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们的祖先都是从东非走出来的吗?
20万年前之后的两次人类大迁徙
按“单一起源说”,20万年前在东非形成了现代人,13万年前他们走出非洲,6万年前到达中国,最后遍布了全世界主要地区。现在关键的问题是,13万年前,到底是哪一支文化、哪一批人走出了非洲?这些问题肯定需要考古发掘来证明。考古历来就是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我们要看到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非洲20万年前后的遗址作为考古工作的重点,并根据考古材料,与欧洲同期文化做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
通过我们这些年的工作可以得知,从距今20万年前至新石器时代,有两次“走出去”是比较明确的。
一次是在15万年前,人类有一场大的迁徙活动(主要是东非地区)。主要向北走,到达欧洲,形成了我们大家知道的莫斯特文化(莫斯特文化是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该文化约始于15万年前,盛行于8万—3.5万年前),以及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的文化。他们在15万年前从非洲出走,到达西班牙、法国南部、西欧等其他一些地方。
东非的古人向北流动,考古上能在南欧找到很多具有相似文化的遗址和资料,说明尽管当时的人走出去了,使用的石器还是原来的样子。虽然有一些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还能认出来,比如手斧,比如“勒瓦娄哇”技术(Levallois,一种剥片技术,大约于4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欧洲和西亚,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十分盛行,主要特征是在打下石片之前对用来打石片的石核进行精心修理,所以也称为修理石核技术)。这些石器的主人带着他们的石器或技术走到欧洲南部,石器面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这些人到了欧洲后,在一个适合的暖期,沿西伯利亚南部向东发展。根据我们在西伯利亚的调查以及已发表的资料来看,那里的石器都有欧洲或非洲的风格。在这条路线上——从非洲到欧洲,经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一带,我们都发现了这类“勒瓦娄哇”技术的东西。“勒瓦娄哇”是一种很进步的石器制作技术,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几乎不存在,只是到了距今4万年以后,才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出现。
我们在非洲发掘的时候常常见到这类东西,在欧洲也见到过,西伯利亚也有分布,这绝非偶然,它们都具有同类的文化属性。所以,当人类到达欧洲之后,向东发展成为趋势。在一个相对的暖期,这批古人类沿着西伯利亚南部开阔平坦的草地,向东方而来。
大约在距今5万—3万年前,这一类型的文化到了中国的宁夏、内蒙古、东北和西藏等地。近年,在宁夏的水洞沟遗址,以及西藏、东北地区,都发现了4万年前的这类东西,和西伯利亚、法国、非洲石器面貌非常相似。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文化并没有向华北平原和中国的其他地区推进,而是退回去了。它既没有对中原腹地,也没有对中国南方造成任何影响,只是到了中国的西北部等边疆地区,停留了一段时间就不见了。
通过我们的考古工作,可以对这次迁徙活动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下一步,我们将系统整理东非大裂谷的发掘资料,结合我们团队在法国西南部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同西伯利亚和中国的材料进行对比研究,细致观察石器等遗物的异同。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长的路线,从非洲到欧洲、西伯利亚,又到中国的西北部,它们都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因素是技术或其他?
河南李家沟、大岗和灵井的细石器
另一次走出非洲(也是最后一次走出非洲),是在7万年前到5万年前。之所以这次走出非洲是重要的,是因为它同东亚现代人的起源或演化有着密切关系。这种文化以细石器和艺术品为代表,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北方,以及日本和北美地区,河南灵井的细石器及艺术品都可能与之有关,只是这种文化只推进到了黄淮地区,时间是距今1万多年前,向南再没有发现这套东西。
2018年,考古队发掘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的时候,就发现了细石器文化层,那里优质石料比较多。东非的细石器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时间是7万—5万年前。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这个遗址从30万—2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7万—5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发展到细石器时期,制作出的工具有20多种。细石器都是用燧石、黑曜石制成,刀片、刮削器、钻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工具,非常细小和精致。对于一个猎人来说,细石器便于行走时携带,人们可以带着这些石头走到任何地方,所以也就具备了走出去的更好的条件。
1 肯尼亚科基赛雷遗址(Kokiselei 4)出土的手斧
2 埃塞俄比亚孔索遗址(Konso)出土的细石器工具组合:薄刃斧(上),手斧(中),手镐(下)
为什么要走出非洲?
