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说·郎酒端午制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散文》:能饮一杯无

侯志明

酒好像和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永远分不开,从古至今。即使有不喝酒的,要请人吃饭,也要备酒。因为中国人有句老话:无酒不成席。没有酒那还叫请客吗?而且几乎所有的在人们看来重要的场合、重要的日子都要有酒作陪用酒助兴。比如婚庆嫁娶、满月生日、盖房建屋、乔迁新居、高考及第、升官发财、荣归故里、他乡遇旧等等。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也不过这些高兴事吧,都少不了酒。高兴要喝一杯,好理解。愁苦时要喝、寂寞时要喝、失恋了要喝、失落了也要喝,说是可借酒消愁,不知道消得了消不了,但仿佛画了个句号,失意失落失恋到此为止,不再沉浸其中,而要回归平静。也许是这样一来吧,酒就成了一种文化——酒文化。

酒文化很深奥,不同的民族也各不相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汉族有一杯神圣的酒叫“交杯酒”,凡是结婚成家的人都要喝这杯酒,表达吉祥牢靠不分离。蒙古族喜欢“把酒巡歌”,无酒无歌不成席不过瘾不醉不归。景颇族用一个藤篾精心编织的篮子装一竹筒白酒一竹筒米酒敬客人,叫“礼篮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喝酒人挂在嘴上的一句最普通的豪言壮语,包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有人说文人爱喝酒,尤其是诗人们,但我想我虽然被朋友们抬举为文人,爱喝酒却不是这个原因,更多的恐怕是受父亲的影响。我具体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酒记不清了,肯定是上小学前。因为父亲爱喝酒。我曾在很多文章里记述过父亲喝酒的故事,但还有一次我没写过。有一年冬天的夜晚,父亲发现一只母羊要临产,又迟迟产不下来,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就拿来半瓶酒,半碗咸菜,坐在炕沿边,盘起双腿自斟自饮起来。我睡了一觉醒来,从被窝里探出头,父亲发现了,便用筷子蘸了一点酒,喂到我的嘴里。那大概是我第一次知道酒的味道,那时我还没上小学。正儿八经地坐下来喝,是在十八岁考上大学后。

我参加工作以后,每年回家总要给父亲带一点酒。父亲知道我带回家的酒比他平时喝的要贵,心里喜欢,嘴上却说不好喝。其实,那是他知道我基础差底子薄怕我花钱。可是有一次,他主动和我说,有一种深红和深蓝的瓶子装的酒好。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回去时,带了一瓶红花郎一瓶青花郎。问他是不是这个,他居然高兴得连连点头。

我始终觉得,与其说我对酒感兴趣,不如说我对喝酒的氛围感兴趣。我是一个喜欢喝酒场面的人,这是我对自己认真拷问后得出的结论。是的,喜欢喝酒的场面,不是喜欢酒。因为要营造维持这样一个场面就必须喝酒,于是才喝起了酒。我独自一个人时从来不喝酒,这就是明证。

酒可以营造出一个不同于日常现实生活的时空。空间一变,人的心理也就会变,也许本来矜持的不爱说话的人,也就有了说话的欲望,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还原自己本来面目的胆识,有了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有点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酒壮怂人胆”,这话有点粗,雅一点应该是“酒(久)有凌云志”。从这个意义上说,酒就不是一种物质液体,而是一种精神液体。所以爱喝酒的都会说,喝酒是喝感情,真情全在酒里。

我相信很多人喝酒是为了一种精神愉悦,而绝不是物质快感。因为很多人,除了和朋友亲戚在一起,自己在家从来不喝酒。我老家就有一句老话:一个人不喝酒,两个人不赌博。我还见过一种人,自己从来不喝酒,甚至滴酒不沾,但总爱请朋友喝酒,我问他为什么,他就直言相告,喜欢那种场面、那种气氛和那种热闹。这算怪人一个或者另类。

从古至今大概如此,只是有的人喝酒留下了痕迹,有的人没留下痕迹。留下痕迹的多是文人,因为他们爱把自己做的事记下来,爱把他们喝酒时的所思所想记下来。而非文人没有这个习惯,所以给后人造成一种错觉,觉得文人爱喝酒,文人总在喝酒。其实爱喝酒的非文人比文人多得多。还有就是,文人留下的这些与酒有关的诗文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情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也总被后人传诵。比如,“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你能说这仅仅是罗隐失意的低吟吗?我看不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壮志未酬的叹息,也是很多人的叹息。而李白的《将进酒》更是妇孺皆知,常常被人借来表达表面豪爽豪放而心底无法无奈的情绪。还有很多人爱在酒桌上引用“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这是杜甫的诗,据说杜甫不怎么爱喝酒,但喝了酒就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就得归结为酒的帮助了。杜甫不像李白爱喝酒,但他比谁都清楚诗和酒的关系,他认为李白能写出那么多诗,就是酒的作用,“李白斗酒诗百篇”。把杜甫的话换一种方式说,那就是:李白不喝那么多酒肯定写不出那么多诗。杜甫还有一首诗害我不浅:“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原来不知道盘飧市离单位不远,知道后就经常光顾,去体味杜老夫子当年因远而留下的遗憾。“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这一定是朱敦儒酒后写的。朱敦儒那可是大家,一生儒雅,不喝酒不会说这样的粗话:去他妈的,除了诗和酒,王侯算什么?

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里也写过酒,“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不独人间,神间有了贵客也要上酒。还有一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举杯祭奠长江,你可知我心之潮汐啊,胜似你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涛。表达了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与激情。

在中国,酒是谁发明的很难做出精确的回答了,但有两种说法为大多数人接受。一是说夏朝人仪狄,一是说周朝人杜康。

酒自从发明那天起,就有人喜欢,有人担忧。据说仪狄发明酒后,首先送给大禹品尝,大禹觉得挺好喝,却立即意识到这不是个好东西,就疏远了仪狄。由于好喝,后来成风,当局者不得不发布限酒令。最早的限酒令出现在周朝,叫《酒诰》,《尚书》里有记载。以后不少朝代都有过禁酒限酒的法令。因喝酒而失事误国的事古今中外都有,教训深刻。典型的是印第安人,据说就是因沉醉于酒而失去了家园。张飞喝酒也失过城池,例子不少。因此,有禁有止有限有度应是酒文化的应有之意。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已经说透了。醉酒是人的事不是酒的事。

白居易《问刘十九》实在写得太好了太美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每读之,令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其中,深深陶醉——酒未至,人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