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名昌成衣行(一更)
岛城。
作为与旅顺口一海之隔的远东明珠,岛城的风俗语言习惯和旅顺口非常相似,两地都操着极为相似的胶澳方言,人员来往也极为密切,堪称是辽东半岛的“双子城”。
但两者也有明显不同,旅顺受日本影响较大,而岛城则受德国人的影响更多,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德国建筑即可说明这一点。
要知道,德国人当时可是把岛城当做远东模范城市来建设的,从1897年开始,德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在岛城投入了数亿德国马克的建设资金,仅港口和市政方面的建设,就投入了高达1.82亿马克,但投入了这么多,还没来得及享受就被日本人赶跑了。
11月18日,顾行健跟随着拥挤的人潮,走下了旅顺口到岛城的轮渡。
刚刚脱离旅顺口的顾行健,心情是极为愉快的,有种如鸟上青天,鱼入大海的畅快感,他很想直接搭火车离开岛城,直奔延安!
但理智告诉他,这种行为并不可取,首先自己在荒尾机关接受过日本人特训的事,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以后难免会招来杀身之祸;第二就是生存问题,众所周知,延安对国统区潜入特务人员的审查异常严格,这么贸然过去,被遣返还是好事,如果被当成特务来个就地枪决,那可就欲哭无泪了!
顾行健是一个现实的人,他明白,既然来到这个世界,那就要遵守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先求生存,再图发展,这在哪个时代都是金科玉律。
顾行健此刻的身份是辽东半岛的一名布匹推销伙计,彼时岛城的纺织业虽然发达,但一些高端布匹,依然需要进口,而辽东半岛日本人的某些纱布厂生产的布匹,比之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不仅质量较好,价格还要低上一成,这也导致了很多布匹商人往来两岸,倒卖高端布匹牟利。
而顾行健此次的接头对象,就是岛城繁华商业区四方路上的一家成衣行。
......
“羡君有妙手,为我具章身。”
名昌成衣行的烫金招牌下,赵明昌倚墙抽着烟,满面的愁容被夕阳掩映的半明半暗,手里还拿着一本破旧的老黄历,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诸事不宜”四个大黑字。
“我就不信,这店还就开不成了!”
赵明昌将老黄历揣进西装的上衣口袋,烟头随手扔在地上,接着用皮鞋后跟狠狠拧了两下,烟头上的余火不甘寂寞的冒出最后一缕青烟,随即湮灭在青石地板上。
赵明昌四十多岁,在岛城四方路上开了一家成衣行,主要经营的就是各类中式长衫,西装洋服,得益于岛城四通八达的海路和近代以来较早开埠,得四海风气之先的优势,生意倒也十分兴隆。
短短十几年间,赵明昌从一间小小的裁缝铺做起,在岛城创下了偌大的基业,这家四方路上有名的“名昌成衣行”,就是他在岛城打拼十几年的最好见证。
但谁都不知道,他的第一桶金并不是来源于那家小小的裁缝铺,而是来自于日本人。
二十年前,岛城还是日据时代,身为裁缝铺学徒工的赵明昌因为熟练的日语和灵活的头脑被日本人看中,将他发展成了日本特务机关在岛城的秘密下线,并为他提供了一笔300大洋的启动资金。
凭借着这300大洋,赵明昌干的风生水起,从一个小小的裁缝店学徒工做起,逐渐成为了四方路上鼎鼎有名的“明昌成衣行”大东家,而这,只是三十年来岛城商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数不清的人,凭借机遇和头脑,在这片亟待开发的热土上,创立出了属于自己的基业。
只不过,他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三天前,一名男子来到成衣店量体裁衣的时候,竟然偷偷的在他的口袋里塞入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是用日文简单的写着一行字:
二十年前,300大洋,三日后,有人来见,暗号:我想做一套西装,外面是蓝色,内衬是红色,不知道您这边做不做得了?
赵明昌一直以为,日本人早就忘了自己这个小虾米,这二十年来,他从一开始的提心吊胆如坐针毡,到后来的亦步亦趋安之若素,这段年少时期的记忆,早就被他尘封在了脑海的最深处,但现在,又有人将他揭开了!
事业有成之后,他才不愿意再和日本人有什么关联,这十几年来,他每日每夜都在祈祷,日本人把他给忘了,或者就当一个屁把他给放了,但现在他明白,之前所想的一切都是痴心妄想!
