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满洲之源流
一 满族久远历史
满洲名称的钦定出现,是在后金天聪九年即明崇祯八年(1635)。《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这一天是后金天聪九年即明崇祯八年十月庚寅,农历十月十三日,公历1635年11月22日。从此,“满洲”一名经过钦定,正式出现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典册。
在清朝,有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他们及其眷属都在旗,统称其为“旗人”;其他民众,包括汉人、藏人、回族人、蒙古人、维吾尔人、苗人、瑶人、彝人等,他们都不在旗,统称之为“民人”。所以,清朝有“只分旗民,不分满汉”之说。清朝亡,民国兴,八旗蒙古多称自己为蒙古人,八旗汉军也多称自己为汉人,而八旗满洲怎样称谓呢?时称纷繁,不一而足:有称旗人者,有称旗民者,有称满洲者,有称满旗者,也有称满民者等。时孙中山倡汉、满、蒙古、回、藏“五族共和”,以民族称谓,怎样称法呢?如在汉、满、蒙古、回、藏中,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都已有统称,而满洲呢?八旗满洲亦随之称为满洲族,简称“满族”,于是,“满族”的称谓也就逐渐通行开来,成为后来,也是当今的通称。
八旗满洲,在清朝统称为满洲。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皇帝“命辑《满洲源流考》”。组成以时任或后任大学士阿桂、于敏中、和珅、董诰、王杰为总裁,以麟喜等四十余人为纂修、纂校的一批官员、学者,经年合撰而成。乾隆帝敕编的《满洲源流考》,是第一部自肃慎至满洲三千多年,全面梳理、系统汇集、广泛考据、深入阐述满洲历史源流的重要文献。有学者统计,《满洲源流考》全书的“资料共有一千四百五十余条,标明来自八十余种文献图书”。其按注“少则一字,多则九百余字,全书总计约有一千八百六十余条”。《满洲源流考》是对满族的历史与地理,文化与风俗,做了全面系统、资料详细、广稽博采、缜密考据的满洲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自然,也有其时代、视角与文化的局限性。
满族是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以语系来说,其区域往往错综复杂,大体上以长城作为约略的界线——长城以南主要属汉藏语系,以北主要属阿尔泰语系。在语言学上,阿尔泰语系,在中国主要分为三个语族,就是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的东西地理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当然也有交错和变迁之处。
大兴安岭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南至长城、天山一线,北为贝加尔湖及其东西一线,主要为草原文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草原文化的诗证。在元、明、清强盛时期,统称为蒙古,草原文化面积大约有三百万平方公里。草原文化主要经济类型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我国西北草原文化蒙古语族的民族,现在主要有蒙古族、达斡尔族、裕固族(东部)、土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等(突厥语族的也有部分属草原文化)。
大兴安岭以东,长城以北,东到大海,西北邻贝加尔湖,北达外兴安岭,东北到库页岛(今萨哈林岛),东南起长白山,主要是满-通古斯语族活动、生息、繁衍的区域,森林覆盖,蔽天遮日,一望无际,属于森林文化,其面积大约有三百万平方公里。森林文化主要经济类型为渔猎经济,后来在狩猎和捕鱼之外,也兼采集、农耕、放牧等多种经济元素。草原文化与森林文化,东西相应,彼此联系,土地面积,约略相近。我国东北森林文化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现在主要有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在古代森林文化各族中,诸族之间,分合来往,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参酌《满洲源流考》的载述,博采其他文献,其族系大致的演变脉络是:商周的肃慎,秦汉的挹娄,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的女直,明朝的女真,清朝的满洲,民国的满族等,一脉相承,流派清晰,文献可稽。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资料,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满族的历史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直、女真的历史,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满族简史》撰者认为:“肃慎的历代后裔和满族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不应该把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的发展过程作为满族自身的发展过程;但是,在满族史中如果把肃慎以下迄明代女真的世代相承的联系割裂开来,也是不能正确地反映满族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满洲历史的根源,要从远古说起。
