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书在诠释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创新的相关概念、特征属性和意蕴指向,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进行总体设计;然后从实践出发,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微治理”的演进历程、产生基础和实施成效,进而从建构逻辑、构成要求和运行机理等方面阐释我国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最后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路径。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城市社区”“微治理”及“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进行了界定和阐释,分析了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特征属性,即主体多元性、客体多样性、目标层次性和治理高效性,并指出了构建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是为了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和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意蕴指向。随后又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体行动理论”“系统理论”和“社会质量理论”,尝试对我国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进行总体设计。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有关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对全国各地有关社区治理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整理,系统梳理了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脉络,分析出城市社区从社区管理、社区建设到社区治理、再到社区“微治理”的演进历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单元经历了单位制、街居制、社区制到网格化、微网格化的交替转变。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社区“微治理”的生成基础,即社区群体结构的复杂化、空间结构的差异化、公共事务的细分化、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化和治理工具的智能化,总结和整理出城市社区“微治理”在创新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即提高了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加深了社区治理精细化程度、助力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升了政府履职能力。
着重从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建构逻辑、构成要素以及体系运行三个方面对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建构进行详细阐释。其中,制度赋权和内生认同是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建构的价值逻辑,集体行动和资源整合是其理论逻辑,传统城市社区“碎片化”行动困境和地方支持是其实践逻辑。而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构成了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场域要素,其内容要素则包含价值、目标、主体、客体、工具五类,各要素之间存在依托和共生关系。为了实现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运行,需要建立目标、驱动、合作和优化“四合一”的运行机制,在制度、技术、责任和质量四个方面进行运行保障。
通过对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发掘与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社区“微治理”存在多元主体互动不畅、制度规则尚未健全、运行效能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面临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需求满足不均衡、建构碎片化桎梏、功能发挥局限性以及二次行政化窠臼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与困境,本书主要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建设、实现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需求满足、完善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构成要素、健全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制度体制、优化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运行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完善路径。
具体研究思路见图0-1。
图0-1 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