不过,现在他的心里又燃起了一丝希望,眼瞅着这太阳都要落山了,再过半个小时,就到了打烊的时间,如果那个时候,接头的人还没来,那他可就有了逃避的借口。
大不了,这店不要了!收拾细软金条,连夜弃店而逃,跑到南方重操旧业,他就不信,日本人还能因为二十年前的300大洋,就追他到天涯海角?!
“店家,我想量一套西装,不知道现在还方便不?”
一个声音打断了赵明昌的思绪,他身子一抖,似乎受到了什么惊吓,抬眼一看,一名年龄不大身穿中式长袍的年轻人出现在自己面前,身材不高不矮,长得眉清目秀,眼睛里还蕴含着笑意,看上去颇有几分可亲。
出于职业习惯,赵明昌下意识的辨别了一下来客身着长袍的面料:质地一般,做工一般,都是市面上最普通的大路货。
“店家?”
年轻人看赵明昌有点发呆,再次提醒了一句,赵明昌这才反应过来,抹了一把脸,马上恢复了职业的笑容,满脸堆笑的将手向店门里一摆,“方便,方便,贵客里面请!”
虽然已经成为了成衣行的大东家,但赵明昌一直维持着开店初期的习惯,只要有空,总要亲自站在店门前招揽顾客,他总觉得,那些伙计们没一个真心干事,难免怠慢顾客,跑了生意——招揽顾客这种事,还是自己亲自出马比较好。
“好。”年轻顾客一撩长袍,迈过了门槛。
“贵客想要做一套什么样的西装?英式?法式?还是意式的?“赵明昌殷勤的跟在后面。
“店家,这个我属实不太懂,还请您介绍一下。”年轻人脸上露出羞赧之色。
赵明昌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个年轻人不是什么接头人,确实,日本人怎么会派这么一个毛头小伙子过来。
沉思的时候,赵明昌却已经把他当成了真正的顾客,开始一板一眼的介绍起西装来:
“西装,当然是英式最为经典,但一般都是中老绅士穿的较多;法式则较为摩登,比较适合年轻人;意大利式最为别致,更适合一些宴会场合。我看公子哥年纪不大,相貌英俊,性格却颇为沉稳,英式和法式应该更适合一些,当然,本店擅长改制,在英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法式的元素,既沉稳又不老套,应该适合阁下这样的年轻才俊。”
赵明昌介绍的颇为老练,不知不觉之间还暗捧了顾行健几句,让人听上去颇为舒心,如果说顾行健之前只有七八分想做西装,那么现在就有十分了!
“我还是比较中意沉稳一些的风格,”顾行健扫了赵老板一眼,“那就按你说的,以英式为底,结合一些法式的风格,面料要最贵的,手工要最好的,就由老板您亲自裁缝,千万不要让几个学徒应付差事,如何?”
“好嘞贵客,鄙人一定亲自制作,绝不应付差事,贵客可以放一万个心。”赵明昌知道遇到了有钱的主顾,不由得也兴奋起来。
这西装行当类似后世的时装奢侈品,利润可大可小,差异十分巨大。便宜的西装几十块十几块大洋,贵的成千上万,真要碰上讲究的主顾,一套西装赚上千大洋也不奇怪。
“那么,贵客请跟我到内室,我为您量体。”
两人走进内室,赵明昌当即拿起卷尺,开始为顾行健量体,他一边示意顾行健抬起手臂,一边殷勤的继续做着推介:“贵客,其实单一身西装并非最佳,现在已经是入冬之际,一套三件头是少不了的,既体面又保暖,您看,要不要再?”
“什么是三件套?”顾行健问。
“内衣,衬衫和领带,穿西装,没有这三件搭配,就像吕布没了方天戟,关公少了赤兔马,不免减色太多。”赵明昌笑着回答。
“好,那就都配上,记着,都要最贵的。”顾行健点点头。
“好,西装面料就用TOWNTEX的英国花呢,内衣和领带就用司麦脱,皮带钱包和钥匙链,就当本店奉送给您的,您看如何?”赵明昌舔了一下嘴唇,心中颇为得意,这单生意下来,少说也要赚个上百大洋。
“行,都依你。”顾行健从善如流。
“那,贵客您抽不抽烟?烟盒和打火机,本店也可以为您配一套。”赵明昌满脸含笑。
“恩,配一套吧!”顾行健虽然不怎么抽烟,但这种事情说不准,有时候逢场作戏也是难免的。
“对了,您这身西装,打算做什么颜色?”赵明昌殷勤的问道。
“我想做一套西装,外面是蓝色,内衬是红色,不知道您这边做不做得了?”顾行健笑眯眯的问道。
当啷一声,赵明昌手里的卷尺掉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