先说远古。在新石器时代,黑龙江下游两岸地带,多有古人类史迹发现。如2010年,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一个洞穴里,发现了一块古人手指骨化石。在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饶河镇小南山遗址出土了石器。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在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依山傍水毗连森林”居住和生活。考古资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满-通古斯人,就已经是东北亚这个广袤森林地域的原住民。据中国、俄罗斯国等考古资料表明:在新石器时期,约一万年前后,黑龙江流域中游和乌苏里江岸地带,已经有人类居住的考古遗迹。如在今黑龙江省饶河县濒临乌苏里江的小南山遗址,山高海拔106米,距江水高约60米,发现多处古文化遗址。从1958年发现,到2020年,前后经过多次发掘,出土石制长枪矛头、弓箭石镞和玉器等文物。约在五千年前后,在这一广阔森林地域,已有满-通古斯的文明出现。如考古发掘出土石器矛、镞,陶器罐、钵,玉器瑗、环等。肃慎使用的石砮,在今吉林、黑龙江地域,多有考古发现。而依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是为肃慎。
次说肃慎。从文献资料看,满族先民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肃慎,或记载作息慎、稷慎、肃眘。息慎、稷慎、肃眘与肃慎为同音异译。《满族通史》撰者引述:“《满洲源流考》记载:‘金国本名珠理真。谨案:本朝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与珠理真相近,但微有缓急之异,实皆肃慎之转音也。’又《满洲源流考》云:‘北音读肃为须,须、朱同韵;里、真二字合乎之音近慎,盖即肃慎转音。国初旧称所属曰诸申,亦即肃慎音转也。’按珠申又称诸申,为女真之音转,也就是肃慎之音转。”满洲先人为女真,音转为珠理真、诸申、肃慎。肃慎即息慎、稷慎、肃眘。所以,满洲族名上溯,即为商周之肃慎。
肃慎与诸申,语音很相近。乾隆帝既通满语,又通汉语,他说:“史又称:金之先出靺鞨部,古肃慎地。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转音,更足征疆域之相同矣。”珠申,又作诸申、珠理真,音相同,译不同,其实所指,为同一族群。
肃慎,文献记载,屡见于册,例如:
(1)《史记·五帝本纪》载,“……北山戎、发、息慎”,《集解》郑玄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
(2)《尚书·周书·周官》载:“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
(3)《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集解)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肃慎,北夷,在玄菟北三千余里。”
(4)《大戴礼记·少间》载:“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5)《国语·鲁语》载:“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
(6)《逸周书·王会解》载:“稷慎大尘。”晋孔晁解:“稷慎,肃慎也;贡麈,似鹿。”
(7)《竹书纪年·周纪一》载:“成王九年……肃慎氏来朝。王使荣伯锡肃慎氏命。”
(8)《史记·周本纪》载:“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9)《史记·孔子世家》载:“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湣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
(10)《史记·司马相如传》载:“邪与肃慎为邻。”《正义》曰:“邪,谓东北接之。”《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亦曰挹娄,在京东北八千四百里,南去扶余千五百里,东及北各抵大海也。”
(11)《汉书·武帝纪》载:“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晋灼注引《东夷传》曰:“肃慎,今挹娄地是也,在夫余之东北千余里大海之滨。”
(12)《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及武王灭纣,肃慎来献石砮、楛矢。……康王之时,肃慎复至。”