吉门基石遗址一带是东非大裂谷腹地,在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最少分布有几百个这样的遗址,证明细石器时代的人口特别多。细石器都是从火山灰里发掘出来的,表明这里伴随人类生存,存在火山爆发的情况。东非的气候非常恶劣,分雨季和旱季——旱季的时候一直不下雨,植被枯萎,而雨季的时候山洪暴发非常严重。再者,这里没有什么资源。现在在东非基本上只能看见合欢树和金合欢树。合欢树叶子非常细小,长颈鹿需要整天不停进食才能维持生命。人是没办法利用这种资源的,尽管这种细小的叶子味道还不错。我们品尝过这种叶子,有点像槐树的嫩芽。还有一种植物就是大片的仙人掌,也不好利用,所以可以推想,这个时候的人能依赖的植食动物应该也是比较少的。
一方面火山爆发,另一方面资源匮乏,而同时在几十平方公里内,分布有几百甚至上千个遗址,说明这个时期人口爆炸。因此,人需要走出去,不走就没办法生存了。
由于火山的活动,大裂谷形成了许多地热和温泉资源,由此带来生物多样性和可观的旅游资源。遗址附近的博高利亚湖,是著名的火烈鸟观光区,每年7、8月份,数以百万计的火烈鸟,从遥远的澳大利亚飞来,覆盖在博高利亚湖水面之上,觅食湖中盐碱含量很高的鱼虾和藻类。游弋的火烈鸟遮天蔽日,满眼火红,堪称天下奇观!
这不免给人以遐想:20万年前的古人类同火烈鸟有没有关系呢?古人类来这里仅仅是为了洗个温泉澡,或是以湖里小鱼小虾为食?我们不知道当时的人类是否捕食这种鸟,遗址出土有少量鸟的骨头,但目前还不能说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
现在的问题是,在大裂谷生存的人类是顺着哪一条路线走出去的?近几年在非洲北部的摩洛哥,发现了30万年前的现代人化石。可能更早些的人类,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从西班牙到达法国,因此在西班牙和法国发现了大量类似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物。所以,从东非到北非的摩洛哥,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班牙和法国,这条路线应当引起密切注意。但是有个问题,现在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深有几百米,那么,几十公里长、几百米深的水,人类是怎么过去的?这是一个学术界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自然之谜。
非洲的古人类走向欧洲,还有一条路线是走东非。红海西岸,经埃塞俄比亚一直到北非,通过现在苏伊士运河一带,到西亚土耳其等地,到西亚之后向西往欧洲,向东往亚洲,继而走向东亚、南亚等地。非洲境内的这两条路线都有可能,现在学术界有很多文章在讨论这些问题。总之,特别是在7万—5万年前的细石器时代,东非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增多,走出非洲,到了欧洲。
欧洲最早的细石器出现于3万多年前。那时,欧洲有优渥的自然环境,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有制作石器的优质石料,人类得以迅猛发展。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三期文化比较重要:最早的是3万多年前的奥瑞纳文化,第二期是梭鲁特文化,第三期是马格德林文化。从奥瑞纳文化到马格德林文化都有很多细石器,而在梭鲁特和马格德林时期,艺术发展得很好,所以洞穴艺术和壁画就发展起来了。
2020年,我们团队的论文发布了出土于中国河南省灵井遗址的1.35万年前的鸟雕像化石,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问题是这只雕刻得十分精致的鸟像,在亚洲找不到源头,如果认为它是同细石器文化一同传播而来,似乎也可备一说。
1 雕刻器的使用方法:横刃型(左上)、斜刃型(右上)、交叉刃型(下)
2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3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Altamira)壁画中的野牛,马格德林时期
4 河南灵井鸟雕像化石
奥瑞纳文化
一种分布在欧洲和亚洲西南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工艺与艺术文化,距今3.2万至2.6万年。其名称来自典型遗存的发现地,法国上加龙省的奥瑞纳市。奥瑞纳文化的特点是石器的多样和专用,雕刻器的发明使许多艺术品得以产生,如雕塑“维伦多夫的维纳斯”,一座11.1厘米高的女性小雕塑,也称“母神雕像”,可能描绘的是丰产之神,出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维伦多夫。
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
中国—肯尼亚现代人起源联合考古队,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成,于2017、2018年对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发掘面积114平方米,出土细石器和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制品860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石料,还出土哺乳动物化石数十件。
