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④,以水一斗⑤,先煮麻黄葛根⑥减二升,去沫,内⑦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衍义】
按《伤寒论》中有太阳病,项背强茝茝,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注云:轻可去实,以中风表实,故加麻黄、葛根以祛风,桂枝汤以和表也。今以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者,亦用之,何也?盖太阳欲入传阳明,然阳明不受邪,故气逆上冲胸;而阳明筋脉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唇口,以其经多气多血。胸中,肺部也;上焦主分布津液,行水道。今太阳与阳明热并胸中,故水道不行,则小便少;津液不布,则无汗;人迎在结喉两旁,近会厌,发声机关之处,由阳明所过筋脉,遇所并之热,遂挛急牵引,以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胸中近表,论其在上,则属太阳;论其居前,则属阳明。宜乎是方治其两经之病也,何以言之?盖葛根本阳明经药,能生津液出汗,行小便,解肌。易老云:太阳初病,未入阳明,不可便服葛根,是引贼破家也。又云:用此以断太阳之路,即是开发阳明经气,以却太阳传入之邪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麻黄葛根也。
【校注】
①小便反少:一般说,无汗则小便多,有汗则小便少,今则失常,故曰“反”。
②欲作:按:此二字似为“此为”之误。上曰“此为柔痓”,此曰“此为刚痓”,相对成文。
③葛根汤:尤怡曰:“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以发太阳之邪,加葛根兼疏阳明之经,通遂谷而逐风湿。”按:刚痉夹燥而非夹湿者。尤氏所云葛根逐风湿,乖矣。本篇论痓病所发,一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一曰: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一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而迄未及湿,盖言痓病夹湿者,始于孙思邈,然不能强以唐人之说以解汉人之书。核之《神农本草经》,葛根并无治湿之能,而有启阴气之功,故能驱阳邪,治刚痓有效。
④咀:元刊本、赵刊本、明刊本、宽政本、吉野本、享和本、新刻本及《注解伤寒论》并作“咀”。当据乙正。陶弘景曰:“旧方皆云咀者,谓称毕,捣之如大豆。”(《本草经集注·序例》)孙思邈曰:“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咀者乃得,无末而片粒调和也。”(《千金》卷一)李东垣曰:“咀,古制也。古无刀,以口咬细,令如麻豆煎之。”王好古曰:“今人以刀器剉细如麻豆大,比咀之易成也。”(《汤液本草》)
⑤一斗:赵刊本、宽政本并作“七升”。
⑥先煮麻黄葛根:章虚谷曰:“先煎麻葛者,杀其轻浮升散之性,使与诸药融和,以入肌肉营卫而疏通之,则邪自可外解矣。”
⑦内:放进。《广韵·十八队》:“内,入也。”
【白话解】
太阳病出现无汗,小便少,气向上冲于胸,口噤不能言语,这是刚痓,可用葛根汤主治。
(十三)痓为病①。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②,脚挛急,齿③,可与大承气汤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