以上记载,吉光片羽。到唐朝房玄龄撰《晋书》,才第一次为肃慎作传,就是《晋书》第九十七卷《四夷列传》内的《肃慎氏传》。
肃慎,居住在“白山黑水”地域,白山即长白山,黑水即黑龙江。早在旧石器时期,这一地域留下大量的历史遗迹。在黑龙江右岸呼玛县十八站境内,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出土石器有一千零七十件。新石器时期遗址,这一地域有多处发现。
文献记载,满族的先民肃慎人,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肃慎来贡“楛矢石砮”。“楛矢”是以楛木做箭杆,“石砮”是用青石做箭镞。这种楛木和青石,是由当地所产,为当时制造弓箭与矢镞的上好质材,受到中原王朝的喜爱,因此肃慎人以“楛矢石砮”向周朝进贡。周人重视肃慎贡献的“楛矢石砮”,而“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上文的“砮”,《说文解字》云:“砮,石可以为矢镞,从石,奴声。”这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湣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方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上文的“咫”,韦昭说“八寸为咫”;“方”,为方物,就是地方特产;贿,指贡献;大姬,韦昭说是“武王元女”;展,是重的意思;“无忘服”,王肃说是“使无忘服从于王也”;“故府”,就是旧府。
其时人们对楛矢石砮已然不熟悉。孔子博学多识而熟悉掌故,讲了楛矢石砮的历史故事。这说明:早在周朝,肃慎与中原王朝,就有了交往,并成了贵族的美好记忆。
再说挹娄。秦汉时期,肃慎人后裔为挹娄。挹娄主要居住区域:“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寇漫汗国即乌桓,不咸山即长白山,弱水即黑龙江。就是说,挹娄居住的地域,南起图们江和长白山,东临大海,西抵乌桓,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域。两汉时,挹娄臣服汉朝属国夫余(今吉林省农安县境),隶汉玄菟郡管辖,经常遣使,贡献方物。1950年,在黑龙江省依兰县挹娄人的遗址中,发现各式玉佩和精美玉石,这些正是黄河流域汉族常用的玉器。考古之外,史籍记载,内容丰富,略加引述。范晔《后汉书》记载:
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自汉兴已后,臣属夫余。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东夷夫余饮食类(此)皆用俎豆,唯挹娄独无。法俗最无纲纪者也。
这一地域的挹娄、夫余、高句骊等,秋冬的祭祀活动,对后来女真、满洲影响深远。同书又记载:
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其俗淫,皆洁净自熹,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好祠鬼神、社稷、零星,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其国东有大穴,号禭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簿皆著帻,如冠帻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其昏姻皆就妇家,生子长大,然后将还,便稍营送终之具。
夫余的祭祀活动,浓重而热烈,史书记载,征引如下:
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有军事亦祭天,杀牛,以蹄占其吉凶。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其俗用刑严急,被诛者皆没其家人为奴婢。盗一责十二。男女淫皆杀之,尤治恶妒妇,既杀,复尸于山上。兄死妻嫂。死则有椁无棺。杀人殉葬,多者以百数。
东汉末暨三国,二世纪初,挹娄不能忍受夫余“租赋重”的盘剥,脱离夫余自立,直接同中原王朝建立联系。三国时青龙四年(236),“肃慎氏向魏明帝“贡楛矢”。曹魏景元三年(262),挹娄又向魏元帝入贡:
(景元三年)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楛矢长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貂皮四百枚。
挹娄贡使受到魏元帝的隆重接待。由于挹娄同中原往来频繁,不断交流文化,于是既传布中原文化到挹娄,也将挹娄文化传到中原。
三国时期,中原与挹娄的关系,没有因中原地区战火频仍、社会动荡而中断、减弱,相反,史书对挹娄的记载,既更详细,也更具体:
