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动机
言官是职司监察的官僚群体,是封建官僚结构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清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组成,所以也称科道官。言官监察制度发展到明清,已臻完善。清代言官制度的设立与言路监督机制的运作,本质上是君主集权制度下统治集团内部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可认为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一种“民主”。
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与随之而来的西学东渐,使政治演化与社会变动日益剧烈,洋务、维新、新政、立宪、革命,或次第发生,或并驾齐驱,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加速运行。在巨变面前,士大夫集团的表现各有不同,力倡开新者有之,坚持守旧者有之,糅合新旧者有之,而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则是其基本特征。言官因特殊的出身、特定的职掌,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分外敏感,反应也较为强烈,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都有言官的积极参与。这种参与已不完全是传统的对君主的绳愆纠谬、劝善规过,而是包含着对新时代的新思考。言官由“耳目之官”,慢慢地变成分解传统社会的力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了新社会力量的代言人。
清王朝为了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加强对官吏的约束和威慑,从建立政权伊始就不断调整监察机关的结构和职能,在“台谏合一”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监察机关的内部组织,为监察机关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发挥职能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君权的空前膨胀,言官所具有的谏驳功能逐步消退,到了晚清,言路监督避重就轻,日渐式微,监察效能大为减弱。清末党争、政争不断,言官推波助澜,加剧了政坛乱象。
清代的监察制度对于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整饬吏治、巩固政权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到了晚清,却不能继续发挥其效能?清代的言官均出身于科甲正途,饱受儒家熏陶,有强烈的卫道意识,他们以弹劾权贵、维护君权为己任,为什么晚清言路会不断弱化,言官群体会出现裂变和反动?清代是君主权力登峰造极的时代,为什么到了晚清君主控制会遭遇危机?当君权不能与言路良性互动的时候,社会政治会呈现出什么样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晚清政局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