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荣芬经方辨治脾胃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典型病例

案例1:赵某,男,67岁,就诊节气:小满

【主诉】腹胀满1个月。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家事劳累,自觉头昏沉不适,上腹部胀满,进食后明显,晚饭后尤甚。口苦,夜眠欠安。平素患者大便不成形,小便黄。舌淡暗,苔薄黄略腻,脉右濡左滑,尺脉沉。

图1-1 舌苔

图1-2 胃镜

【既往史】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病史。近半年患者湿疹反复发作。

【辅助检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

【中医诊断】痞满。

【辨证】气痞证。

【病证分析】患者老年男性,平素脾虚,大便常溏稀。此次因劳累后,脾虚加重。中焦运化乏力,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减退,导致食物残渣长时间停留在消化道,产生大量气体,气滞胃肠中,出现上腹部胀满。此种胀满随着饮食量的增加、排空的减弱而加重。中焦运化乏力,湿浊内生,故见湿疹;湿浊蒙闭清窍,故见头昏沉。脾虚,四肢肌肉失养,出现四肢酸懒。湿浊郁久生热,痰热互结,上扰心神,故见口苦、夜眠欠安,小便黄。观其舌苔,舌淡暗,苔薄黄略腻,查其脉象,脉右濡左滑,尺脉沉,考虑患者为脾虚,运化乏力,气滞腹中的气痞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方药】姜厚朴30g,炒枳壳9g,人参3g,法半夏6g,炙甘草6g,肉桂3g,干姜6g,茯苓30g,生白术30g,大枣6g,竹茹20g,炒栀子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2服。

图1-3 舌苔

二诊:患者上腹胀满明显好转头昏沉减轻略感口苦夜眠较前安稳湿疹好转舌淡暗苔薄黄脉右沉细左弦滑

【方药】姜厚朴30g,炒枳壳9g,人参6g,法半夏6g,炙甘草6g,肉桂3g,干姜6g,茯苓30g,生白术30g,大枣6g,竹茹20g,炒栀子9g,砂仁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2服。

三诊:患者上腹胀满及头昏沉缓解无口湿疹好转舌淡暗苔薄黄脉右沉细左弦滑

【方药】姜厚朴10g,炒枳壳9g,人参6g,炙甘草6g,肉桂3g,干姜6g,茯苓15g,生白术30g,大枣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2服。

【按语】气痞一词最早见于《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是指表邪因误下入里,无形之邪结于心下,形成按之柔和而不痛的痞证,也指气膈。多因忧思郁结所致。证见腹部胀满,心下痞满,不思饮食。六朝时医家谓之气膈。初起理气和营,解郁消痞;日久虚中夹实,兼见肢体懒倦,宜健脾行滞。

本案例中患者年老,中焦运化乏力,气滞腹中,治疗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下简称“厚姜半甘参汤”)加减。厚姜半甘参汤出自《伤寒论》,原文载“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此处“腹胀满”是指虚胀、虚满。方中厚朴行气消胀;生姜、半夏祛水饮;人参、甘草补中虚。一诊以理气为主,在厚姜半甘参汤基础上,加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因患者湿热内生,故干姜、肉桂以温脾阳为主,稍稍与之,以免生热。加竹茹、炒栀子清热化湿,调平干姜与肉桂。二诊时,患者症状好转,人参加至6g以增加健脾功能,加砂仁化湿开胃。三诊时,患者诸症好转,头晕、腹胀基本消失,治疗以健脾为主,减少理气药物,厚朴减量至10g,茯苓减量至15g,去半夏、竹茹、炒栀子、砂仁。

案例2:张某,女,63岁,就诊节气:清明

【主诉】上腹部隐痛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周身乏力,大便2日1行,排便无力,纳食尚可,夜眠差,手脚凉,尿频,遗尿,口水多,张口流涎,舌暗,水滑苔,脉弦滑。

【既往史】脑梗死后遗症。

【辅助检查】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中医诊断】痞满。

图1-4 舌苔

图1-5 胃镜

【辨证】水痞证。

【病证分析】患者老年女性,脾阳不足,中焦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而见周身乏力、排便无力;水饮停滞,脉络阻塞,而见上腹部隐痛。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肺气不能携心火下济肾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故见尿频、遗尿。气虚,水饮代谢失常,水湿停聚,而见口水多、流涎。观其舌暗,水滑苔,查其脉象滑,考虑患者为脾阳不足,水湿内停的水痞证。

【治法】温中化湿利水。

【方药】泽泻9g,猪苓9g,炒白术9g,茯苓15g,桂枝10g,人参9g,火麻仁20g,黄芪10g,炒白扁豆30g,玄参15g,黑顺片3g(先煎),菟丝子15g,当归6g,酒萸肉9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2服。

