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常见心理障碍及其应对方法
【导入】
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一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并不断地变化发展。这种状态和过程伴随着主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心理健康表现为互动的协调、一致、正常、和谐,而心理障碍则表现为互动的不协调、不正常、扭曲甚至分裂。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心理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有三个: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发布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的第5章《精神与行为障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所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
同其他社会人群相比,大学生并非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针对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说法,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要谨慎评估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目前,同其他社会人群相比,大学生并不是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
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教研工作的首都经贸大学杨眉副教授说,近年来她一直在呼吁,要科学客观地对待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开始独立生存,自然面对自我意识,这个过程自然会在心理上造成影响。但这是每一个个体成长都会经历的问题,绝大多数问题是正常性而不是反常性的。我们强调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因为他们正处于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将来社会建设的栋梁,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
专家提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杨眉副教授说,人是一个比较混沌、模糊的主体,很难用数字测量,又极易受误导和暗示。因此,不能凭几个案例、几个问卷的结果就轻易下结论。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是因为他们受到的社会关注度高。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大变迁时代,所有人都不断地面临心理挑战和压力,我们不能简单说这一群体比别的群体问题多。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振民教授则说:“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来是一大进步,但是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就是分寸。”
【互动设计】
心理障碍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既远又近。远,是因为达到心理障碍诊断标准的大学生是少数;近,是因为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就算没有罹患抑郁症,但几乎每个人体验过低落、沮丧、挫败等情绪。所以,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可以在引入阶段让学生对几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说出自己的第一印象或者关键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讲解其中某一种或两种心理障碍,重点在于消除偏见,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障碍,形成积极求助的意识。
心理障碍是指“所有够得上诊断标准的心理上的疾病”,是由生理的、心理的或者社会的原因引发的,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我们感受到强烈的痛苦,或者社会适应功能受到损害,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动。从心理健康到心理障碍是一个连续谱,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个连续谱上。如果我们将绝对的心理健康标识为白色,而绝对的心理障碍标识为黑色的话,那么我们大多数人都游离在连续谱中间的“灰色地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年)》指出:“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但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需要,建议到专业机构就诊。
【内容拓展】
“污名”一词译自“stigma”,是指对弱势群体贴标签,使他们所具有的特质为社会所不接纳或不期望的现象。我们要注意大学生对心理障碍是否也存在污名。心理障碍污名与心理求助的耻辱性评价的容忍性态度关系最为密切。一个学生对心理障碍的自我歧视和公众歧视越严重,越不愿意自我暴露心理障碍,对心理求助的耻辱性评价的容忍性态度就越消极,越有可能对心理求助感到耻辱而阻碍心理求助行为的发生。因而这也提示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求助率,就有必要消除大学生对自己心理障碍的自我歧视感和公众歧视感,让大学生在遭遇心理障碍的时候,敢于自我暴露。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续的低落情绪为主要表现,并伴随着思维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其典型症状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情绪低落;②躯体症状,比如失眠、精力减退,容易感到疲倦;③思维缓慢。但即使有了这些表现,也不能就给自己下结论。因为考试而失眠,因为失眠而思维缓慢,因为思维缓慢而导致考试差、情绪低落,这都是正常的反应。只有症状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影响了正常生活,才有可能是抑郁症。
【内容拓展】
一些学生认为,只要患了抑郁症就可能导致自杀,或者认为自杀的人都是患了抑郁症。其实,抑郁症和自杀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在19世纪末,就有学者提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变化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明显增高。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然而,抑郁和自杀意念有相关性。自杀意念影响因素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抑郁自评得分可直接影响自杀意念,表现为抑郁自评得分越高,自杀意念也越强烈。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抑郁自评得分影响程度最高,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焦虑症
焦虑症表现为持久的焦虑情绪,既可能是对未来事件、以前过错、工作表现、身体健康等具体事件的强烈担忧,也有可能焦虑的原因根本不存在,或者不明显,发作时常伴有头晕、心悸、呼吸急促、出汗等躯体表现。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情绪反应,是由紧张、担心、恐惧等多种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状态,常发生在人们遇到新情境或新问题时。大学生中,一些学生有社交焦虑的情况,他们害怕上课当众回答问题、做小组展示等,担心被人评价和指指点点;还有些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可爱,别人不喜欢自己。严重的情况下,这些学生不仅回避社交,甚至回避一切人多的地方,包括地铁、公交和教室。因为他们觉得和人待在一起非常紧张,乃至有出汗、脸红的反应。这样一学期下来,不仅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还不利于身体健康和学业。
