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祖本引首诗与回末诗的问题
一、祖本引首诗的问题
引首诗也称之为回前诗,书于每回正文之前,主要形式有绝句、律诗、古风、词、古语等。繁本《水浒传》中容与堂本一类的四种本子每回回首均有引首诗,而三大寇一类的四种本子每本回首均无引首诗。简本《水浒传》中所选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五种均有引首诗,但是每一种本子并不是每一回都有引首诗。
因繁本《水浒传》与简本《水浒传》故事内容相同且交汇的地方有大聚义、招安、征辽与征方腊,即容与堂本百回部分,而百二十回繁本中征田虎、王庆故事与简本并不相同,所以下面在研究简本之时,将其分为繁本百回故事部分与田王故事部分来讨论。
先谈简本《水浒传》繁本百回故事部分,由于简本《水浒传》中繁本百回故事部分的回数比繁本要少,所以统计之时只看此部分简本有回数之处引首诗的有无,具体情况如下:
1.种德书堂本百回故事部分存17回,其中只有1回无引首诗,为容与堂本第87回。
2.插增本百回故事部分存38回,其中有2回无引首诗,为容与堂本第79回与第87回。
3.评林本百回故事部分为84回,其中有11回无引首诗,分别为容与堂本第3、7、30、44、50、67、75、76、77、79、81回。
4.英雄谱本的繁本百回故事部分为88回,其中有10回无引首诗,分别为容与堂本第3、7、26、27、30、31、43、44、67、75回。
5.刘兴我本百回故事部分有91回,其中有14回无引首诗,分别为容与堂本第3、7、25、27、30、40、47、52、67、68、69、75、76、78回。
上述五种本子,种德书堂本和插增本为残本,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为全本。由上述可知,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在繁本百回故事部分的引首诗存在着此有彼无的情况。如评林本与英雄谱本相比,评林本中无容与堂本第50、76、77、79、81回的引首诗,但是英雄谱本却有。同样,英雄谱本无容与堂本第26、27、31、43回的引首诗,但是评林本却有。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本有引首诗而另一本却缺失,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多出的引首诗为简本祖本所有,后出的部分简本在编辑之时,因为某些原因将引首诗删节;第二种是多出的引首诗为后来书坊主编辑之时所加上。以第一种可能性为是,原因有二:
其一,以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三者而论,其中存在两本共有引首诗、而另一本没有的情况。如容与堂本第25回引首诗,刘兴我本无,评林本、英雄谱本均有;容与堂本第43回引首诗,英雄谱本无,评林本、刘兴我本均有;容与堂本第77回引首诗,评林本无,刘兴我本、英雄谱本均有。共有的引首诗均大体相同,只是少数文字有差异,于此可知,多出的引首诗为祖本所有,无引首诗的本子应该是后来遭到删节。因为若是后来书坊主编辑之时加入引首诗,那么共同多出的引首诗不可能如此巧合,文字基本相同。
其二,各本多出的引首诗,无论是一本独有,还是多本共有,与容与堂本引首诗对比,均能发现这些引首诗绝大多数与容与堂本引首诗相同。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容与堂本抄袭了简本的引首诗,不仅如此,还应当是抄袭了多种简本的引首诗,才拼凑成现存本的形态。这种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且不说容与堂本的刊刻时间比现存不少简本要早,其底本时间可能更早,就说容与堂本编辑者收集这么多不能作为底本的简本,仅仅是为了将它们的引首诗拼凑起来抄袭,这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第二,简本祖本的引首诗大体与容与堂本相同。此种可能性应当符合事实。诸简本在经过多次编辑、翻刻之后,成了现在的形态。其中引首诗在编辑、翻刻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删削,因为各个简本的版本链条不同,所以最终保存的引首诗数量也不相同。
由此,将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三者均没有的引首诗列出,繁本百回故事部分共计有9回,分别为容与堂本第3、7、30、40、47、52、67、68、75回。而其中尚有三回,评林本虽无引首诗,但是在上层评语栏题有删去字样。此三回分别为:1.容与堂本第7回,评林本评语栏有“‘世上为人’八句,诗无味,又不切中间之意,故以芟去”(2.5a)[2],容与堂本第7回引首诗确为八句,首句为“在世为人保七旬”(7.1a)。此诗正是评林本评语栏所言之诗,评林本的底本有此诗,评林本将其删去。2.容与堂本第30回,评林本评语栏有“‘一切诸烦恼’此一首诗,极无趣味,当原未知何人录上,故而去矣。观到此者,莫言省漏,只此评白云耳”(6.14a),容与堂本第30回有引首诗一首,共计八句,其中首联为“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30.1a)。可知评林本删去的正是此诗,而其底本有此诗。3.容与堂本第47回,评林本评语栏有“宋公明打祝家庄诗,一首无趣无味,故以去之”(10.6b),容与堂本第47回回目为“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可知评林本底本此回有引首诗,但在评林本中被删去。综上,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三者繁本百回故事部分共计有6回无引首诗,分别为容与堂本第3、40、52、67、68、75回。
