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公之功名事业 著于人人——元·朱鐩《玩斋先生纪年录》(附贡师泰《玩斋集》)
朱鐩是贡师泰的学生,贡师泰寓居海宁期间,与上虞谢肃陪侍左右,并收集整理先生诗文,名《玩斋集》。贡师泰去世后,朱鐩割地葬师,故贡师泰墓在海宁,留下一时胜迹。贡师泰去世后,朱鐩从其儿子贡昱处详细了解先生动荡坎坷的一生,编写了《玩斋先生纪年录》及《玩斋先生年谱》。将“公之功名事业,著于人人”,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贡师泰的生平史料。
朱鐩随师时间并不长,但为老师写下的《玩斋先生纪年录》及《玩斋先生年谱》是目前国内研究贡师泰生平最完备的著作,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必须参考,故价值非同一般。
朱鐩为朱圭之子,朱圭为南宋大儒朱熹六世孙,居海宁湖塘小桃源,小桃源名便是贡师泰所取。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贡师泰再次自闽到海宁,与家眷团聚于湖塘朱家,因湖塘地处僻静,洄溪幽深,故题名为“小桃源”,其地名至今犹存。
朱圭是贡师泰的好友,在湖塘筑一经堂为儿子读书之处,贡师泰为其作《一经堂记》,文中记述其事:“一经堂者,海昌朱肃斋氏名以训其子,而参政周公伯温之所书也。肃斋之子鐩从予游。”肃斋即朱圭,朱圭让儿子拜贡师泰为师,当时贡师泰在海宁,还有两位学生,一是钱唐刘中,另一位是上虞谢肃。
根据朱鐩《玩斋先生年谱》记载,贡师泰两次寓居海宁,一次是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贡师泰“赴闽,道梗。二月,迁居海宁之北郭,时鐩得列弟子员,后八月,自海宁航海达闽,而眷序侨寓如故。冬,值兵入境,鐩具舟迎夫人眷序过家,留居东野草堂”。这是贡师泰第一次来海宁,朱鐩在州学列弟子员并正式拜师,当时,贡师泰住在盐官县城张世民家,贡师泰有《娱亲堂记》一文记其事,“至正十九年春,予奉诏总漕闽南,道出海昌。属海上有警,遂留居州民张世荣家”。而《玩斋先生纪年录》记载较为详细,“海上有警,留居海宁,与诸生谢肃、刘中、朱鐩讲明道义,露晨月夕,时援琴赋诗以释尤愤”“冬,值兵入境,鐩具舟迎夫人眷序过家,卒底平安”。至正十九年,正是张士诚起义军在浙江一带激战期间,因赴闽道路不通,贡师泰暂住海宁,战事稍平,贡师泰去了闽南,把家眷留在了张家,后因张士诚兵入境海宁,朱鐩考虑县城不安全,于是把师母及家眷接入湖塘朱家东湖草堂。东湖草堂地处僻静,后来贡师泰回到海宁,看到夫人、家眷安然无恙,甚为高兴,有《题朱质夫东野草堂》诗一首:“幽人海昌住,草屋向村墟。击竹频呼鹤,分泉谩种鱼。梨花春巷冷,榆叶夜窗虚。细雨篝灯火,匡床正读书。”描绘了幽静耕读人家的书香氛围。
第二次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玩斋先生年谱》记载:“七月七日,自闽中归眷寓,命其地曰‘小桃源’。冬十月十日,殁于寓所。”《玩斋先生纪年录》记载:“二十二年夏五月,自闽浮海归于海宁旧寓,命其地曰‘小桃源’。方杖策优游,留情溪壑,而瘴疠作楚,卒以不起。”这一年,贡师泰来到海宁,本想在湖塘的小桃源再次隐居下来,安享晚年,不料染上时疫而去世。临终之际,贡师泰呼两位弟子朱鐩与谢肃,留下遗言:“余平生苦志励行,期于无愧于心耳!非讬于文字,则当世立言之君子无所取徵尔。尚摭其梗概,以副吾志。”朱鐩和谢肃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收集整理先生的诗文,完成了《玩斋集》的刊刻。朱鐩更是为葬师竭尽全力,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是年春,鐩割地以葬,实闰三月三日也”。由此可知,1363年闰三月三日贡师泰墓葬湖塘,这也是湖塘尚书坟地名的由来。
《玩斋集》是贡师泰的诗文集,共十卷,附录一卷是朱鐩的上述两文。贡师泰,安徽宣城人,元代著名散文家,曾任吏部侍郎、兵站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元大德二年(1298年)生,至正二十二年(1362)卒,生于元,卒于元,名副其实的元朝人。贡氏为世代官宦之家,先祖曾随护高宗南渡,南宋至元初七世为朝廷命官,父亲贡奎官翰林学士,谥文靖。贡师泰自幼随父习儒,儒学根底极深,曾官为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因适逢乱世,几经挫折,一生宦途坎坷,本想找个幽静之地颐养天年,却不幸染疾而逝。谢肃有《贡礼部玩斋文集序》,详细记载了老师文集的收集整理过程,“与新安胡彦举、钱唐刘中、海昌朱鐩力加搜访,或索之记忆,或求之卷册,或录之金石,得古赋、歌诗、论辨、书启、记序、表状、备志、赞颂、杂著凡若干卷”。在此之前,贡师泰的诗文集有《友迂集》,编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东轩集》编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均一并收录《玩斋集》。
尽管贡师泰在海宁两次停留时间都不长,第一次六个月,第二次仅三个月便去世了,加起来不到一年,但还是为海宁留下了不少诗文,诗有《题朱质夫东野草堂》《张伯雨丹房偶题》《书扇饯徐大章往黄湾》《题朱质夫所藏梅花图》等,文有《江浙分省陈都事城海宁诗序》《一经堂记》《娱亲堂记》等。
《江浙分省陈者事城海宁诗序》是海宁新城墙修缮完工后,州内寓公即士大夫纷纷写诗歌庆贺,汇编成册后,请贡师泰写序。文中记载了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海宁以户众升州后,由于历年潮灾决堤,原州治城墙被淹坍塌,经江浙分省左右司都事陈元礼支持之下,以重修海宁州城墙为背景。文章结语一段关于修城墙何以得民心的议论,语言精辟,可为地方官吏借鉴:“然其所以为固也,在得人心而已矣。得其心,则即墨用之而有余,失其心,则函谷守之而不足。是故城可以力为。苟得其心,则城有不固者乎?今海宁城则固矣,盍亦思所以守之哉!元礼以予言为何如?”这一问,是对地方官提出了比修城墙更高的治理要求。
《一经堂记》是应海宁朋友朱圭之请所作,一经堂者,是朱圭为儿子朱鐩修筑的读书处,文中老师对学生提出了要求:“然有读书万卷,而终身无一言之得者,有得一言之要,而终身守之不失者,其故何也?道之明与不明而已。是故明经所以明道,道明则经无不明者。”而后一句话,则进一步印证了朱鐩是朱熹的裔孙,“而鐩也,又文公诸孙”。文公即朱熹。
《娱亲堂记》是贡师泰在盐官寓居时为房东所写,在此期间,因有感张世荣一家,安居乐业,颐养父母,兄弟和睦,为之题“娱亲堂”额,并作此记。这些文章都为地方文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