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回族人的追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费世淳

第十七章费世淳

费世淳是刘欣语的姥爷,他对刘欣语的人生影响极大。

他中等身材,相貌普通,特征是额头比一般人大,凸突。

他生于1890年。1921年毕业于当时北州城的最高学府《北州中学堂》(后来的北州市第一中学)。他的学历和文化知识在当时北州城的回族人当中是屈指可数的。他志趣广泛,多才多艺。他画得一手好画,他画的《金鱼嬉戏图》,简洁质朴,妙趣横生,鱼儿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在水中游动。他写得一手好字,结字严谨,笔画舒展、高雅大气,有一种从容不迫的美感,北州城中有不少店铺的牌匾是他题写的。他师从北州城清真大寺的座学(xian0)阿訇(教长)纳致中,接受过伊斯兰教经堂的系统教育,读完从小学至大学的全部宗教课程,后穿衣挂幛(毕业),取得阿訇资质。他会阿拉伯文,波斯文,他的宗教尔林(学问)渊博。不过,他没有应聘阿訇成为宗教职业者,却从事了国民教育,在北州城《回部小学》当了教员,教授国语、阿拉伯语和图画课。他口才也很出众,讲课时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和爱戴。后来,他担任了《回部小学》的校长。他从在《回部小学》任教那天开始,就一直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北州城回族人的史料,考证和研究北州城回族人的历史。历经8年,着有《北州城回族史料》上、下两集,《北州城回族源流考》,《北州城回族经济考》。当时,他被誉称北州城回族人的四大才子之一。同时,他也是当时北州城为数不多的哈吉(朝觐者)之一。

刘欣语自懂事起就把姥爷费世淳当作了自己的人生偶像,对姥爷无比恭敬,在姥爷的面前心里就发怵,甚至连话也不敢随便说一句。

<113>

1958年刘欣语考入《北州市第五中学》以后,姥爷对他的态度一下就变了,不再把他当小孩了,有时候还会主动和他聊天,聊一些成人的话题。

一次姥爷主动和他聊起费氏家族,他说费氏家族的祖籍是金陵西水门外大街(现在南京的建邺区),后来,在同治年间来到北州城,不过他没说离开金陵来北州城的原因,刘欣语也不敢问。姥爷还拿出《费氏族谱》,一边给刘欣语翻看一边意味深长地说:“每一个家族都应该有一部世代传承的族谱,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一种标志。族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能完整地说明白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所谓水有源头,树有根就是这个意思...”当时,刘欣语不明白姥爷跟他说这些话的用意。后来,他问过三叔刘谚,我们刘家有没有族谱?三叔说,没有。刘欣语心里琢磨:姥爷是不是暗示让他为刘家修族谱?

1964年夏天,刘欣语高中毕业前夕,姥爷和他聊过一次天,话题是“一个回族人应当怎样生活?”姥爷为什么要和他聊那个话题?当时,刘欣语不得而知,后来也不清楚姥爷当时的意图。

姥爷说:“回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作为一个回族人首先要热爱祖国,对祖国要无限忠诚,这是由个人和祖国之间的依存关系确定的,这是回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姥爷,您说爱国是回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您能说具体点吗?”

刘欣语不懂,就冒昧地问道。

“没有中国就没有回族,就像一棵大树没有树根和树干哪来的树枝和树叶?”姥爷似乎有点激动地解释道。

姥爷的一句话拨云见日一样,刘欣语顿时完全明白了,他认真地点了点头。<114>

姥爷接着说:“回族人首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要学习《国学》,学习《儒家文化》,学习经、史、子、集...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含了深厚的道德理念,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庸之道,和谐理念...这是每个人修养心性,开启心智,增进智慧,为人处事的必修功课。

“同时,回族人要继承和发扬回族文化。

回族文化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每一个回族人在母亲腹中受孕怀胎时,就已经和真主拿了《米沙盖》(约定),就是穆斯林了。所以,每个回族人首先要坚定自己的依玛尼(宗教信仰):就是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

其次就是履行宗教义务(尔巴达特) ,必须完成五项主命功修,即念(清真言),礼(五时拜),斋(封莱买代月斋),课(交纳天课),朝(一生朝觐一次)。

再次是尽到公益与善行(罕萨尼)的罕该(责任和义务),就是必须遵守和履行《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制定得行为规范和应尽的社会公益罕该。

“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这三部分内容,信仰,功修,公益和善行,要学会,悟懂,关键是要知行合一。”<115>

“回族文化的另一部分就是伊斯兰教的世俗文化。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是真主(Allah)通过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启示给世人的。《古兰经》30卷,604页,114章,6236节,涵盖了信仰、道德、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方方面面的内容。

《古兰经》不仅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依据,也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规范。就是说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必须遵照《古兰经》的规定严谨进行。穆斯林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也必须严格遵循《古兰经》的规范。

回族人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有些现象看似带有宗教色彩,其实不是宗教活动,是伊斯兰教世俗文化的表现。比如回族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得一种活动形式就是《过乜贴》。《乜贴》二字是阿拉伯语,含意是意图,心愿或举意。

回族人在亲人忌日,娶妻生子,升学就业,乔迁新居,创业开张,出门远行等时候,往往都要《过乜贴》,《过乜贴》的主要目的就是托众求慈祈福,主要内容就是宴请亲友,请阿訇诵经,讲卧尔兹(劝戒)。《过乜贴》看似带有宗教色彩,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活动形式,表达求慈祈福的美好愿望。这早已是回族人千百年来传承和固化了的一个风俗习惯了。”

姥爷费世淳条分缕析娓娓而谈,刘欣语认真聆听完全沉浸在姥爷费世淳的语境中。

在刘欣语的心目中,姥爷费世淳绝对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他一生遵经(古兰经)守训(圣训),谨守五项天命功修。他聪慧过人似乎无所不知。他内心对姥爷费世淳充满了景仰之情,认为姥爷费世淳就是自己人生的偶相和楷模。虽然,刘欣语当时对姥爷费世淳这些话的意思没有完全理解了。但是,他确实知道了一个回族人应当怎样生活。他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正是这次姥爷费世淳和他的聊天影响到了他一生的追求。从此,刘欣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依玛尼(宗教信仰),他要像姥爷费世淳一样遵经守训,尽力交还(完成)五项主命功修。同时,他更加努力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处世能力,积极融入社会,努力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回族人的社会罕该(责任和义务)...<116>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