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余,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有五谷、牛、马、麻布。人多勇力,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之间,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土气寒,剧于夫余。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隐其前后,以蔽形体。其人不洁,作溷在中央,人围其表居。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国也。善射,射人皆入目。矢施毒,人中皆死。出赤玉、好貂,今所谓挹娄貂是也。自汉已来,臣属夫余,夫余责其租赋重,以黄初中叛之。夫余数伐之,其人众虽少,所在山险,邻国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
上文,《后汉书》与《三国志》有关载述比较,略有雷同,亦有差异。如上引述,便于比对。择其要者,如下六则,影响后世,极为深远:
其一,地在极北,气候寒冷。冬天为避风寒,取半地穴屋居。以洞的深浅大小,显示财富之多寡与地位之高下。
其二,多好养猪,食肉衣皮。这个历史传统,直到清朝满洲,猪肉是其主要家畜食品,也是其主要祭祀宰牲。清入关后,定都北京,宫廷萨满祭祀,仍然宰杀肥猪,日日祭祀,经年不断。
其三,兄死之后,弟妻其嫂。至今人们仍在以此民俗为据,比附寡嫂孝庄太后下嫁了夫弟睿亲王多尔衮。
其四,树立木杆,祭神祭天。满洲神杆,既是对树林的敬仰,也是对天神的崇拜。在古代日本,曾有“御柱祭”,这“柱子是神与人通过它往来于天地之间的神圣的通路”。满洲堂子的祭祀神杆,也含有神庙里祭祀森林之意。所以,满洲堂子神杆祭祀是满洲先人来自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佐证。
其五,勇力骑射,尚武好战。挹娄人骁勇坚强,体魄壮实,驰骋山林,长于弓箭,能耐饥寒,不畏艰苦,是一个骑射尚武的族群。
其六,秋冬祭天,载歌载舞。这就是后来满洲萨满祭祀的风俗之源。清先在赫图阿拉,继在东京辽阳,又在盛京沈阳,后在皇都北京,都建八角形堂子,沿袭旧俗,祭神祭天。
东汉后期,三国两晋,中原地区,战乱不已。两晋时,挹娄曾多次遣使到内地来贡献“楛矢石砮”。
关于汉魏时期的挹娄,不仅有诸多的文献记载,而且有丰富的考古遗迹。在今黑龙江的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等地区,近年以来,多有发现。如佳木斯市郊区发现一批古代城堡遗址,呈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居址。又如双鸭山市地区发现的汉魏城址和遗址,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进行文物保护。国家级如双鸭山市三江平原汉魏仁和遗址群二十四处,集贤县滚兔岭城址和东辉城遗址各一处,宝清县三江平原青龙山城遗址一处、民富遗址群三十处,友谊县长胜遗址群四十二处、兴隆山遗址群十五处。省级如双鸭山市七一城遗址一处,集贤县古城山遗址群二十九处、索伦岗遗址群二十八处,宝清县四新遗址一处、大脑袋山遗址群六处,友谊县青峰东南山城遗址一处,饶河县宝顶山遗址群四处等。还发现有土城墙遗址,半地穴式房遗址,以及陶罐、陶碗、陶盘、陶钵、陶杯、陶豆、陶马、陶猪、石砮、玉器等。这个地区发现的古城遗址,分布较广,尤为丰富。主要有集贤县滚兔岭城遗址、友谊县凤林城遗址、双鸭山宝山区七星镇保安二号城遗址、宝清县炮台山城遗址等。其中如炮台山古城遗址“系三城环套,外城作椭圆形,周长近3000米,也系土筑,残高1至2米,有四个城门”。又如滚兔岭遗址,位于双鸭山市尖山区与集贤县交界处的滚兔岭上,发现近百座半地穴房屋遗址。其遗物陶器有陶罐、陶碗、陶壶、陶钵、陶杯等,石器有石刀、石镞、石磨、石臼等,铁器有刀、镞等。滚兔岭遗址的族属,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说:“滚兔岭文化的族属问题,黑龙江学者认为是挹娄,似乎也成为黑龙江史学界的共识。”
文献与考古所揭示的挹娄,经过演进之后,被勿吉所取代。
复说勿吉。西晋短暂统一不久,中原地区又现战乱。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推翻夫余政权,一部分勿吉人迁徙到松花江中游地带的夫余故地。尔后,勿吉人逐渐发展扩大。在东北地域,秦汉挹娄人的后裔,被称作勿吉。
勿吉之名称,始之于北魏。挹娄后裔,史书记载:“元魏时,曰勿吉。”北朝常以勿吉称呼挹娄的后裔。虽然当时中国南北争战,烽火不熄,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王朝更迭,非常频繁,但勿吉和中原地区,仍保持着朝贡关系。如南朝宋大明三年(459),勿吉遣使向宋孝武帝刘骏“献楛矢石砮”。此期,勿吉与北朝北魏、东魏的关系,因距离较近,往来更密切,贡使不绝,络绎于路。北魏孝文帝要他们各部之间,相谐共处:“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勿吉与中原的关系,《北史》记载:
太和初,又贡马五百匹。
太和十二年,勿吉复遣使贡楛矢、方物于京师。
十七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余人朝贡。
景明四年,复遣使侯力归朝贡。
由上可见,在魏晋、北朝时期,勿吉与中原皇朝,使臣往来,朝贡不绝,其关系也是密切的。
在隋唐时期,勿吉后裔,称为靺鞨。
