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的概念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根据中药处方特点和临床需要,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防病治病的中药制剂的剂型和制法。剂型是指药物的制剂形态,制法是制剂的制备条件和方法。剂型与制剂本应属于药品范畴的概念,而且中医与中药在当代分属不同专业领域,而“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是将医药合为一体,似有歧义。但是,纵观中医药发展史,中药的传统制剂方法与中医临床相伴而生,与医方相互依存并发展。大量的古代文献研究表明,传统剂型与制剂方法的产生,是随着方剂的产生发展而逐步丰富完善的,是古代医者在原始的用草药治病的需求中,在人类的繁衍生息凭自然规律优胜劣汰的背景下,在无数先贤们的医疗实践中,反复摸索出的将草药用于防病治病的具体制法和方便合理的用药形式。方剂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和手段,顾名思义,方为临床医方,剂为调剂方法,而剂型和制法则对方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药传统制剂与剂型的历史演变,沿着医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足迹,去解读传统与现代的异同点,寻根溯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的提出较之中药传统制剂方法更符合中医药历史的真实。
《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中医方书,收载医方近300首,同时,也记载了医方的调制方法,有内服药也有外用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临床用药经验,载方374首,理法方药皆备,提出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济、熏剂、滴耳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等剂型和制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载剂型已达40种,几乎囊括了现今应用的所有剂型。而丸、散、膏、丹、汤是这些传统剂型与传统制剂方法的典范,千余年来经久不衰,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丸、散、膏、丹、汤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传统五大剂型,兼具中医临床用药的经典制法和用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用药经验,以及各剂型的制备方法和临床剂型选择的理论依据,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丸、散、膏、丹、汤为切入点,研究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历史沿革、探究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的奥妙,是中药制剂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职责所在。同时,研究中医药传统剂型及传统制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弘扬中医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医传统制剂为人类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