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只会越当越委屈:不要让讨好型人格成为你的坏习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你当了“好人”,别人就只能当“坏人”

“好人”认为,对方应该理解自己。

比如,一个“好人”妻子想着“我给他好好收拾一下的话,丈夫也会高兴吧”,然后主动把丈夫乱扔的东西整理好。妻子会觉得“我为了让他高兴而收拾东西,丈夫应该会明白我的一番心意”。

但是,丈夫回到家后,突然变得怒不可遏:“你把我的东西放哪儿去了?!”

妻子大吃一惊:“为什么会生气?!”“明明是想让你感受到我对你的关心,结果却变成这样!”妻子深受打击,伤心不已。

丈夫却认为妻子之所以收拾东西是“因为我乱放东西,妻子为了惩罚我,故意把东西藏起来”。

“好人”的心意并没有传达到,还误以为“对方也会明白自己的心意”,从而感到委屈——“你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我呢?”

明明是满怀善意的举动,对方却成了“坏人”,恶意歪曲理解。自己就会很难过,想不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正如“以心传心”一词所说的那样,人们认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递给对方,对方应该就会理解自己。但这不过是人们的误解罢了。

的确,在人际关系中,恒定性在发挥作用并使其保持平衡,因此对方多多少少会知道你的心意。

不过,就算我们的善意传达给对方,恒定性为了保持平衡,也会让对方自动扮演“坏人”的角色,从理解我们的一方变成了满怀恶意的一方。

但是,人们深信,只要自己付出一片真心,对方就一定会理解自己。

结果发现,对方的反应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我们就会难过不已。有人曾给职场的同事提建议:仪容整洁大方会给顾客留下更好的印象。可是同事却怒道“你竟然说我邋遢”,再也不理这个人。

提建议时,我们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对方应该可以感受到自己想要帮助他的心意。然后认为“看看我平时对待你的态度,你就会明白,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否定你”。

但实际上,因为恒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成为“好人”,为了保持平衡,对方就可能会扮演“坏人”的角色。他会认为你一定是在否定他,从而使扮演“好人”的你备受折磨。

恒定性在亲子关系中也在发挥作用,所以扮演“好人”的一方会认为“因为我们是亲子,所以对方一定能够理解我”,结果发现自己的预想完全落空了。

孩子陷入金钱危机,“好人”父母就会直接给孩子钱,希望孩子能用这笔钱重新振作起来。

然而,孩子却可能变身为“坏人”,“好人”父母的心意完全没有传达给孩子。孩子只会认为“父母觉得我没用,所以才会给我钱!我变得这么没出息,都是父母的错,父母给我钱也是天经地义的”,然后心安理得地收下了父母给的钱。

任意挥霍父母给的钱财,孩子不但没有重新振作,反而渐渐变成一个没用的人,“好人”父母就会受到伤害,觉得被孩子背叛了。

“好人”会把对方的所作所为往好的方向解释,并用善意接受对方的一切,所以他们会认为“就像自己理解对方一样,对方也会理解自己”。

但是,问题在于,当我们处于“好人”的立场时,为了保持平衡,对方会自发地站在相反的立场上,最终我们就会明白,对方并不理解自己。

我们越是扮演“好人”,对方就越觉得“虽然明白你的心意,但无法坦率接受你的好意”,从而采取一种否定消极的态度。“好人”就会受到伤害,难过不已。

所以,“自己的善意一定传达给了对方”或者“对方一定会理解自己”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才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一旦认为“对方理解自己”,就会越发坚定地站在“好人”的立场上。这源自性善论,即“人性本善”。也就是说,自己是“好人”,那么对方也一定是“好人”,会明白自己的好意。

也许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性善论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将范围扩大至多人,保持平衡的恒定性就会发挥作用。那么,“好人”注定会受伤难过,因为“对方的反应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