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话中国历史 七 (五氏之燧人氏)
二、燧人氏
话说在这个有巢氏的众多儿女当中,其中有一个有巢氏的儿子,名允婼,这家伙后来的成就可是了不得,他算是中国迄今为止有史可考的第一位个体部落首领(非部落联盟首领)。
允婼的母亲叫缁衣,缁衣的先祖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是东方人的重要支脉。在缁衣的部落在向有巢氏学习的时候,两个人情投意合,就有了允婼。由于大洪水屡屡侵袭,人类多数部落都向山上迁徙,允婼也跟着母亲缁衣,随着族人生活在昆仑山之上。
在地质学家的考据中,我们知道距今约三千万年前,人类的先祖“原上猿”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原上猿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主要靠吃捕食的禽兽肉、喝禽兽的血来生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万年,直至大约一千四百万八百万年前,原上猿才进化到早期的人类腊马猿。
我国考古界于1980年底,在YN省陆丰县城北9公里的石灰坝煤场,发现了距今约八百万年的地层中,有一颗较为完整的“腊马猿”头骨化石,从而证明中国人的祖先早在八百万年前就存在了,而古史记载的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的始祖,已经是腊马猿之后五百万年的“南方古猿”了。
然而,腊马猿和南方古猿都只是人类的祖先,还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人类。
中国最早的人类居民应该是天皇时期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当时的人类还不懂得使用火,最初他们看见雷电击中树木燃起大火,十分恐惧,迅速向安全地带逃亡,有的行动迟缓,便葬身于火海之中。大火过后,他们返回去寻找同伴的尸体,发现了许多被烧死的野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于是便有第一个人品尝了烧熟的野兽尸体,别说,这一口下去比起生肉来更好吃,更易于咀嚼,真是香甜可口,当然也有吃到烤焦的,烤成碳的家伙,那滋味也是,只可意会。尝到了熟食的美味,人类便开始渴望,要是能顿顿吃上这种熟食该多好啊,但是需要火,只要有火在,就能引用来烧烤打猎回来的野兽,这一种烹饪法,流传至今,人类还是很喜欢吃烧烤来的肉。于是人类慢慢的接近自然界中的火,慢慢的不再那么恐惧,到了地皇时期,“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就已经学会了用火,聪明的他们在天然大火出现时获取火种,然后由专人保管。担当保管火种的人被称为火神。“火神”的责任很重,必须得保证火种日夜燃烧,经年不息,如果稍有疏忽就会使火种断绝。一旦火种断绝,只能以重礼向临近部落求取,否则只能等待下一次天火的出现。
这种保存火种的办法一直持续了数十万年。
到了燧人氏时期,人类居住的地区多雨,气候潮湿,火种很难保存,经常发生多个部落同时断绝火种。为了寻求火种,没有火种的部落只好向遥远的陌生部落去求助,但是经常遭到拒绝,有时实在没办法了,就被迫去盗火、抢火,从而引发起部落之间的战争。
在失去火种的日子里,人们只能继续吃那些腥膻的生肉。
然而许多人已经吃惯了熟食,再吃生肉就闹病。
因为没有火,一些野兽夜里也时常出来袭击人类。
失去火种给人类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就想我们现在人没有火一样,会被饿死,没有电,会寂寞死。
相传当时在昆仑山上,有很多的白色石头,而且有石头的地方,一般是不长草木的,但是在这个白石上面,却是长了一种树,而且只有这种树生存也只生长在这种白石上面,这种树叫做燧木。燧木有个特点,只有树干没有树皮,只有树枝没有树叶,看上去就是一棵干的要枯死的树,而且树枝是每年都会掉,等第二年再生长。神奇不?我是没见过这种树。
昆仑山上还有一种鸟,后来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毕方,毕方这种鸟的嘴特别的尖、特别硬,所以它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啄这个燧木,白天啄,夜里也啄,在白天看不出什么,但是在夜晚却能看到毕方在啄木的时候产生少量的火花。这感觉啄的有点儿猛啊,能摩擦出来火花。在当时,人类已经知道石头敲打石头的时候也能产生火花,而从小就遗传了父母的聪明才智,勤思好学的允婼当时没事就喜欢琢磨,他晚上看到毕方啄木出现火花,第二天就去白石上拣点燧木枝研究,然后用石头敲、打,终于有一天,他通过用细长的石头棍子在比较粗的燧木上快速旋转,产生了烟,又用易燃的枯草,就这样“创造”出来了火,兴奋的允婼奔走相告,“我会造火啦!”,这就是传说中的钻木取火,也是允婼被成为燧人氏的由来。
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而人类的生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那时候起,人类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有了火,人类开始熟食生活,引起了人类生理的极大变革,使人类从动物中彻底分离出来。火的应用,使人类焚林而猎,开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而丰富了人类的食品,从而使人类的肉体的有机结构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大脑结构变得复杂,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在昆仑山上日起日落漫长的日子里,允婼有一天突然发现太阳影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经过几个月的观测,证实了他的判断,然后允婼就开始用固定的榑木测量每天正午日影,在日复一日测量中,突然有一天,允婼发现当天的日影与之前的某一天的日影相同,又经过漫长的观测,允婼慢慢地总结出了四时八节之交点,始知年月长短、四时更替,他用榑木固定在一个地方,以一次榑木日出开始到再一次日出为一日,就是一个太阳。慢慢地形成了纪历,也就是原始的圭表测影纪历。
