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

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财务管理通俗来说就是对“钱”的管理。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目标、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财务方法等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及选择

财务目标是财务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任何一本财务学教科书首先需要阐释的问题之一。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价值,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般而言,财务目标有五种表述方式,即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是任何学习过财务学的人所熟知的。

但是,财务目标的特点、财务目标间的逻辑关系,却较少被谈及。本部分将就这两个问题进行阐释。

1.财务目标的特点

研究财务目标,必须首先明确目标的特点,这是目标选择的前提。财务目标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是稳定性与变动性。财务目标是在一定的宏观环境与企业经营方式下,由人们总结实践活动而提出来的。在一定的阶段,它有自身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而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动,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化,财务目标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二是整体性与层次性。财务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这个系统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财务管理活动有筹、投、分三个基本层次,在明确财务总体目标的同时,各分层次活动的目标必须以总目标为导向,并各有自身的特性与内容。

三是可度量性与可操作性。财务目标要有定性的要求,同时也必须可度量,以便于付诸实践;在计量的基础上,财务总目标及分解落实给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目标,应该是执行者所能管得住、控制得了的。企业通过目标的制定、落实、执行、核算、分析、考核与奖惩,最终实现财务活动和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

四是理性的标准。理性是指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考虑问题时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同时,理性不能和道德的标准相混淆,如“社会责任最大化”之类的提法,很难度量,而且不同的执行人对其理解不同,故其难以起到对财务活动的引导作用。

五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结合。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上述财务目标的五个特点,最为关键的是“可度量性”,它可以作为判断各种财务目标的基本标准。

2.各种财务目标的逻辑关系

(1)利润最大化的两个层次。

利润有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之分。一般认为,1900年巴舍利耶发表的《投机理论》是财务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标志。因此,财务学既然分支于经济学,其在目标研究的过程中,自然首先采用了经济利润最大化的观点。但是,由于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难以准确度量,会计利润最大化逐步取代了经济利润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会计利润虽然易于度量,但是有着四个缺陷,即绝对数指标、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未考虑风险、容易引起短期化行为。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经济利润不具备可度量性,才逐步演化出会计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会计利润最大化具有缺陷,其他目标都是为了克服其四大缺陷而提出的。

(2)每股收益最大化——对会计净利润最大化的初步修正。

针对会计利润最大化的第一个缺陷,即绝对数指标,每股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得以提出,它作为一个相对数指标,有利于不同规模企业之间进行比较。但是,该目标仍然无法克服其他三大缺陷,因此该目标仅仅是对会计利润最大化的初步修正。

(3)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会计利润最大化的最终修正。

股东财富,源于股票为其持有者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即分红。用公式可以表示为。通过公式,可以看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可以克服会计利润最大化的四个缺陷。第一,Dt有两种解释,若解释为第t年公司的总分红数,则Pe代表公司股权的总价值;若解释为第t年公司每股股票的分红数,则Pe代表公司股票的每股股价。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既是绝对数指标,也是相对数指标。第二,公式对公司每年的分红进行了折现,考虑了未来现金流的时间价值。第三,按照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更高的贴现率i对应了更高的风险,因此公式考虑了未来现金流的风险。第四,由于t的取值范围涵盖了持续经营公司的每个时间点,因此不可能出现短期化行为。

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克服了会计利润最大化缺陷的同时,却由于公式中的分子Dt难以准确度量、分母i难有统一看法,最终造成了股东财富难以度量,这使得问题回到了经济利润最大化的起点。为解决股东财富的可度量性,必须接受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即假定股东财富有一个活跃的二级市场,通过这个有效的市场所形成的价格,可以间接解决股东财富的度量问题,这个现实中的二级市场,即股市。因此,当采用有效市场假设,并将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聚焦于上市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成为教科书所普遍接受的财务目标。

(4)企业价值最大化——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修正。

股东财富最大化将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于股东,却忽视了上市公司另外一个重要的资本提供者,即债权人。为兼顾股东和债权人两者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得以提出。企业的价值,源于企业在未来存续过程中产生的现金净流入,用公式表示为。基于股东财富公式的相同原理,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克服会计利润最大化的缺陷,尤其是后三个缺陷,即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短期化行为。

