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剂型的现代传承发展:丸、散、膏、丹、汤(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丸、散、膏、丹、汤的剂型特点

剂型不同,对制剂的药效、毒性、稳定性均有很大影响。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早在《本草经集注》就有“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的论述,指出了剂型选择与疾病的关系。金元时期李杲言:“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进一步阐明不同剂型的作用特点。可见,古人对剂型特点与疾病、疗效的关系早有论述。《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约成书于东汉时期(25~220年)。书中序例部分提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此说阐明了根据药物的特性正确选择剂型的重要性,是较早有关剂型理论的记载,与当代中药剂型选择要根据处方特点、临床疾病需要、药物性质而合理选择剂型的理论是一致的。

1.丸剂特点 丸剂系指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球形或类球形制剂的统称。“丸者,缓也”是丸剂的特点,也是丸剂的理论核心。具体特点:①丸剂崩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使药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适宜于慢性病的调理与治疗。②可降低毒性或不良反应:毒性药物制成丸剂之后可以降低其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③可减缓某些药物成分的挥散:有些芳香性药物或有特殊不良气味的药物可通过制丸工艺,使其处于丸剂中心层,减缓其挥散。④某些新型丸剂可用于急救,如可以于口腔黏膜给药的滴丸。⑤制备工艺简单:传统丸剂手工即可制丸。传统丸剂由于多半以生药粉入药,需要灭菌,以避免制剂微生物污染,保证药品微生物限度符合要求。

2.散剂特点 散剂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可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散剂可内服也可外用,由于不加赋形剂,内服容易吸收,可快速起效;外用撒于患处起局部治疗作用,既可直达肠胃去脏腑之结毒,亦能旁走经络四肢散发其壅滞,更可使用于局部以保护疮面,吸毒生肌。古人用散剂治慢性病也用于急症,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可随证增减给药量,服用方便,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生产过程环保和经济。但也存在使用率低、口感不佳、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3.膏药特点 膏药系指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官粉(铅粉)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前者称为黑膏药,后者称为白膏药。本书不做特别说明时均指黑膏药。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清麻油十三两,菜油亦得,黄丹七两,二物铁铛文火煎,粗湿柳批篦搅不停。至色黑,加武火,仍以扇扇之,搅不停。烟断绝尽,看渐稠,膏成。”此为膏药的基质,是铅膏药的雏形。清代徐大椿对膏药有如下的表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深刻阐述了膏药的特点和治病机理。膏药工艺独特,载药量大,释放药物持久,不发霉、不生虫,但也存在着以植物油为药材的提取溶媒温度高、有效物质损失大、贴用不便、污染衣物、有不良气味,以及由于含有铅丹等重金属而有安全隐患等问题。

4.丹剂特点 丹剂一般是指含有汞、硫黄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炼制而成的一种制剂。丹剂具有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的特点。丹剂以外用为主,如红升丹、白降丹等。白降丹系由水银、火硝、白矾、食盐等药物炼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氯化汞和氯化亚汞,具有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红升丹是由水银、火硝、白矾、雄黄、朱砂等药炼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氧化汞、二硫化砷等。据《外科正宗》记载:“凡疮久不收口,用此药研细,撒少许,其口易完,若入于一般收敛药中用之,其功效甚捷。”外科应用的“降丹”“升丹”,对人体表面炎症,如疮、疔、痈、疽及外伤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至今仍被医务人员所应用。因这类药物均有毒性,有着特殊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所以临床上应谨慎对待。

5.汤剂特点 汤剂系指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用沸水浸泡后,去渣取汁而得到的液体制剂。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用药凡例》有云:“汤者,荡也。煎成清汁是也。”汤剂具有组方灵活、疗效迅速、适用范围广、制法简单等特点,尤其是汤剂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随病情变化加减药物及剂量,因人因病而异,用药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同时,因为汤剂是液体制剂,口服后吸收较快,适应各类疾病的治疗。制作汤剂主要以水为溶剂,煎煮方法简便易行,适合患者自行加工。但是,方便制备的同时也存在着患者自行煎煮时加水量、煎煮时间等规范性问题,对临床疗效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