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漫跋涉向自由》:曼德拉自传问世
我至今珍藏着由曼德拉亲笔签名的自传《漫漫跋涉向自由》。
1994年12月14日,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跋涉向自由》正式出版发行,首印4万册在几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成为南非出版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观。
“我不想装腔作势,”曼德拉在谈到他出版这本自传的动机时说,“特别是当大众传播媒介把我抬高到救世主地位的时候,我觉得更有必要告诉公众,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像常人一样犯过严重错误,我像常人一样有着致命弱点。”曼德拉在这本自传中以平淡的口吻追忆往事。
真诚坦率、不事雕琢是《漫漫跋涉向自由》一书的重要特点。在书中,曼德拉心平气和地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生平。曼德拉出生在特兰斯凯地区一个科萨族部落贵族家庭,本部族一位教师为他取名“纳尔逊”,因为那位教师认为,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黑人孩子都应该有一个白人的名字。曼德拉的父亲去世后,他有幸得到了部落大酋长的监护。他血气方刚之时,又幸运地进入了当时唯一一所接收黑人学生的黑尔堡大学读书。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同代人中的志士英才。为了逃避包办婚姻,曼德拉来到了约翰内斯堡。他在那里饱尝了贫穷困苦的煎熬和种族歧视的羞辱,但也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纠正了以往的偏狭。例如,他说:“我一直被教导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意味着成为一名领袖,要成为一名领袖需要文学学士学位。但在约翰内斯堡,我发现许多最卓越的领袖们根本从未上过大学。”在个人生活上,曼德拉的两次婚姻都有“一见钟情”的共同特点。他第一次见到温妮是在一个公共汽车站。当时温妮正在等车,驾车从那里经过的曼德拉立即被温妮的美丽所吸引。加入非国大组织后,曼德拉很快在反抗种族压迫的斗争中成长为一位杰出领袖,在组建“青年联盟”、组织“蔑视不公正法运动”等全国性斗争、创立“民族之矛”中都起到了中坚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曾力促非国大完成由一味进行非暴力反抗到开展武装斗争的战略转变。他回顾说:“一个自由战士从严酷的现实中懂得,他们的斗争性质是由压迫者们规定的。被压迫者常常别无他途,只能借鉴压迫者们的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只能以牙还牙。”在经过27年的铁窗生涯后,曾首先倡导开展武装斗争,并担任“民族之矛”第一任总司令的曼德拉经过深思熟虑,又率先说服他的战友们审时度势,与少数白人统治者进行政治谈判,最终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
曼德拉自传中透溢着融融的宽厚与和解。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非国大前主席卢图利大酋长曾对曼德拉关于开展武装斗争的主张持不同看法,泛非大组织曾在不少斗争策略问题上与曼德拉的意见不一。在回顾这些往事时,曼德拉没有矜夸和贬损,从不轻易否定他人。漫长的狱中生活曾使曼德拉饱尝磨难,但这位“全世界最著名的政治犯”对这段令人难以置信的痛苦经历却没有任何抱怨。曼德拉在书中一再明言,他对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至今不悔,他始终将黑人解放事业视为自己的终生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曼德拉在大半生中的个人和家庭生活方面作出了巨大牺牲。多年来形势的险恶、牢狱的高墙和历史的重担逼使他习惯于不轻易流露个人感情。尽管曼德拉自传中有关个人情感生活的篇幅甚少,对两次婚姻的叙述均是几笔带过,但人们还是从中感到了曼德拉内心中一种深沉的哀戚和负疚:指点江山的男儿竟无暇抚慰在贫困中挣扎的老母;转入地下斗争和被投入监狱后,咽下眼中的热泪,狠心撇下娇妻弱女在凄风苦雨中熬磨。从一个贵族之子、勤勉学人、开业律师、业余拳手、黑人领袖、卅载囚徒到国家总统,曼德拉英雄史诗般的传奇经历何等辉煌!然而,“高处不胜寒”,曼德拉虽受世人所景仰,但其内心深处也有着难以言表的孤独和无奈。
《漫漫跋涉向自由》中的部分内容是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服刑时秘密写成,后由刑满获释的狱友、后任南非政府运输部长的马克·马哈拉吉偷带出狱。曼德拉还曾经在监狱院内一个角落埋藏过一本自传,但后来监狱看守在监视其他犯人挖地沟时发现了这本自传。自传被没收了,曼德拉也因此失去了在狱中进行文化学习的权利。曼德拉的自传出版后,一些实力雄厚的国际影视公司纷纷竞争拍片权。有人问曼德拉,他是否可以在影片中出演部分镜头,曼德拉淡然一笑后说:“我不是演员。”他还透露说,自出狱以后,他一直坚持做笔记和写日记,准备续写担任总统后的自传。时年77岁的总统又显得有些无奈地说:“但我总是没有时间坐下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候,我感到自己像是又回到了监狱。”
(1995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