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实践探索及挑战
第一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新进展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两地重点围绕教育资源、劳动就业、卫生健康、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立足解决居民现实需要,不断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政策协同、联盟创建等方面的创新探索。
一、加快推动教育资源协同布局
川渝两地立足于加强教育领域共建共享顶层设计,建立多层次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共同组建一批职教集团,加强高校招生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一是加强两地教育领域共建共享顶层设计。2020年4月,川渝两地召开教育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共同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推动落实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领域教育联盟,建设环成渝高校创新生态圈,共建西部科学城和长江教育创新带。成渝两地教育交流频繁,通过开展多层次教育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区域教育水平。二是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潼南、广安等地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在区域教育科研交流、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地高校互相增加投放招生计划指标,2018年,川渝两地相互增加886名本科招生计划和2 224名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实现学科联建、教师互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2019年,重庆市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微电子、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西南大学牵头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三峡库区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三是着力打造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品牌。2020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随后,人工智能职业教育联盟、财经职业教育联盟、智慧新零售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大健康职业教育产教协同育人联盟等职教联盟陆续成立,商贸流通职业教育集团、工业互联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也相继组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合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二、不断扩大劳动就业共享覆盖面
在川渝两地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部门紧密配合下,以互通就业信息为基础,融通就业政策为前提,畅通工作机制为重点,共通优势项目为载体,为川渝两地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服务,不断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协作共享覆盖面。一是以互通就业信息为基础探索融通就业政策。成渝两地建立就业数据按月通气制度、劳动力供求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加强信息交流共享;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劳动者在两地平等享受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建立流动人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为两地企业和人才在户口迁移、档案管理等方面提供人事代理互助服务;支持创业,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放开高校毕业生申请创业贷款的户籍限制;联合开展成渝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建立专家智力帮扶资源共享机制;开展劳动能力鉴定协作,实现成渝两地互相委托鉴定;持续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数据共享建设和跨区域劳动维权案件协查。二是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成渝两地通过成立就业创业协同发展联盟,签订川渝两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合作协议,开展就业创业活动周,举办西部人力资源博览会、就业协同发展峰会及西部职业技能大赛等人才交流活动,不断扩大自身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签署的《“十四五”就业重点项目合作协议》明确了未来川渝两地将联合实施“川渝就业政策协同计划”“川渝就业服务联动计划”“川渝公共求职招聘互通计划”“川渝职业培训基础能力提升计划”“川渝职业指导能力强化计划”“川渝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计划”,联合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联合开展“智汇巴蜀”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活动,定期轮流举办“川渝创业项目推介会”,开展“重庆英才·职等您来”网络直播招人招才川渝合作场,共同推动两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协力推进卫生健康一体化
成渝两地以高品质卫生健康供给为目标,聚焦医疗保障、疫情防控、健康服务等领域,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共同提升川渝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一是畅通医疗卫生交流渠道。川渝两地先后签订《加强川渝卫生计生战略合作工作备忘录》《卫生应急联动框架协议》等合作协议,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卫生服务共建共享;明确两地卫生健康部门将共同召开联席会议,实现定期互访,如召开两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交流座谈会、开展基层卫生互访交流等;紧抓健康中国行动活动契机,推进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专家库共建共享,轮流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川渝合作论坛。二是建立应急卫生联防联控机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立重大疫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提升基层卫生应急技能水平;建立卫生应急和传染病疫情信息共享机制,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通报,实现预警信息及时共享;共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指挥中心、医疗物资储备中心、演练培训中心,共建国家区域疾病预防治疗中心。三是促进两地医疗合作共建。川渝两地组织跨区域专科联盟和医疗合作,打造跨区域专科联盟,共同推动相关专科水平的提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与四川23所医院组建西部儿科发展联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四川16家医疗机构合作组建了“西南眼科联盟”;川渝两地签订《中医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建立成渝双城卫生人才专家库,推行川渝两地“导师带教”制度,在重大疾病防治、前沿技术或核心技术方面协同开展研究。四是加强医疗保障协同共进。川渝两地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按人头预拨、按项目结算”机制,让跨省流动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两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例如,2021年4月,川渝两地实现住院、普通门诊(包括药店买药)、糖尿病及高血压特殊疾病门诊的跨省异地直接结算;截至2021年9月底,已有近3 500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超过2.5万家医药机构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两地医保参保人员住院达11.2万人次,门诊就医购药跨省直接结算达61.6万人次。
四、逐步推进社会保障互通互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逐步推动条件成熟的社保服务事项实现成渝通办,在社保信息共享、社会保险协同互认、公积金互认共享方面成果显著。一是实现社保信息互通共享。川渝两地共同打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交换平台,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信息,实现就业、劳动关系、农民工、争议案件等方面的数据交换共享,推动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加强社保卡跨区域、跨地域应用,推动川渝社保卡实现异地取款、跨行取款“不收或少收手续费”。二是建立社会保险协同互认机制。川渝两地共同缩短社会保险类转移经办时限,推进社会保险服务协同,使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取消转移纸质表单邮寄传递,实现川渝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探索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居住地社区管理服务路径;让农民工及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等不受户籍限制,按规定在两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推动两地互认失业保险参保关系及参保年限,进一步顺畅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三是实现住房保障共建共享。2020年1月,川渝两地公积金监管部门聚焦信息共享、互认互贷、联动治理失信行为,在资金融通等领域形成《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截至2019年年底,重庆市公租房(含廉租房)保障四川省来渝工作居民4.46万套,发放租赁补贴0.8万户。截至2021年9月底,川渝两地将跨省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要件简化为1张表,办理时间由1个月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重庆市率先打破城乡内外差别和户籍制度藩篱,实现公租房保障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是建立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川渝两地签订《川渝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每年举办养老服务展会、论坛,集中宣介川渝两地养老服务政策和营商环境;主动为社会力量在成渝两地举办养老服务设施牵线搭桥,先后支持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目前成渝两地均建设养老机构和项目的企业已达11家。
五、持续加强文化体育融合发展
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满足川渝两地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相关部门不断推动文化、体育领域一卡通,加强赛事协办、设施共享、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融合发展,加快川渝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一是实现场馆设施共用机构联动。2020年4月,四川省体育局、重庆市体育局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同年9月,重庆市体育局、成都市体育局签署了《双城联动共推体育融合发展合作协议》,旨在实行成渝公共场馆一卡通,促进重庆奥体中心、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成渝共享,努力提高场馆使用效能;促进双城体育大数据共享,为全方位开展体育合作奠定基础。2020年5月,由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等15个成渝地区的文化馆组成成渝区域文化馆联盟,探讨了各地在总分馆制、精品创作、品牌活动、特色项目及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成果。2020年6月,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成立成渝地区公共图书馆联盟,并签署了《建立成渝地区公共图书馆联盟的框架协议》,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切实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推动赛事活动合作发展。成渝两地共同推动赛事活动合作发展,如加强成渝马拉松赛事合作,推动设置成都马拉松赛、重庆马拉松赛双向直通名额;在赛事创办和举办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共同举办成渝乒乓球交流赛、成渝双城越野赛、成渝棋类擂台赛等;共同创办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足球、篮球、体育舞蹈、轮滑、棋类等运动项目赛事,共同做大做强“一带一路”国际乒乓球公开赛等“一带一路”系列自主品牌赛事。三是加强文化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成渝地区实施人才战略,协同培养巴渝特色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体育竞技、赛事策划、市场运作、经营开发、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逐步形成有效支撑成渝地区文化体育协同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根据双方竞技优势项目,建立青少年足球、田径、游泳、棋类等项目的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之间互访、培训、学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