【内容拓展】
焦虑症的一般分类如下:
1.慢性焦虑
(1)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自主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
(1)濒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通常很突然,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楚。
(4)极易误诊。发作时患者可能会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不断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心理障碍。患者可能竭力抵抗,却控制不住自己要那么想、那么做,甚至越是抵抗,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越是强烈。这让患者感到极度焦虑、痛苦不堪,但又无能为力,严重影响自身的正常学习、社交等。每个人可能都体验过强迫的症状,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会反复洗手,或者老是担心没洗干净。有些学生因为生病,或者曾经遭遇过车祸,而对细菌或者安全检查非常敏感。只要没有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强迫倾向。但是如果这些反复的、失控的思维和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比如每天洗手几十次、洗衣服几个小时,导致没有办法正常学习、生活,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了。
【成长案例】
小林从高中开始就出现了强迫症症状。一开始,他对家里的一些清洁用品感到不适,比如清洁厕所用的洁厕剂。他还对学校的化学实验用品感到害怕。上完化学实验课后,他会反复回想试剂会不会溅到自己身上,因为他觉得溅上化学试剂的地方会被腐蚀。当小林在家的时候,他会远离洁厕剂放置的地方。尽管如此,小林还是会时不时去想有没有溅到这些东西。后来,让小林焦虑的东西逐渐增加,比如任何生活用品掉到地上,他都会觉得很脏,要反复清洗。如果是便宜的东西,他就会直接扔掉。小林也会在焦虑的时候去洗手。通过反复洗手,他才会逐渐平静下来。有时候,小林也会觉得自己是不是焦虑过度了,因为他发现室友会若无其事地使用掉在地上的梳子,而自己有时候明知道已经洗干净手了,但还是无法控制地再去洗手。
小林在父母的陪同下去了一家综合医院的心理卫生门诊,医生诊断结果为强迫症,并要求小林按医嘱服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服药治疗后,小林的强迫症状明显缓解。
【内容拓展】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强迫症的福音”这样的说法,这反映出不少人对强迫症症状有误解。一些人认为强迫症就是喜欢、享受把东西摆放整齐的那种舒适,但实际上强迫症患者并不享受,因为他们的行为有一种“被迫”的感觉。强迫症患者并不是带着一种舒适、自在的感觉去洗手、打扫卫生、整理东西,而是被一种焦虑的情绪驱动着。如果不去做那些“检查”“打扫”等事情,他们会觉得很难受,甚至极其痛苦。正是因为如此,强迫症患者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可能每天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做这些不必要的“仪式”,导致生活得很焦虑和疲倦。
四、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个体呈现出来的,明显偏离文化背景的,内在的、持久的、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障碍患者对自我、他人及事件的感知和解释以及人际交往和情绪反应等均显著地与所处文化环境不相适应,但其思维、语言、智力等均无明显缺陷。患者一般能正常应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有可能在某方面有杰出表现,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并预测其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但是,患者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不稳、自制力差、追求完美、关注自我等特征让其在人际交往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
【内容拓展】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笔者整理出以下九种人格障碍的类型,以便学生了解:
1.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有以下特征: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容易长久记仇,不肯原谅实际或想象出来的侮辱、伤害或轻视;猜疑,把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好斗以及顽固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有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的倾向,自以为是,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有将与自己直接有关的事件以及世间的形形色色都解释为“阴谋”的无根据的先占观念。
2.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有以下特征:常常有奇异的信念,或与周围的人有不相称的行为,他们相信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如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等);言语怪异,如说话经常离题、用词不当、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行为怪异,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经常出现不合时宜的行为;对人冷漠,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失温暖体贴;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没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3.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有以下特征:感情冷淡,很少与他人交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漠不关心,喜欢单独行动,不喜欢与其他人同行协作;经常沉醉于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会经常性地进行自省;对于一些公认的规则和习惯,并不认可,一般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愿意受到规则的限制。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以下特征:高度攻击性,有重度暴力倾向;无羞愧感,对自己的不当行为不感到羞愧;行为无计划性,性格冲动,具有随意性;社会适应不良,在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方面具有明显的异常。
5.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有以下特征:自我戏剧化,总是以夸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易受暗示,容易被他人或环境影响;不停地追求刺激,以获得他人赞赏;期望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与人交往时往往带有不恰当的挑逗行为;对自己的外表过分计较。
