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小读者
愿你们心怀梦想、勇攀高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江春
当翻开这本书,看到作者将我们科学家群体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形式,讲给我们的孩子们听,我感到很欣慰。作为一名终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我对故事当中野外科考的艰辛和努力战胜艰辛、最终取得丰硕成果的愉快,感同身受。
1958年,遵照我国真菌学奠基人之一戴芳澜院士关于填补地衣学空白的主张,我奔赴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地衣学专业;1962年回国后,我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从事地衣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虽然单枪匹马,但我对开创地衣学新局面的热情不减,渴望发现中国自己的地衣区系。唯一的办法就是:亲自去摸索,去探察。
自1963年初夏只身前往陕西秦岭太白山开始,我野外科考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太白山小庙的暴雪,贵州梵净山山顶临时帐篷外的暴雨,云南丽江突遇野猪群,苍山上独自度过除夕夜的孤单,西藏科考时严重的高原反应……种种艰辛,不胜枚举。
印象最深刻的那次,是1966年我第一次前往珠穆朗玛峰地区考察地衣。我们背着一袋干粮,顽强地爬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扎营,住了两个星期。那儿空气干燥,含氧量还特别低,晚上睡觉时闭着的嘴,第二天早上就张不开了,用舌头怎么舔也舔不开。等终于用力张开,嘴上就掉下来一层皮,嘴唇血淋淋的。那时条件虽然恶劣,但就在那次我发现了“珠峰石耳”,一个世界范围内此前从未被发现的地衣品种,这足以抵偿所有的辛苦。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科学家要敢闯敢干,不要害怕困难和挑重担,要敢于探索无人区,敢于填补空白。我越来越相信,世界不会辜负那些不畏艰苦、锐意进取的人。
当我拿到《高原上的小向导》这本书的样稿,读到书中科考人员跋涉高原野外考察的故事时,自己那些年参加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记忆也再次浮现眼前。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次青藏综合科考,是对青藏高原进行的首次且全面的综合性考察,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考察覆盖三十多个专业,队伍规模达到四百多人,把西藏自治区从东往西,由南向北,细致地梳理了一遍。其规模之大、成果之丰厚、考察之艰辛,非常值得人们铭记和讲述。
现在的科研条件好太多了,我们那时的种种艰苦早已成为历史,但科学家精神作为无数科学家用时间、意志甚至生命萃取出的群体智慧和品质,永远值得孩子们去感受、体会和传承。
期待孩子们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那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从而心怀梦想,投身科学,未来能从我们手中接过重任,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江春简介
见到有人来,还是当地人,他的眼里顿时放出光。
马好像意识到了什么,突然向后一踢腿,一撅屁股,我没防备,直接被甩在地上。
苏叔叔一边观察着感兴趣的每一株树木……一边采集必要的标本。
除了脚底凉气森森,我走得比在平地上还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