然而,同样基于股东财富公式的相同原理,由于企业价值公式的分子与分母不能准确计量,企业价值也存在度量方面的难题。解决企业价值的度量问题,比股东财富更加困难,因为现实中并不存在企业价值或公司总资产的二级市场,更不用说活跃、有效的二级市场。因此,必须通过更加迂回的方法,解决企业价值的度量问题。首先,按照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价值可以表示为债权价值与股权价值之和,若能解决后两者的度量问题,企业价值的度量问题便迎刃而解。其次,股权价值只要假设股市有效即可解决,而债权价值的度量存在难度。虽然债权存在二级市场,但是除了公司债券市场可以假定有效外,银行借款和应付账款等债务在现实中的二级市场根本不活跃,我们不能“掩耳盗铃”式地假定其有效。最后,虽然债权无有效的二级市场,但是债权的价值相对于股权价值来说,其波动性极低,可以近似认为其不波动,若假定债券价值为常数,公司价值或者说总资产价值就与股权价值完全正相关,其度量性问题则得以迂回地解决。

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克服会计利润最大化缺陷的同时,又具有可度量性,并且兼顾了股东和债权人双方的利益,因此教科书也广泛采用此种观点。但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上述逻辑,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实则是同一目标的不同表述,因此在分层次的财务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表述。比如,分配活动的目标表述为“确定最佳的股利政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筹资活动的目标则表述为“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5)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修正。

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两个目标,都是基于资本至上主义,而没有考虑到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得以提出,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理论上,企业是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的组合,兼顾各相关者的利益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但是,现实中存在两个致命缺陷:首先,该目标不具有可度量性,无法对执行者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导与评价;其次,该目标是道德的,但并非理性的,各利益相关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与矛盾,且难以调和,企业内很难出现“看不见的手”引导每个利益相关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整体福利最大化,而“囚徒困境”则成为相关者们寻求合作路径中的“幽灵”。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不能成为一个科学的财务目标。

3.财务目标的最终结论

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财务目标的最终选择,这是遵循财务目标自身特征做出的理性选择,其基本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图1-3表示。

图1-3 财务目标逻辑图

(二)财务活动

财务管理作为一种资金管理活动,形象地说就是筹集材料、做大“蛋糕”、分“蛋糕”的过程,因此财务活动的基本分类就是筹资、投资和分配,简称“三分法”。在理论和实务中,出于不同考虑,财务活动可以有其他的分类。如鉴于流动资产的特殊性,将“流动资产管理”从总投资的管理中分离出来,“三分法”演化为“四分法”;“四分法”后,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两类,即固定资产和证券投资,因此可以最终将财务活动分为筹资、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分配五类,这就是“五分法”。

当然,在个别教材中,也有将“三分法”浓缩为“二分法”的做法。看到这里,建议大家暂时不要继续往下看,自己先思考几分钟,三大活动会剔除哪个?为什么?

答案是“分配活动”。因为分配活动的目标是选择最佳股利政策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股利政策的核心是股利支付率,作为硬币的另外一面就是“留存比率”。留存收益是会计学的称谓,在财务管理中称为“内部融资”,因此,当企业选择了最佳内部融资比率的同时,其实也就选择了最佳的股利支付比率,那么分配活动可以被纳入广义的筹资活动之中,“三分法”变成了筹资与投资的“二分法”。

其实,财务活动如何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分类规则的理解。

(三)财务关系

企业是各类利益相关者所签订的契约的组合,各利益相关者作为理财主体,在企业中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这便是财务关系。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顾客、供应商、社会行政事务组织等,其中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利益相关者,下面将主要说明这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协调。

1.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

股东作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拥有终极所有权,通过将公司的经营权委托给董事会进而委托给管理层,公司最终拥有了法人财产权。在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处理中,经营者倾向于利用信息优势侵害股东利益,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Jesen et al., 1976)、在职消费、企业不能成功清算。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逻辑主要表现为:

首先,两权分离下,经营者能够时刻代表股东利益吗?答案是否定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二者目标不一致,二是股东不能时刻有效地监控经营者。