6.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有以下特征:感到自己无所不能;沉迷在无穷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的爱情幻想中;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对赞美成瘾,听不进去反面的话;缺乏共情的能力;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7.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有以下特征:缺乏社交能力;习惯否定自己;过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缺乏;总担心被他人拒绝,对别人的评价极其在意,尤其是对负面评价更是敏感。
8.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有以下特征:同意让他人为自己生活中大多数重要事情做决定;将自己的需求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愿;不愿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过分担忧不能照顾自己,在独处时感到不舒服或无聊;易陷于被关系密切的人抛弃的恐惧中,害怕失去。
9.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有以下特征:做事总是小心翼翼,要求所有事都十全十美;刻意追求细节,经常反复揣摩一件不重要的事情,苛求完美,使自己陷于紧张、不安、焦虑的处境中。
五、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征表现为思维、知觉及行为上的紊乱。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逻辑思维,不能准确感知世界,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精神分裂症主要包括五类症状,即妄想、幻觉、思维(言语)紊乱、行为紊乱以及情感表达受限。妄想是指个体认为真实但极不可能且通常完全不可能的想法。幻觉是一种不真实的体验,幻听和幻视是两种常见的幻觉。思维(言语)紊乱表现为个体的思维和言语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例如,个体毫无逻辑地从一个话题突然转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话题上,或者完全答非所问,你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可能回答说“我正在商场里买东西”。行为紊乱是指可能出现没有明确诱因的、无法预计的异常行为。例如,一个幻想着自己在被恐怖分子追击的人,可能突然在大街上大喊大叫、狂奔。情感表达受限是指在情绪表达上的严重缺失或减少,表现为迟钝、冷漠。例如,个体对家人态度冷淡,对别人的痛苦无法产生共鸣。
对于心理障碍,只要我们进行科学治疗和积极应对,是可以好转甚至痊愈的。接受系统而充分的医学治疗是重度心理障碍患者的首要选择。有研究表明,药物治疗是控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方便、有效、快速的手段。有些患者因为担心服用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副作用而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中断服药,造成治疗不充分,复发可能性加大。
除了接受系统的药物治疗,辅助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也很重要。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相结合,既能帮助患者调整他们对待心理障碍的态度,增强信心,又能帮助他们释放和消化引起心理障碍的被压抑的情绪,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在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要主动调整心态,适度地进行运动锻炼,寻求社会支持。我国台湾一位已故女作家曾说,她家住台南,却每周要去台北看病,只因为她患的是抑郁症。似乎这是一个需要遮掩的疾病。如果大家有这种“担心家丑外扬”的心态,可能就会耽误治疗。其实,心理学界普遍将心理问题看成精神上的“感冒”,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患病,都是正常的事情。心理疾病不可怕。真正的强者,是那些看到自己的弱点,并勇于向他人求助的人。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弱点,不管你是否让它展示出来,它都在那里。如果你把它藏得越深,它越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你、伤害你。我们应正视它的存在,接纳它的存在,更要积极、乐观地去和它相处。
【小结】
心理障碍是指“所有够得上诊断标准的心理上的疾病”,是由生理的、心理的或者社会的原因引发的,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我们感受到强烈的痛苦,或者社会适应功能受到损害,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动。从心理健康到心理障碍是一个连续谱,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个连续谱上。本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就像我们身体的疾病一样,只要我们进行科学治疗和积极应对,是可以好转甚至痊愈的。接受系统而充分的医学治疗是重度心理障碍患者的首要选择。同时,患者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并主动积极地调整心态,适量运动,寻求人际支持。
【习题】
1.你的室友小林最近总是闷闷不乐,不怎么搭理人。你通过侧面了解,得知小林的父母正在办理离婚。你觉得小林得了抑郁症吗?为了更好地帮助小林,你可以做些什么?
2.你听妈妈说起邻居的孩子近来有点奇怪,原本是一个16岁的阳光少年,最近突然不说话,一个人闷在家里,不洗澡,穿得很邋遢,偶尔还会喃喃自语。邻居叔叔和阿姨非常担心。你会给邻居叔叔和阿姨什么样的建议呢?
【参考文献】
[1]江光荣.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与特点[J].心理学报,2021(2):182-198.
[2]昌敬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2):171-176.
[3]明志君.心理健康素养:概念、评估、干预与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1):1-12.
[4]常蕾.新冠肺炎流行期针对大众心理健康的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282-283.
[5]MALHI G S,MANN J J.Depression [J].Lancet,2018,392(10161):2299-2312.
[6]HUANG Y,WANG Y,WANG H,et al.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J].The Lancet Psychiatry,2019,6(3):211-224.
[7]王国维.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童辉杰.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GARLOW S J,ROSENBERG J,MOORE J D,et al.Depression,desperation,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Results from the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College Screening Project at Emory University [J].Depres Anxiety,2008(6):482-488.
[10]赵军.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分析:以涂尔干的自杀社会因素理论为视角[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25-28.
[11]蒋传发,邹亚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12]傅小兰,张侃,陈雪峰.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