再说这个榑木是什么木呢?为什么允婼要用榑木,而不是其他木头,那是因为在《山海经》中,榑木叫做扶桑,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木,叶似桑树叶,长数千丈,大二十围,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而太阳就是从这里升起的,传说中,它是供神灵上下天庭的“建木”天梯。
允婼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在昆仑山上是每个夜晚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每个白天遍俯察山川万物,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允婼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允婼是既明天道是又给山川百物命名,忙的是不亦乐乎。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啊,地球上又经历了一次冰河时期,全球的气温直接下降了摄氏12度,可别小看这12度,现在感觉没啥,12度也能说是冰河时期,这么说吧,那个时候是江河湖海都结冰了,而昆仑山上面,更是大面积的被冰雪覆盖着,当时昆仑山上的人类已经无法继续在山上更好的生存,为了活下来,族人们开始了迁徙,离开了昆仑山,他们迁徙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这里环境没用那么恶劣,野兽也没那么凶猛,人类存活率大大提升,于是在那里定居下来。
在这里,允婼遇到了弇兹氏的首领,一位聪明而美丽的女子,她就是后来被后世人追尊为女帝的玄女。
允婼和玄女是一见钟情,两个人都是聪明过人,经常腻歪在一起,但是他们在一起可是搞研究哦,就像是两个发明家在一起一样,工作的恩恩爱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允婼和玄女的感情日益深厚。最终,他们决定结合,建立了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后来玄女在跟允婼上山的过程中,发现用柔软结实的树皮,可以几根合在一起捆东西,后来玄女就用树皮发明了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
允婼对玄女的智慧和才华赞叹不已,他说:“哇,玄女,你这搓绳的技术真是绝了!以后我们族人就不用担心没有绳子用啦!”
玄女微微一笑,说:“嘻嘻,小意思啦!我还有很多其他的发明呢!”
在当时,人类的语言已经非常丰富,但是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全靠脑子记忆,时间久了很多事就会遗忘。后来燧人氏就想到了用物来帮助记忆,于是就想到了坚固的石头,想好之后就告诉大家,如果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记录,就用摆放石块的方法来记事,叫做堆石记事。堆石记事的方法是以石块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这种方法既麻烦又不便于管理,而且很容易遭到破坏。
玄女从搓绳的技术中,继而又发明了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把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就打个大结,小事就打个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
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织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从而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与堆石记事相比,结绳记事更方便,更易于保存,因而应用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允婼曾经在昆仑山上的时候,就观测到有一颗闪亮的星一直在一个方向,未曾变过,允婼当时在昆仑山时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穹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在天的北面即北极,称北极星。
随着时间的推移,距今约二万年时,允婼通过观测天象,最早的观测天象其实就是观测风。通过观测风的大小、远近、来向、形态、时间,以及风的五音归属、性情分类,来占测风雨、吉凶等。
在漫长的发展中,允婼又通过榑木记历,更加熟练的掌握了一年当中四时八节的信风气候变化规律。
燧人弇兹合雄氏的族人因顺应信风的自然规律生息而繁荣壮大,成为当时文明程度最高的人类种族。
这使得“因风而生”的允婼加深了对“风”的崇拜,以“风”为信仰,自命为“风族”,即风姓,开始以飞鸟为图腾,自此中华族群有了姓氏与图腾。
