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文存丛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殆非一时学者之所及——明·胡奎《斗南老人集》

《斗南老人集》,其集名现存版本名称不一。上海图书馆藏有《斗南先生诗集》六卷,明永乐宁藩刊本;《四库全书》本称为《斗南老人集》六卷;天津图书馆藏有明姚绶钞本,名为《斗南老人诗集》;今有浙江古籍出版社点校本《胡奎诗集》,也是六卷,后有补遗及附录共收录胡奎诗1900余首。

胡奎(1335—1409年),师从贡师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斗南老人集》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胡奎撰,奎字虚白,海宁人。生元至顺间,尝游贡师泰之门。明初以儒学徵,官宁王府教授,是集前有宁王权序。”

胡奎入贡师泰之门,应为贡师泰寓居海宁时期。贝琼文集中有《送胡虚白归海昌序》一文,“余客海昌时,尝谒民曹尚书贡公玩斋于北郭,坐有胡虚白,公极称其好学工文辞,遂纳交焉”。北郭即盐官城北,贝琼初次结识胡奎时,正值贡师泰寓居盐官,在拜访贡公时,在座席上与之相见,然后订交。贝琼年长胡奎25岁,应该是忘年交,后各奔东西,直至明洪武六年(1373年),也就是20多年以后,两人在京师再次相见,当时贝琼任国子助教,而胡奎应征天下诸儒入京,后胡奎以母老求归,与贝琼在京师作别,故有此文之作。序中称胡虚白的诗如“翕然天籁之投曲,殆非一时学者之所及也”,评价极高。

后来,胡奎以儒学征,应召入宁王府教授。宁王府为朱权府邸,在江西南昌。朱权(1378—1448年),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宁王,号臞仙,又号涵虚子。朱棣即位后,改封南昌,于是,朱权在南昌宁王府韬光养晦,征召天下名士,寄情于戏曲,诗词、释道,沉醉于琴棋书画。胡奎就是在这一时期被朱权召入宁王府,成为宁王教授,故《斗南老人集》有宁王朱权作序。

从朱权序言中可知,胡奎在南昌宁王府担任教授七年,“居豫章七年,予悯其衰老,遣使送归海宁。明年卒于家,时年七十有五”。豫章即南昌。胡奎卒于1409年,由此可知,入宁王府时应为1401年,时年68岁,朱权24岁。

朱权对胡奎的诗评价甚高,在元朝“声誉从于京师,诗名震于渊薮”。朱权认为:“先生以诗鸣于世者久矣,然生而颖悟,天性不凡,其胸次之量,又是一般涵养与人不同处多,但讬兴于诗酒,隐化沦景,有出世间语,非神仙中人,莫能及也。”其讬兴诗酒、出世脱俗的个性,与当时宁王的心境颇为相似,故能获得宁王青睐。乃至于朱权以南宋著名道家白玉蟾的诗“收入酒生涯,拥出诗世界”,来与胡奎相提并论。胡奎去世后,朱权为其刊印诗集,《斗南老人集》刻于宁王府文英馆,收录于《宁藩书目》。《宁藩书目》是朱权在宁王府时期,与文人往来时的诗文集,有137种,内容涉及诗词、戏曲、院本、道家、炼丹等,可见胡奎在宁王眼中非同一般。

胡奎生活于元末明初,元末随贡师泰游学,长年旅居在外,诗中足迹涉及地域甚广,京、津、豫、江、浙、皖、赣、湘、鄂、琼等地都留下了诗人足迹。因长年旅居在外,思乡情结甚浓,诗集中有关乡贤人物及胜迹题咏颇多,如《海昌八咏》《顾况读书台》《游硖山寺》《葛洪丹井》《题硖川佳胜图》等。

选录四首《海昌八咏》,其诗风大概可见一斑。

其一《海门洪涛》,写钱江大潮,气势磅礴:“一花初起白龙堆,万骑长驱石壁开。碧海有山都是雪,青天无雨只闻雷。秋高鸿鹄排云去,夜静蛟龙出穴来。借问乘槎向何处,五云咫尺是蓬莱。”

其四《顾况书台》,写唐代诗人顾况位于东山葛洪丹井旁的读书台:“紫微之峰林壑幽,顾况台前曾一游。千年古寺白云外,一个长松丹井头。僧借翻经凉月夜,童来扫叶夕阳秋。明朝别后登临处,惟有书声杂涧流。”

其六《安国禅灯》,写盐官安国寺千年禅院:“白头僧说唐朝寺,舍利犹存窣堵波(窣堵波梵语佛塔)。师子座空无所住,犀牛扇破竟如何。灯悬海月慈光近,铎振天风梵呗多(梵呗佛教音乐)。最爱平原好子孙,时来坐石看曼陀。”

其八《虹桥夜月》,写长安虹桥赏月:“渴虹饮涧不曾收,化作飞梁卧碧流。银汉水分天上下,白莲花出海东头。鹤归华表吹笙夜,龙献明珠解佩秋。载酒长安三十里,醉呼鹦鹉更停舟。”

胡奎在南昌宁王府期间,第五年曾有过一次回家探亲,回到家乡,已临近年关,诗集中有《除夕》一诗,记录了当时的心境和身体状况:“五年为客在洪都,红烛花前酒满壶。今日还家筋力倦,笑看儿女进屠苏。”尽管家里已经准备好了过年的红烛、鲜花以及满满的酒壶,但长年旅居在外的胡奎已经感到身心疲惫,只是看着儿女喝酒过年感到高兴而已。两年以后,宁王看胡奎年老体衰,于是派人专程把他送回海宁,次年,胡奎死于家乡,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