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一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导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升社会主义接班人心理健康素养的重任。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质量。
由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存在不够系统、全面的问题,因此,本书的主要目标,是用更生动、鲜活的案例和最新的心理健康研究成果,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发展》教材做进一步的知识延展,希望带领处于人生最具可塑性时期的大学生朋友们,共同探索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的奥秘。
大学阶段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本书将聚焦于自我发展的领域,如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生命教育等,借助心理学知识,帮助每个人更全面、健康、均衡地发展自己。
【互动设计】
题目:课前小调查。
步骤1:教师提问:“曾经上过心理课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步骤2:教师提问:“你看过哪些与心理相关的电影、剧集?有什么感悟?”
步骤3:教师提问:“你身边有没有发生过和心理健康相关的故事?如果有,请简单地用几句话分享给大家。”
步骤4:教师提问:“关于我,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奇的?”教师可以适当暴露自己的一些“有趣的事”,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是因何种原因而成为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借此引导出教学的目的。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指强健的体魄。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表述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知,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部分。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患上心理疾病,更可视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可以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不少研究显示心理健康能促进寿命延长,改善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升创造力、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
【内容拓展】
当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以下四个新观点:
(1)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相对的状态。
(2)心理健康是人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例如,一个人偶尔会出现异常心理或行为及轻微的情绪失控,如果他能恢复正常,则不能认为这个人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3)人的心理健康可以用一系列具体标准来描述,但这种描述通常是对人的一种全面的理想要求,人不一定能全部做到。
(4)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逐渐趋于多元化,人们认为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方面都要独立自主。有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差,不习惯住校;来自外省的学生对饮食不适应,对家乡十分思念;等等。这些会让他们有一种苦闷的情绪。
2.学业问题
(1)学习压力大。有些学生会感到知识匮乏和创新能力不足,对前景很迷茫,从而觉得学习压力大。
(2)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从而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
(3)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厌学情绪。
(4)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感到学习注意力不像中学时代那样集中,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怎样规划时间。
(5)学习动机功利化。有些学生对专业课、基础课不重视,只是一味考取各种证书。
3.情绪问题
(1)抑郁:主要表现为对人和事感到悲观、失望,经常失眠或嗜睡等。
(2)焦虑:出现自信心、自尊心缺乏,失败感增加等情况。
(3)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与人交往。
(4)冷漠:对外界的刺激不关心。
4.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关系,有些学生会感到不适。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表达自己的能力与勇气,既想参与社交活动又担心失败。
(3)个体心灵闭锁。有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会表现得不自信。
5.情感问题
(1)爱情的困扰。有些学生会感到情感迷茫。
(2)友情的困扰。有些学生看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
(3)亲情问题。有些学生与家长沟通出现问题,关系比较疏离。
6.性教育问题
(1)性生理适应不良。由于性教育的不足,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会产生耻辱感。
(2)性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性与爱的困惑、由于担心性行为所引起的后果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
7.特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重视。部分“双困生”不能走出家庭经济的困境,从而影响了健康心理的形成。
【内容拓展】
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让部分大学生感到焦虑。在2020年春季学期,为了阻断新冠病毒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延期开学。大学生都经历了假期延长、长期居家、减少外出、暂停社交,无法到校参加各项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宅”在家里,一些大学生可以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另一些大学生则感到枯燥乏味,经常通过玩游戏、看电视等方式虚度宝贵的大学时光。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疫情的反复,信息的纷繁复杂,学习生活节奏时不时被打乱,这些都要求大学生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学会科学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身体锻炼,从而在变动中找到稳定感和充实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上大学后,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择业竞争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
(4)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等。
【课程思政】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国家多个部委、各地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做好公众心理健康服务。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推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促进人民重视心理健康。同年12月,国家卫健卫、中宣部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同年,各地政府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发起多项心理健康服务活动。2020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心理工作开展的相关文件,如《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国家卫健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入境人员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鼓励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10月,在国家卫健委倡导下,全国组织开展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内容拓展】
哈维格斯特提出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任务,主要是发展独立性和人生观,以及建立同龄团体。
(1)青年期的同龄团体的建立:学习与同龄男女之间的交往方式,学习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及角色。
(2)独立性的发展: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人;具有在经济上自立的自信;选择职业并为其做准备;做好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观念。
(3)人生观的发展:发展并做出富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学习作为行动指针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
四、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首先,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己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应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例如,大学生应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等。
4.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种课余活动,通过社会交往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从而不断地丰富和激活自己的内心世界。
5.求助专业人士
大学生在必要时可求助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人员和心理老师;还可通过学习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建立自强自立的信心,保障心理健康。
【内容拓展】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激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
1906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文章《论教育之宗旨》中对教育的目标做出了清晰的解释:“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小结】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部分。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指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大学生就更需要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科学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身体锻炼,在变动中找到稳定感和充实感。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习题】
1.大一学生小关,在读大学时,觉得考大学是唯一目标。但进入大学后,小关一直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发现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常常坐在寝室里发呆。分析一下小关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学习困难?又该怎样帮助他改善学习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回顾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你的情绪状态,谈谈当时你是如何度过的?现在,你如何看待自己当时的这些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