人力大等诸多关键技术不足。
自2007年以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开展雷火灸治疗项目。雷火灸具有显著疗效,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推荐的中医适宜技术;但由于其药物价格昂贵、操作工具陈旧及操作繁琐等而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不能满足护理工作高效率的需求。医院脾胃病科护理团队从2008年起对灸法提出恒温灸理论创新,并在护理工具及操作方法上进行改良与改进;2009年研发了新型恒温灸具。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不足,我们历时13年潜心研究,在灸法理论、灸具改良与关键技术创新及护理方案规范化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凸显社会、生态、环保效益。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及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灸法、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存在诸多的关键技术、操作工具及方法学的问题与弊端,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及标准化。我们通过灸法理论创新、工具创新与操作方法创新,将传统拔罐和刮痧创新为辨证中药竹筒拔罐及中药竹筒刮痧,将中药煮沸,能达到拔罐、刮痧与竹筒热效应、中药药效的协同作用从而加强治疗效果。临床上广泛应用创新的中医特色技术对脾胃病进行研究,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改善、住院时间、护理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等,以解决寒湿热虚瘀夹杂的复杂性临床问题,并进一步推广应用。以中医辨证理论和经络学说为指导,从辨病、辨证及辨体质的角度出发,选择督脉、任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取穴为主穴,脾、胃、肾经取穴为臣穴,从背、腹及四肢等进行辨证选择经络与穴位,起到调阴阳、气血及脏腑的作用,并对恒温灸法、中药拔罐及中药刮痧进行中医护理理论、操作方法及工具的创新。
2013年以来,针对脾胃病的中医辨证多属脾胃虚寒及寒热虚湿瘀夹杂,我们提出采用恒温灸法联合中药拔罐及中药刮痧治疗脾胃病复杂的临床病证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行规范化研究与应用,从中医辨证及补泻原则对恒温灸法、中药拔罐、中药刮痧经络与穴位选择,以及温度、时间、量和拔罐具及刮痧具大小、力度和出痧程度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构建了技术的标准操作流程及规范化护理方案,使恒温灸法、中药拔罐及中药刮痧操作更为科学化、简单化、规范化。随着对中医特色技术治疗脾胃病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和人性化的认识深入与技术的不断提升,对脾胃虚寒夹杂型脾胃病患者,采用恒温灸法、中药拔罐及中药刮痧的联合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我们团队先后获广西科技厅攻关课题、广西卫健委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与医疗卫生适宜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等1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包括恒温灸具(专利号:ZL 200920141292.5)、恒温可调控灸具(专利号:ZL 201520986728.6)、艾灸与雷火灸万向机械神手(专利号:ZL 201520986620.7)、艾灸与雷火灸专用治疗车(专利号:ZL 201520987446.8)、一种多功能医用灸条灭火罐(专利号:ZL 201920088682.4)、一种挂壁式引燃器(专利号:CN 202022929984.5)、一种医用灸疗床(CN 202021599472.0)、一种便于温经姜疗的新型灸架(ZL 201820277225.5)、拔罐保温车(专利号:ZL 201520987425.6)、拔罐清洗消毒烘干机(专利号:ZL 201520986776.5);获奖10项,其中2016年获中华护理创新发明奖三等奖,201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大会第一名、广西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大赛特等奖、中国民族医药科技奖二等奖,2017年获中国民族医药科技奖二等奖、广西壮瑶药协同创新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广西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2022年获中华护理科技奖三等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3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护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出版),恒温灸法已写入教材;中医特色技术学术影响较大,在省内外医院推广与应用,效果显著。
回顾多年中医护理技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之路,我们有硕果累累的喜悦,但也有发展与创新的坎坷与艰辛。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尽绵薄之力。推动中医适宜技术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认可,不断发展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华医药文化遗产,造福子孙后代并遗留千古,为此尽一己的微薄之力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敬请同行和读者能为本书的尽善尽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衷心地期待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形成学术探讨之风。
吕 艳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