二诊:患者腹痛缓解乏力感减轻口水明显减少与人交流时未再流涎遗尿手脚凉排便无力同前舌暗水滑苔脉弦滑

【方药】炒白术15g,茯苓30g,桂枝10g,人参9g,火麻仁30g,黄芪10g,干姜6g,炒白扁豆30g,玄参15g,黑顺片6g(先煎),菟丝子15g,当归6g,酒萸肉9g,制淫羊藿9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2服。

【按语】水痞证首见于《伤寒论》。水痞的病因可归纳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误下伤中、七情失和、他病转入及脾胃虚弱6个方面。《伤寒论》载:“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从原文来看,其外邪已侵入,误汗伤及脾胃之阳,气机升降失常,水谷不能得到正常升运,水湿亦不能正常运化,逐渐水饮内停。

本患者考虑中阳不足,水湿内停,治疗予五苓散合茯苓甘草汤加减。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文谓“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用于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方中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皆为利尿药,重在逐内饮;桂枝降气利水,使水下行。

一诊中在五苓散基础上加人参、黄芪、炒白扁豆,健脾益气;当归配伍黄芪,益气养血;玄参养阴清热,佐黑顺片免伤阴之弊;黑顺片、菟丝子、酒萸肉补肾精、温肾阳;火麻仁润肠通便。服中药后患者腹痛缓解,乏力感减轻,口水明显减少,与人交流时未再流涎。遗尿、手脚凉、排便无力同前。考虑患者此时脾肾两虚,以肾虚为主,故二诊时去泽泻、猪苓,炒白术加至15g;茯苓加至30g;火麻仁加至30g;黑顺片加至6g,并加淫羊藿9g以健脾阳、助补肾阳;加干姜6g健脾温中。

案例3:王某,女,64岁,就诊节气:立夏

【主诉】腹胀满5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腹胀满5年,进食后明显,不敢多食,时有反酸烧心,曾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1周前患者进食大量冷食后腹部不适加重,腹胀拒按,下午明显,夜晚更甚,时有上腹部隐痛,反酸烧心,大便不爽,味臭。舌暗边红,苔薄黄,舌下络脉迂曲,脉右侧濡滑、左侧弦滑。

图1-6 舌苔

图1-7 舌下络脉

【既往史】体健。

【辅助检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中医诊断】痞满。

【辨证】食痞证。

【病证分析】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此次进食大量冷食后损伤胃阳,胃降浊失常,导致食滞胃中,气机受阻,升降失常,故进食后腹胀明显。食滞胃中,郁而化热,故反酸烧心、大便不爽、味臭。观其舌,舌暗边红,舌下络脉迂曲,苔薄黄;查其脉象,脉右濡滑、左弦滑,考虑患者为肝胃不和、食滞胃中的食痞证。

图1-8 胃镜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方药】法半夏9g,茯苓9g,陈皮6g,黄芩9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焦麦芽15g,醋鸡内金30g,炒枳实9g,姜厚朴30g,人参3g,干姜3g,生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2服。

嘱患者勿暴饮暴食,每餐七分饱,勿食寒凉。

图1-9 舌苔

二诊:服中药后腹胀减轻时有上腹部隐痛排便通畅舌暗红苔根部薄黄脉濡滑

【方药】法半夏9g,茯苓15g,陈皮6g,黄芩9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醋鸡内金30g,炒枳实9g,生白术30g,姜厚朴30g,人参9g,干姜3g,生甘草6g,佛手9g,香橼9g,炒莱菔子15g,醋延胡索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2服,

【按语】食痞证一词并无文献记载。我们在临证中将饮食停滞胃中所致心下痞,称为食痞证。本案例中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脾胃运化乏力。此次进冷食后食滞胃中。一诊治疗予保和丸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方中山楂善消油腻肉滞,神曲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面食痰浊之滞,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和胃之功。保和丸主要用于消食和胃,患者主症可见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不喜食,或呕吐泄泻,脉滑,舌苔厚腻或黄。此患者未用连翘,而用黄芩清热。连翘、黄芩皆可清热解毒,但黄芩主要清肝胆之热,尤其是肝旺克脾者首选。方中麦芽、鸡内金、枳实健胃消食,配伍厚姜半甘参汤行气除满。服药后患者腹胀减轻、大便畅快,但仍时感腹部隐痛,结合舌脉,考虑气滞中焦,不通则痛。茯苓加至15g,并加炒白术30g健脾;去焦麦芽,加炒莱菔子化痰导滞;加香橼、佛手、延胡索行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