再结合种德书堂本、插增本的情况来看,由于此二本为残本,而且繁本百回部分残缺的比较严重,所以能提供的参考也较少。但即使这样,容与堂本第75回,上述三本均无引首诗,而插增本有引首诗,且同于容与堂本。最终可以知道,简本在繁本百回故事部分共计有5回无引首诗,分别为容与堂本第3、40、52、67、68回。以一百回来论,不过二十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数据。出现5回无引首诗有两种可能:第一种,简本祖本此5回没有引首诗,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之小。既然简本祖本与容与堂本引首诗相同,容与堂本百回皆有引首诗,那么简本祖本按理来说也应该有。第二种,简本祖本此5回同样有引首诗,但是在后来编辑与翻刻的过程中,引首诗因为某种原因被删去或者遗漏了。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现存简本都是属于比较后期的本子,从简本祖本到现存简本,其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编辑与翻刻,在此期间有所删节与改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再来看简本田虎、王庆故事部分,具体情况如下:
1.种德书堂本田王故事部分为23回,其中只有1回无引首诗,为刘兴我本第104回。
2.插增本田王故事部分存9回,9回中均有引首诗。
3.评林本田王故事部分为19回,其中有2回无引首诗,分别为刘兴我本第98、104回。
4.英雄谱本田王故事部分为21回,其中有2回无引首诗,分别为刘兴我本第98、104回。
5.刘兴我本田王故事部分为23回,其中有1回无引首诗,为刘兴我本第104回。
简本《水浒传》田王故事部分综上,只有1回无引首诗,为刘兴我本第104回。简本田王故事部分引首诗的缺漏情况与繁本百回故事部分类似,只是没有了相应的参照对象,所以并不能明确缺失的这1回引首诗祖本是否存在。但是可以猜测,简本祖本田王故事部分与百回故事部分的引首诗情况应当一致,即田王故事每回均有引首诗,那缺少1回或者2回引首诗的本子,应当也如百回故事部分一样,在辗转翻刻之时,因为某种原因删去或者遗漏。
二、祖本回末诗的问题
回末诗,顾名思义位于回末,一般在一回正文结束之后,回末套话“且听下回分解”之前。回末诗在《水浒传》当中更确切的应该称之为回末诗句,这些回末诗句往往是两句相接的联句,有时有多个联句组成,但基本上并不组成四句、八句乃至更多句的诗。回末诗前往往有“有分教”“直教”“正是”等套话。繁本《水浒传》容与堂本和三大寇本两类每一回均有回末诗,简本《水浒传》中所选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五种皆有回末诗,但并非每一回都有。
同样,先谈简本《水浒传》百回故事部分,考虑到简本百回故事部分的回数比繁本少,且回末诗所存数量远较引首诗为少,所以统计之时的数据为简本所存回末诗的回数,而非缺少的回数。同时,简本回末诗对应容与堂本的回数与简本对应容与堂本的回数会略有差异,此因回末诗在回末,有可能简本一回,涵盖繁本两回至三回的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1.种德书堂本百回故事部分存17回,其中有7回有回末诗,为容与堂本第83、84、85、87、92、93、100回。
2.插增本百回部分存38回,其中有19回有回末诗,为容与堂本第17、20、21、22、24—33、75、79、83、84、85回。
3.评林本百回故事部分为84回,其中有45回有回末诗,分别为容与堂本第1、2、6、17、21、22、24、25、26、29、32、33、35、37、38、40、42—45、49、50、53、54、57、58、59、61—66、68、70、71、72、75、79、82、83、85、87、93、100回。
4.英雄谱本百回故事部分为88回,其中有43回有回末诗,分别为容与堂本第1、2、6、17、21、22、24、25、26、29、32、33、35、37、38、40、41、42、44、45、49、50、57、58、59、61—66、68、70、71、72、79、82、83、85、89、93、97、100回。
5.刘兴我本百回故事部分有91回,其中有47回有回末诗,分别为容与堂本第1、2、6、17、21、22、24、25、26、29、32、33、35、37、38、40—46、49、50、54、57、58、59、61—64、66、68、70、71、72、75、79、82、83、85、87、89、93、97、100回。
