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零售进步的第三种主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影响力是从实现了条形码商用化之后开始逐渐展现的。

条形码这一在几乎所有产品或者包装上都能看到的、用黑白双色线条标记的符号,被认为是人类在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方式。

从顾客服务到库存管理

在超市出现的早期,每一个商品上都需要贴一个价签。顾客把商品拿到收银台的时候,收银员要看商品上的价签,一个一个地把价格加起来汇总。那时,收款环节是销售的瓶颈,给顾客找零钱时也常常出现错误。

此外,零售门店里的库存商品对经营的影响很大。备货少了,就容易在顾客需要时发生缺货,不仅会降低销售额,还可能导致顾客的流失;备货多了,不仅要占压资金,还要占据空间。正因如此,订货时机的选择和订货数量的把握,需要零售经营者具有丰富的经验。

库存商品的价值要靠周期性盘点和估算得出,而库存商品的准确数量几乎永远不可能清楚。盘点工作一般每个月进行一次:利用制式表格清点并记录店内的每一种商品的数量,再把每一种商品的数量乘以商品的价格,得出该商品的库存金额,然后全部商品的库存金额相加,就是盘点完成时的库存金额。这样计算的结果根据价格标准可以分为“进价库存”和“零售价库存”;因为两次盘点中间常会发生价格变动,又有“期初价格”“期末价格”和几种不同的“平均价格”计算方法,这成了会计人员的一道难题。在两次盘点中间的会计日记账上,商品库存金额就只能靠估算,根据过往的实际毛利率把销售金额换算成已销售商品的成本价,或者把进货金额换算成未来的销售金额,再用两者冲抵的差额与前一天的库存金额合起来作为今天的库存金额。如此庞杂繁复的工作,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会计人员才能处理。至于店内每一种商品的准确数量,因为清点的工作量太大,最多每个月只能做一次盘点,所以平时的数量都是模糊的。

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库存管理早已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用计算机来记录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数量变化,每一次增加和减少都可以清晰地记录下来,而库存数量几乎永远都是准确的,把数量换算成金额也是再简单不过的步骤。计算机管理库存的软件系统很早就在制造业得到普及,这让超市行业羡慕不已,但超市的特殊性在于,要求顾客在付款时等待店员在计算机上做商品的出库记录是不可能的。

1974年6月26日,在经过了无数的尝试和努力之后,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在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市一家叫作“特洛伊沼泽超市”(Troy Marsh Supermarket)的店里成功测试了条形码和激光扫描读码器的商用方案,从此开启了超市行业的信息化时代。

使用条形码和激光扫描读码器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顾客结账的速度加快了,金额也更准确。配备合适的软件系统,库存管理也更具效率了。用这个系统记录库存减少的实时数据,配合入库时的记录,可以实时、准确地知道任何一个时间点的商品实物库存数量,准确地控制订货数量,库存周转效率得到了革命性提高,缺货率也显著下降。“库存记录单位”(stock keeping unit,SKU)从此开始流行于超市行业。

货架空间管理

超市经营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某一个具体商品的销售量受其陈列面大小的影响,陈列面越大,销售量就会越大。影响商品销售机会的还有货架的摆放层次。通常,略微低于顾客眼睛高度的那一层商品的销售机会最大,而其他各层的销售机会按照一定的规律递减。

如何保证成千上万个商品的销售量最大化,是关于如何分配陈列空间的一道略显复杂的计算题。从数学的角度说,这个问题不复杂,但因为涉及的商品太多,其计算量大到难以靠人工完成。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提供货架空间分配解决方案的专业计算机软件,这种计算机软件也成为帮助企业提高货架利用率的热门工具。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时任南加州大学零售研究中心主任的哈里斯博士领衔开发的阿波罗系统,以及后来出现的尼尔森IQ的Placeman和JDA软件等相关产品。如今,包含货架空间管理功能的零售管理系统已经非常常见了。

事务处理、过程控制和决策支持

计算机系统在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所起的辅助作用,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事务处理、过程控制和决策支持。

事务处理

在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起到事务处理作用的代表是利用条形码技术的收银系统。零售经营者在系统里设定每一个商品的价格,并将条形码与具体的商品一一关联,顾客结账的时候,用扫描器照射商品或包装上的条形码,再输入商品的数量,系统就能自动计算商品的价格总和。

过程控制

自动补货功能是计算机系统智能化的表现之一,能发挥过程控制作用。为了避免缺货问题,计算机系统会为每一个商品设定安全库存值,当顾客不断购买商品导致计算机系统记录的库存值降到设定的安全库存值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提醒补货的指令。

决策支持

计算机系统决策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库存管理支持功能。每天营业结束后,计算机系统会自动更新最新的库存变化数据,第二天早晨以每日库存报告的形式提供给门店各主要部门的负责人,提醒他们需要注意的补货订单、滞销品处理以及促销商品的陈列等相关事项,从而提高库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电子数据交换格式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是用于企业间数据传输的规范格式,通行于全球各国的供应链业务,在零售企业和消费品供应商之间广泛应用。EDI是国际企业间的标准沟通语言,用EDI的规范沟通订单等,简洁明了、准确全面。沃尔玛、亚马逊、特易购、宝洁、联合利华、雀巢等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事宜中,都是用EDI沟通的。

顾客洞察

在顾客付款的地方,与条形码扫描设备相连的那台计算机被称为“销货点系统”(point of sale system,POS),通过计算机记录下来的顾客购物数据即“销货点数据”(下称“POS数据”)。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可以发现顾客购物的重要规律,比如,顾客同时购买最多的是哪些商品,在什么样的促销方式下顾客反应更积极,价格变动对销售的影响等。从这些数据分析中得出的对顾客需要及其购物行为的深度认知,可以为商品经营的方方面面提供帮助,从而改进经营方式和措施。这种从POS数据得来的认知就被称为顾客洞察(customer insight)或者消费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为了获得顾客洞察或消费者洞察,有时还需要在POS数据之外补充一些调研数据,以更好地理解顾客需要和他们的购物行为。

信息技术在零售经营中的广泛应用,为零售经营者提供了智力支持,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20世纪90年代期间,源于对信息技术未来前景的期盼和对沃尔玛应用相关技术水平的惊叹,曾有人戏言,未来的沃尔玛总部就是运行着完美软件程序的一台超大型计算机,外加一个人和一条狗。人的职责是喂狗,狗的作用是盯人,防止人干扰完美运行的计算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