再说靺鞨。隋代,勿吉又称靺鞨。隋文帝开皇年间,靺鞨多次“相率遣使贡献”。隋文帝杨坚得知靺鞨“与契丹相接,每相劫掠”后,向靺鞨来使诫谕道:“宜各守土境,岂不安乐?何为辄相攻击,甚乖我意!”靺鞨使者听命,“高祖因厚劳之”。隋炀帝时,靺鞨头领瞒咄“率其部内属于营州”。营州,今为辽宁省朝阳市境。瞒咄死后,弟突地稽“代总其众,拜辽西太守,封夫余侯”。到唐武德初,突地稽因战功,封耆国公;贞观初,进右卫将军,赐姓李。突地稽后徙部到幽州的昌平城定居。突地稽死后,子李谨行继,又以战功,封燕国公,死后赠幽州都督,陪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在唐朝,靺鞨与中原皇朝的关系,进入新的时期。先是,靺鞨内部,彼此独立,“各自有长,不相统一”。其时,靺鞨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七部。黑水靺鞨的地理位置与民族特点是:“最处北方,尤称劲健。”黑水靺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自唐初以来,黑水靺鞨,通使唐廷,往来密切,连续不断。唐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建立行政机构“黑水州”。唐玄宗开元十年(722),黑水靺鞨酋首倪属利稽来朝,唐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地区设置勃利州,任命当地靺鞨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其地名一直延续至今。从此,唐朝中央政府逐步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及其所居部民的管辖。开元十四年(726),唐增设黑水都督府,任命当地靺鞨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职。开元十六年(728),唐玄宗授黑水都督姓李名献诚,为云麾将军兼领黑水经略使,都督、刺史皆归幽州都督统辖,后改由平卢节度使辖制。同时,唐朝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委派官员,征收贡赋,进行贸易,开辟交通,相互往来,行使主权,加以管辖,这一地域为大唐版图的一部分。
靺鞨粟末部,位于靺鞨七部的最南端,分布在松花江及其支流一带。粟末部首领乞乞仲象,被武则天封为震国公,他死后由其子大祚荣接替。粟末首领大祚荣,统其部众,兼并各部,日益壮大,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神龙元年(705),唐中宗李显派遣御史张行岌,宣谕皇威,前往招抚。大祚荣为表对唐帝的诚意,“遗子入侍”。先是,开元元年(713),唐玄宗李隆基在粟末地区设置忽汗州,特派鸿胪卿崔忻前往,并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新唐书》记载:“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所统为忽汗州,领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由此可见,史载“渤海国”是因唐朝册封而得名。关于这次册封活动,当崔忻完成使命回京时,路经旅顺,在金州旅顺口黄金山之麓的井栏上刻石留念,其文曰:“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这个崔忻奉使返程留下的文物,是唐朝政府此次册封的历史见证。
渤海全盛时期,管辖地区东抵日本海,西至辽东开原,北邻黑水靺鞨,南接高丽。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渤海政权存在了二百多年。
于政治,渤海政权与唐朝保持臣属关系,渤海经常派王子或特使入贡述职,唐朝政府也不断派人前往渤海,册封其王或官吏,交往频繁。据统计,此间渤海“朝于唐者,凡一百三十二次;朝于梁者,凡五次;朝于后唐者,凡六次”。朝贡使多达一百四十三次,而唐朝派往渤海的正式敕使前后共有十九次。如唐太(大)和七年(833)秋,唐文宗遣幽州卢龙节度押奚、契丹两番副使张建章等人赴忽汗州,时陆路为契丹所阻,他们“方舟而东”,第二年秋到达挹娄故地忽汗州,渤海王彝震得知张建章“赍书来聘”,以“重礼留之”。张建章“岁换而返”,临行前“王大会,以丰货、宝器、名马、文革以饯之”,太(大)和九年(835)八月,回到内地。张建章返回后,将沿途见闻,尤其是在渤海耳闻目睹情状,奏报朝廷,并著《渤海国记》三卷。记中“备尽岛夷风俗,宫殿官品,当代传之”。渤海向唐朝,“遣使朝贡”“遣使来朝”“又遣使来”“亦修职贡”等,往来频繁,“朝贡不绝”。
于文化,渤海“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士子赴京并参加科举考试。还派专员和留学生到唐朝,抄写汉文书籍,如《汉书》《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唐礼》等。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有赠渤海王子的诗。当时渤海习用汉字,在通行的文字中,“大抵汉字居十之八九”。
于工美,渤海也模仿唐朝。其时唐朝盛行的佛教,也被传入渤海地区,寺庙建筑,如同内地。近年吉林敦化六顶山出土的《渤海贞惠公主墓碑》,提供了文物例证。贞惠公主是渤海王大钦茂的二女,碑文用汉文写成,文体也为唐代风格,如把王女称公主,王墓称陵,国王称圣等,这些都是学习唐朝的。1971年,吉林省和龙地区渤海古墓出土的金器,金饰品的形制,显示唐代特色。由上可见,渤海和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方面,联系密切,影响深远。这正如唐朝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诗云:
