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非“黄金之城”
从南非约翰内斯堡史末资机场至市中心的公路旁,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雕像:一位衣衫不整的勘探者左手持一把矿镐,右手高高举起一块含有块金的矿石;在昂首仰视矿石时,那张疲惫不堪的脸上现出大喜过望的神情。这座雕像描述的便是乔治·哈里森在约翰内斯堡发现金矿时的情形。
澳大利亚人乔治·哈里森1886年在南非发现金矿的逸事很有些戏剧性:他是在当时的兰格里格特农庄被一块露出地面的金矿石绊倒后才发现金矿的。与以往别人发现的冲积层采金地不同,哈里森发现的是一条120千米长的金矿脉。这一发现诱发了据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淘金热。当年一片泥沼荒野,几处波纹铁棚屋的约翰内斯堡,10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发展为南非的最大城市。这座“黄金之城”附近绵延500千米的威特沃特斯兰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区。南非多年来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者,最高年产纪录是1970年的1000多吨,这一数字相当于20世纪以前任何一个世纪全世界黄金总产量的两倍。
距约翰内斯堡市中心6千米处有一座采竭后废弃的克朗矿,目前已被改造为“金矿城”游览区。在那里,人们除了可以通过当年的实物了解南非黄金生产的历史,还可观看浇铸金块过程,并到井下亲眼观察一下当年的工作环境。在南非的黄金生产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惊人之举:威特沃特斯兰德地区有数个距地面超过3000米的世界上最深的矿井。一些丰富的金矿脉上覆盖着1260米厚的大理石岩层,在这些岩层间淤积着大量的泥和水。为了采到金矿石,需要打通岩层,泵出大量的地下水,并向岩层内注入大量水泥,以塞住裂缝,堵住水流。西德尔方丹一个矿泵出的地下水曾足够约翰内斯堡全城人的饮用。1981年1月,兰德方丹矿仅用了31天便打通了1101.4米隧道。现在,整个金矿区的隧道加起来超过了1500千米,比从约翰内斯堡到开普敦的距离还长。
在“金矿城”内有关南非黄金生产历史的介绍中,似乎有意忽视了一个重大事实:是成百上千万的黑人矿工用自己的血汗构筑起了这座“黄金之城”,而来自地下宝藏的巨大物质财富却至今掌握在少数白人手中。在南非采金业目前雇用的50多万人中,90%以上是来自50多个不同部落的黑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布战争(1899—1902年)结束后,为了加速恢复一度停产的金矿,一些中国劳工曾于1905年被运到威特沃特斯兰德矿区从事沉重的奴隶性劳动。
在克朗矿井井下220米处,一个手握风钻的黑人矿工作了工作表演。风钻一开,震耳欲聋,不少人急忙捂住耳朵。导游笑着告诉大家,当年的情形是,50多个工人在这只有一米多高的回采工作面上用6把风钻同时打眼,一干就是8个小时。参观完浇铸金块的过程后,主人把一方半块砖头大小的金块摆在大家面前,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谁能用两个手指将这方金块捏起,金块便属于谁。自然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在这沉甸甸的金块内,沉淀着多少梦想与贪欲的竞逐、暴富与赤贫的反差,其中还凝结着不少炎黄子孙的血与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