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财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伍家

黄仁轩与小六子看着自家少爷一脸严肃,便也没有去打扰,只等待伍绍元回过味来,便由黄老提醒伍绍元该回家了,毕竟自家少爷落水这件事,尽管有惊无险,却也早已传到家里。若不是伍绍元醒的及时,恐怕伍老爷都要亲自赶过来了。

伍绍元生的一副好皮囊,身材清癯,容颜秀美,双眉下一对似蹙非蹙的古铜色眼珠,流光溢彩。脑后这根辫子在他看来十分不适,却也明白若是有剪辫子这种不轨之举,恐怕就是人头落地的下场。

伍绍元今年只有十六岁,但已是舞象之年的他也算半个大人了,家中的事务伍秉鉴也开始让伍绍元尝试性接触,只是此前十足的纨绔子弟作风,令伍秉鉴时常在思考是不是真的该将家里部分生意交给他掌管,还是索性让他每年吃家族分红,为家族开枝散叶做出贡献后,轻轻松松的度过这辈子算了。

伍秉鉴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便是原来的伍绍元能力平平,难堪大任;第二则是自身除了次子伍绍元外,尚且有长子伍绍荣,平素机敏,善于同三道九流打交道,在十三行内也颇受认可。这也就意味着伍绍元并不是伍家的正牌继承人,一直以来,他的哥哥伍绍荣才是被当做继承人培养的。

一路无言,虽然小六子想说点什么,但看了看少爷的脸色努了努嘴还是什么也没说,很快一行人便乘坐家中马车回到了伍府,也就是千里闻名的伍家花园,虽然脑海中有着对这座富丽堂皇的巨型府邸的记忆,但真的身临其境之时,那种震撼又是无可比拟的。

这座府邸是伍秉鉴接手怡和行两年后,也就是嘉庆八年,在东、西两面分别是海幢寺和潘家花园的一处空地上,正式开始修建伍家花园,到了伍绍元长大都仍在不断扩建与修缮部分园区。

伍绍元跨入府门,便看得有太湖石屹立于门内,上下呈云雨之状,洞穴玲珑高一丈有余,有米芾的题名书法。继续向前行进,有着占地数亩的池塘,池水皆是引自溪涧的活水,长短石桥数座横跨其上,站在石桥上可以看到岸边倚着许多楼阁,此时正巧无风,楼阁倒影在水中如同一幅绝美花卷。

伍绍元还记得池中经常停泊着画舫,夜色下犹如水中月宫,与背后的低矮山峦浑然一体。绕过山石后面就是伍家人所居住之地了。院落内外都是名贵古木参天而立,仿如蓬莱仙山楼阁倒影在池中,在此居住已然是一种享受乐事。

其实不光是伍家,整个十三行为了彰显富家气度与生意往来之便,都在广州城建了大小不等的豪宅花园,被当时的百姓称为“行商花园”,只不过伍家作为十三行首屈一指的行商,自然要建得最宏伟。这份实力不光来自伍秉鉴的商业头脑,也源自其头上嘉庆年间成为十三行总商时所获的三品顶戴。

“绍元,听闻你今日失足落水,可无恙否?”

还没等伍绍元拜见父亲,伍秉鉴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口了。尽管伍秉鉴稳坐太师椅,手中的茶盏还是刚刚放下,丝毫不能从声音中听出一点点温情,但今日的伍绍元两世为人,早已明白伍秉鉴这是早已通过下人了解到他无恙后,为了维护父辈威严的举动,心中倍感亲切。

“孩儿已然无恙,劳烦父亲记挂,父亲身体可还安康?”

“甚好,甚好。”

伍秉鉴惊讶的发现平素才德平平的次子自从落水之后仿佛变了一个人般,连说话的语气都变得成熟了,只当是大难不死后的转变,口中所言“甚好”更主要的不是指自己的身体,而是伍绍元的变化。

父子二人很快就在十分融洽的氛围中坐下交谈,谈话间,伍绍元发现伍秉鉴的白发已是越来越多,转念一想,毕竟也是年近古稀的人了,这些年行商需不停地在官员、商界以及洋人之间周旋,不说心力交瘁也是损耗了心神,若是伍家的怡和行一帆风顺便罢了,倘若发生重大波折,不知道老人还能不能有今日的精气神。

伍秉鉴身材适中,既不因富裕的生活显得过于臃肿,也不因年老而显得过于瘦弱。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诸多痕迹,他的皮肤呈现出一种暗淡的灰白色,皱纹则像是时间的刻刀在他的额头和眼角雕刻出了许多沟壑。他的头发尽管已经大部分灰白,但仍有一部分保持着乌黑的颜色,这让他看起来保持着几分年轻时的威严,说起话来又是中气十足,就算说他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也有人相信。

伍绍元与伍秉鉴二人在共享天伦之余,也在思索着伍家和十三行的未来。众所周知,十三行是清廷设在广州口岸的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货行,也算是有着半官半商性质,对于清代的对外贸易是处在一种垄断地位,在与洋商的贸易中为自身以及清廷都牟取了相当可观的利益。

清廷对于十三行的要求是“身家殷实,赀财素裕”,目的是保证对外贸易的信誉和门面,也就意味着一旦某一家商行一蹶不振,就随时可能被人顶替,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而在乾隆皇帝宣布撤消沿海各通商地点,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通商时,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廷唯一认可的贸易口岸,清国与世界各国的官方贸易都在此进行,广州顿时汇聚了海量的财富。世界各国的商船队,五六月左右抵达广州港,带来从世界各地获取的各种工业品、原料等,在十三行交易后,装满从广州购买的瓷器、丝绸与茶叶,在九十月里向欧洲大陆航行,十三行也就因此逐步走上巅峰。

清廷自然不会让十三行独占这巨大的利益,在税收和各类捐输上也是愈加摊派,从十三行拿了许多好处,光是税收,就从1754年的52万两白银,涨到了这两年的将近180万两,而作为十三行之魁首的伍家,在这些年的谋私获利则是还要高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