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唐末以后,中原地区,四分五裂,史称五代十国。此期,靺鞨人后裔,被称为女直。
末说女直。契丹建立辽朝,辽天显元年(926),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领大军,“拔夫余城”。大辽兴,渤海亡。后黑水靺鞨转属于辽。契丹人称靺鞨人为女真。辽金时期,肃慎后裔称女直。女直,本应作女真,为肃慎、诸申的音转,但是,辽兴宗名耶律宗真,为避其名“真”字之讳,而改“真”作“直”,所以,称女真作女直。《元史》记载:“初号女真,后避辽兴宗讳,改曰女直。”在明朝一段时期,文献也称作女直。满洲兴起后,称作诸申,即女真。后来,如本章开头所述,自皇太极谕令,其族名一律称为满洲。
辽朝按女真人居住地域与经济习俗的不同,分女真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主要生活在松花江以南地带,气候较为温暖,经济较为发展;“生女真”主要生活在松花江以北,东达大海,北到外兴安岭,这一广阔地带,以渔猎为主,有少量采集、畜养和农作。
金政权由女真人建立,取代辽朝之后,仍称为女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说:“女直、渤海,本同一家。”女真的先人,《金史·世纪》记述:
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到北宋初,十世纪末,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渐迁徙到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域定居。后农耕、冶铁、畜养、采集等经济都有新的发展。北宋政和四年(1114),完颜阿骨打建立猛安谋克组织。“猛安”“谋克”为女真语音译,猛安意为千、千夫长;谋克意为百、百夫长。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为女真人的社会组织,具有军事、政治、经济、行政等多元功能。建立猛安谋克组织的翌年,金太祖收国元年即北宋政和五年(1115),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天辅九年即北宋重和二年(1119),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参考汉字和契丹字,创制女真字。后到金熙宗时,又创制女真新字。完颜希尹创制的女真字,称为女真大字;金熙宗所创制的女真新字,称为女真小字。女真跨进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新时期。
金太宗天会五年即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与北宋联合灭辽。金海陵王完颜亮于金贞元元年(1153),由金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迁鼎中都(今北京)。此项重大决策,《金史》记载:
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
这是女真第一次在中原建都,并第一次与中原政权南宋对峙,而拥有半壁山河。女真建立金朝是女真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女真史上的划时代事件。金的地域,南达淮河,北到黑龙江以北,东临大海,西接蒙古。
元灭金和南宋后,建立大元帝国。元朝在东北地区,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以辽阳为治所,管辖“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其所领七路为:辽阳路(辽阳地方),广宁府路(广宁地方),大宁路(辽西、热河等地方),东宁路(朝鲜平安道等地方),沈阳路(沈阳等地方),开元路(开原、会宁等地方),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沿海州、松花江、黑龙江地带),各路设万户府、军民万户府、总管府等机构和官员进行管辖。
原金属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转而成为附属于元朝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各路下的臣民。其中,散居于水达达等路的女真人,元朝政府设官辖治。
综上,考古文物和文献记载,资料丰富,有力证明:满洲先世肃慎族系之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直(女真),两千多年间,不论王朝更迭,或是部族分合,他们和中原地区一脉相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影响所及,直至满洲。
到了明代,女真南徙,政治地图,重新绘制。此为满洲兴起,提供历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