其次,如果经营者不能时刻代表股东利益,则会产生代理成本,那么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能否消除代理成本”。理论上这是可以的,即回归到独资企业的古典模式,当然这与企业发展的历程相悖。那么从现实角度出发,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降低代理成本的方法就是激励与约束,即“胡萝卜加大棒”。其中,常规的激励手段包括现金奖励、股票奖励等,而特殊的激励手段包括股票期权和“金色降落伞计划”等。约束即公司治理,包括了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其中,内部治理即董事会治理问题;外部治理包括法律、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用脚投票与控制权市场)、债权人治理、税务治理等。

2.股东之间的关系

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类,上市公司股东间的关系自然包含了普通股股东与优先股股东的关系。此外,由于股权结构的差异,普通股股东分为大股东、中小股东和机构投资者,这里主要说明的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关系。大股东通常利用股权优势控制董事会而拥有信息优势并借此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实践中的主要表现是减少分红数量、关联方交易、侵吞公司资产等,在金字塔型公司集团模式中,这种利益的侵害更为明显。

3.股东与债权人的关系

作为上市公司物质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本应拥有各自契约规定的权益,但是由于很多国家法律的规定,债权人无法进入董事会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这为股东侵害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制度支持。其表现方式主要有资产替代(Jesen et al., 1976)与投资不足(Myers, 1977)。股东这种作为在经济学中称为事后的“道德风险”,而债权人将通过“保护性条款”等方式事前保护自身利益,在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事前的“逆向选择”。

4.小结

上述的三类关系,可以归结为委托代理关系或者内部人与外部人的关系。所谓“委托代理”,是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三种委托代理关系中,需要明确哪种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或最主要的矛盾,而这取决于各国的国情和公司的股权结构。在股权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中,不存在控股股东造成所有者权力的弱化,引发“弱势的股东”与“强势的经营者”的现象,此时公司的主要矛盾将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而在股权相对集中的上市公司中,经营者自利行为首先将侵犯控股股东的利益而引发职务不保,因此经营者会依附于控股股东并代表控股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此时公司的主要矛盾将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

另外,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其实不存在真正的委托代理关系,因为二者只会在公司破产清算时发生直接关系,即公司权力从“股东大会”向“债权人会议”转移。在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二者矛盾的表现形式是经营者站在股东的立场上侵犯债权人的利益。

(四)财务方法

在财务工作中,为了科学组织各种复杂的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并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包括组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监督、考核等。从财务学的角度看,财务组织、会计核算、财务监督、业绩考核分别是管理学、会计学、审计学和人力资源学的内容,因此财务学更关注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五个内容。

其中,财务预测是对企业计划期财务指标的测算,是在过去与现在的财务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指标的估计;财务决策是根据企业总体目标,确定各项具体财务奋斗目标,并在两个以上的财务方案中选定一个达到某项财务奋斗目标的合适方案的过程;财务计划规定计划期内的利润、收入、费用、资金占用、投资与投资规模,反映着企业与有关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的纲领;财务控制是根据财务计划及相关规定,对实际财务活动进行对比检查,发现偏差、纠正偏差的过程;财务分析是对造成财务偏差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揭示,并测定各影响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提出纠偏的对策的过程。

上述各种方法,从财务学的角度看是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而从预算的角度看,就是“预算管理”或“广义预算”,其中计划可以认为是狭义的预算,预算是量化的计划或者说计划的量化过程。

二、财务管理、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

通过对财务管理基本内容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财务目标是财务学的研究逻辑起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是财务学的基本内容,财务方法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实现财务目标的手段。而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实际上就是财务预算的方法体系,这样就可以从财务管理自然过渡到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从理论向实践发展的产物。

在财务目标的选择过程中,其假设前提是有效的资本市场,而带来的结果是财务学研究对象是上市公司。与财务管理不同,由于财务指标的差异,财务预算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存在巨大差异,本书主要选择“制造类企业”为研究对象,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至于选择制造类企业的原因,在于该类企业中存在着完整意义上的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便于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的说明。

至于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财务预算是指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规划与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的资金取得与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的具体安排;全面预算是利用财务预算对企业各类财务与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工作成果。本书从财务的视角,以管理学为基础,主要阐述财务预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