随着迁徙与人口发展,燧人弇兹合雄氏的族人也逐步发展成三大分支:①大鵹,②少鵹,③青鸟。三大分支繁衍出多支族系分支,氏族分支也分化出各风姓族部,共有十部。
有研究表明,风姓的十部为:①天芎部,②天齐部,③天乙部,④合雄部,⑤天阳部,⑥天阴部,⑦候鸟部,⑧候虫部,⑨雷雨部,⑩天皇部。
每个族部均为风姓,却有不同的风姓标志及不同的图腾功德徽铭像,即:氏族图腾徽铭。历史上各族和当今各族,都是风族的宗支和氏支。
部落分化暂且不说,允婼和玄女夫妻二人又经过了2万多年摸索实践,除了搓绳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榑木记历也发展到了用八根准绳来纪历的方法,也就是“八索准绳圭表纪历”。八索即八卦,准绳即测量物体的工具,圭表则是通过观察记录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的天文仪器。
这种方式能将周天均分为十六等份,从而能够利用太阳黄经度数确定八节及其“节中”,再与表北的地面刻线配合,就可以测量周年十六个节点的正午日影,从而形成十六分历。
这种办法可以通过观测春分或秋分太阳出没的方位确定正东、正西,观测正午日影确定正南正北。于是以观测点为中心划定东西南北中,再配以五个阳数,就形成了“四方五位”的架构,这也是钟配天干地支使用纪历的前身,也是以后洛书构建的图式。
允婼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仰观天河星象,把天空的星体分为阴阳两部,分别以●(阴)和○(阳)标识,结作绳扣,相连—●—●—●—,或—○—○—○—。
这就是后来根据不同的排列与组合,柯约耶劳创作的四方星座环极星涡旋乾阳天河图(星系轮布图),即《河图》;
《洛书》以及天体星象周天布列方位季候駿图(坤阴方位天地气候图),即《洛书》。
《河图》《洛书》最初都是用绳子结扣来表示的,因此被称为无字天书。到现在的易经,其实就是把无字天书用文字给填写起来了,一阴一阳,宇宙大道啊。
允婼也慢慢的用这种方式发明了最早的符号文字。符号文字最初主要由三个符号构成,它的发明源于结绳记事的大结和小结。由于结绳记事太麻烦,于是允婼把结绳记事的结用符号刻在石头上,大结用圆圈表示,小结用三角号表示,重叠结用米表示。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用这种方法记事比结绳记事更简便,更高明,因为它避免了结绳记事容易被烧毁和腐烂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地保存下来。
于是人们逐渐改用符号刻记来代替结绳记事,并且又逐渐发明了数十种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这种符号就是我国远古时期最初的符号文字。远古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5000多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远古时代有专门负责记录历史的职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这些职官都是在黄帝政权以前。
由于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而在石头上刻“文字”费时费力,聪明的允婼已经通过对火的熟练运用,能用泥土制作生产粗劣的陶器,于是允婼开始在生产的陶器上进行“写作”,这就是“陶文”,是我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在燧人弇兹合雄氏的部落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有大鵹部的勇士,他们勇猛无畏;有少鵹部的智者,他们充满智慧;还有青鸟部的艺术家,他们能歌善舞。
大鵹部的勇士阿强是燧人氏的得力助手,他总是充满活力。
一天,阿强对允婼说:“首领,我昨天打败了一只巨大的野兽,它差点把我的头发都咬光了!”
允婼笑着说:“哈哈,阿强,你真是越来越厉害了!不过下次记得把头发留着,不然会变成光头强的!”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这个部落里,人们相互帮助,共同生活。他们尊重自然,感恩天地的赐予。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他们会遇到自然灾害,比如洪水和干旱。但允婼夫妇总是带领着族人勇敢地面对困难。
允婼说:“大家不要怕,我们是勇敢的燧人弇兹合雄氏!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允婼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他告诉人们:饥饿的时候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寒冷的时候如何用火来取暖,打猎的时候如何用火来攻击猎物,遇见猛兽袭击时如何用火来把它吓跑。据说中国的师道之兴就是从允婼开始的。
在允婼的领导下,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一部分。
多年后,允婼年迈体弱。在他临终之前,他把族人召集到一起。
他说:“亲爱的族人們,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继续发扬我们部落的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族人們纷纷流下了泪水,他们紧紧地拥抱着允婼,表达着对他的敬意和不舍。
允婼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族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