考古调查发现27处旧石器地点,发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00余件,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在肯尼亚裂谷地区的纳库鲁郡玛卡里亚瀑布附近发现11件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原料为优质的黑曜岩和燧石,这是中国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地点。
遗址位置
遗址附近博高利亚湖中的火烈鸟
发掘现场
遗址下层采集的砍砸器
遗址附近发现的细石器
遗址出土的石器和石核
遗址出土的手斧石器
发掘现场
现代人的起源与不同肤色人种的产生
细石器文化沿着西伯利亚继续向东走。在西伯利亚,除了中期的石叶(石叶也是一种石片,这种石片比普通石片窄长,长度至少是宽度的两倍;典型的石叶两边接近平行,是用间接打法打制出来的)等,大多数发现的都是细石器,从西伯利亚的南部一直到贝加尔湖、叶尼塞等地都有。最早的是贝加尔湖的细石器,在2.7万年前,已经快到末次盛冰期了。
后来,人类不适合在高寒的地方活动了,就向南,向低纬度地区迁徙。这些使用细石器的猎人,追逐着猎物,向低纬度的蒙古高原、中国北部而来,他们带着细石器到达中国,是在距今2万年左右。天气依然寒冷,于是猎人继续向南,走到黄土高原、河北、河南等地。灵井的细石器是细石器文化区的最南端,时间距今1.35万年左右。
接下来进入全世界升温的大暖期,猎人狩猎穿的是很厚重的皮衣服,不适合在这种相对热的环境下生存,就向北退去了,退到东北地区的呼伦贝尔草原、松嫩平原等地带。在这些地方,细石器文化一直发展到3000多年前。
总结一下,这一次走出非洲,是距今7万—5万年前,到达欧洲是3万多年前,到贝加尔湖是2.7万年前,到中国是2万—1万多年前。细石器群落、使用小石器的人类在这一时期的大融合,形成了后来的蒙古人种(或称黄种人)。这是一个新认识。还有一支文化:最冷期时,海平面下降,白令海峡消失,形成一个通道,一些动物和人类便通过白令海峡,在约2万年前到达北美,是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另外,距今1.8万年左右,末次盛冰期使海平面下降100多米,这时渤海、黄海大部分都消失了,因此人类去到现在的朝鲜半岛都是很便利的;然后通过对马海峡,继续向北发展到日本九州地区。北边还有一路是从库页岛南下,经过北海道向南。所以在日本仙台地区,从华北过去的经九州北上,和从库页岛南下的细石器文化碰头了。我们在那里考察的时候看到,尽管是在日本的一个地区,北边过来的和南边过来的文化也是有差别的:从华北过去的石器比较细小,种类比较多;从北边库页岛过来的比较单一。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细石器的用途要广泛一些。
所以说,从距今7万多年到1万多年前,这个时期才真正是现代人起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艺术产生了,人的发展越来越快,最终形成了现代人。这是我们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个问题,不同肤色的人种是如何产生的?现在世界上分布着的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这些最主要的人种都应是在这7万到1万年前期间形成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类的迁徙,也有基因突变的作用,形成了现代人,同时也形成了人种,这虽然是一个假设,但若打开一本世界地图,各个不同的人种,不都是分布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域吗?比如非洲人种是怎么形成的?实际上,人类走出东非大裂谷是一次干净彻底的“走出”,这次“走出”后,整个非洲没人了。一直到距今1万年或几千年以后,人类开始从北方反流回非洲,在反流的过程中可能形成了黑种人。而到欧洲去的人,经过大西洋暖流,他们的生存环境和使用工具也发生了变化,和非洲、亚洲东部都不一样。所以工具变化证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变化,就在这个时候形成人种。
从东非大裂谷经西伯利亚走出的这一线是北线,还有一条南线,最近也有些考古学家在研究。走出非洲后先到了西亚,由西亚到南亚,南亚到东南亚,东南亚到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又扩散到太平洋岛国各个地方。到达澳大利亚是1万多年前,这时跨海流动已不是什么问题,独木舟之类的工具已经流行了。由此,中国南部的云贵高原,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文化都和这条南线有关系,他们形成的人种,与中国北方和欧洲都有很大差别。
生存环境的变化、基因的变化,形成现代人和不同人种。人种研究也是世界上重大的学术课题,我们设想,如果研究现代人起源和人种起源结合起来,是否能开辟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