综合诸本来看,诸简本百回故事部分共56回有回末诗,分别为容与堂本第1、2、6、17、20、21、22、24—33、35、37、38、40—46、49、50、53、54、57、58、59、61—66、68、70、71、72、75、79、82、83、84、85、87、89、92、93、97、100回。
诸简本回末诗的情况与引首诗的情况,有部分相同,又有部分不相同。相同之处在于,诸简本百回故事部分的回末诗同样存在着此有彼无的情况。如评林本与刘兴我本相比,评林本中无容与堂本第41、46、89、87回的回末诗,而刘兴我本却有;同样刘兴我本中无容与堂本第53、65回的回末诗,而评林本却有。这些一本独有或是多本共有的回末诗,与容与堂本回末诗相比,能发现与容与堂本回末诗有一定的关联。由此可知,这些简本此有彼无的回末诗与上述引首诗一样当为简本祖本所有。
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诸简本百回故事部分所缺少的回末诗众多。诸简本所拥有回末诗的数量加起来只有56回,仅为全部回数的一半多一点,而诸简本引首诗的数量加起来仅缺少5回,引首诗、回末诗二者在简本中的比重不同。其二诸简本百回故事部分引首诗除文字个别有差异之外,基本上同于容与堂本,而诸简本百回故事部分回末诗的情况却不尽相同。虽然其中也能看出与容与堂本所具有的关联性,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关于此点的详细探讨留待后文。回末诗与引首诗的不同,并不影响二者结论的一致,即简本祖本百回故事部分应当每回都有回末诗。
现存简本百回故事部分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回末诗缺失,原因有二:其一,回末诗与引首诗的重要性不同。引首诗位于每一回的回首,如果删去,读者一眼便能看出,势必会觉得书籍不全。这一点从评林本评语栏的解释就能看出一二,“此一首诗中,未见好处,欲去之不录,恐他人不知者言此处落矣,故以只得录于上层,随爱便览”(11.11a),“一首之中,俗而无味。去之恐观者言而漏削,只得录于上层”(11.17b)。评林本的编辑者余象斗想将这些引首诗删去,但是又怕读者看出,觉得此书有所删削或者遗漏,所以即便觉得某首引首诗不好,也只将其移录到上层,却并没有删去。但是回末诗却不同,回末诗位于每回正文的末尾,位置并不显眼,格式与引首诗也有差异,引首诗一般是低两格或数格,以诗的形式标识出来,区别于正文,而回末诗虽然称之为诗,但是却置于正文之中,并没有单独地以诗的形式标识出来,所以即使删去,读者也难以察觉。
其二,现存较早的简本《水浒传》种德书堂本与插增本均是残本,不能提供完整的信息。其他三种简本,包括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虽是全本,但均为比较后期的版本,经过了多次编辑与删节,其中回末诗正是最易被删去以节省版面的一个部分。尤为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容与堂本第65回,评林本与英雄谱本此回均有回末诗,但是刘兴我本此回并没有。刘兴我本之所以此回没有回末诗,是因为刘兴我本此回位于卷十三末尾,此卷末尾正文文字结束时,在倒数第二行末端,此叶只剩最后一行,不够刊刻回末诗,但若是将回末诗刊刻在下一叶的话,不仅多增加了一叶纸,版面也不好看,所以刘兴我本便删节了此回回末诗。刘兴我本之后的本子,处在同一版本系统链条之上的,无论是藜光堂本、李渔序本、十卷本,还是汉宋奇书本,此回回末无论有无空处,均未有回末诗。由此可见,辗转翻刻的过程中,一旦底本因为某种原因删去了回末诗,其之后的翻刻本自然也就没有了回末诗。
再来看简本田虎、王庆故事部分,具体情况如下:
1.种德书堂本田王故事部分为23回,其中有12回有回末诗,为刘兴我本第84—88、94—97、101、103、106回。
2.插增本田王故事部分存9回,9回中有5回有回末诗,分别为刘兴我本第84、85、95、96、97。
3.评林本田王故事部分为19回,其中有8回有回末诗,分别为刘兴我本第84—87、94、97、103、106回。
4.英雄谱本田王故事部分为21回,其中有9回有回末诗,分别为刘兴我本第84—87、94、95、97、103、106回。
5.刘兴我本田王故事部分为23回,其中有10回有回末诗,为刘兴我本第84—87、94、95、97、101、103、106回。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诸简本田王故事部分共有12回有回末诗,分别为刘兴我本第84—88、94—97、101、103、106回。其情况大致与简本百回故事部分类似,拥有回末诗的回数为总回数的二分之一强。此处简本祖本的回末诗情况也当与上文引首诗情况一致,即田王故事部分应当每回均有回末诗。
综上引首诗与回末诗两个部分可知,简本的祖本最初每回回前均有引首诗,每回回末均有回末诗,但是因为多次编辑以及翻刻的原因,衍变到现存的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英雄谱本、刘兴我本等本子之时,部分引首诗、回末诗可能被删去或者遗漏,其中回末诗的删节颇为严重。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后期的简本(八卷本、百二十四回本)中表现得愈发明显,引首诗以及回末诗完全被删节,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