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谏议大夫陆贽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曾任谏议大夫。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赞誉唐代贤相陆贽的清廉正直。同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形势时,引用陆贽的《论缘边守备事宜状》中的一句话:“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告诫我们要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正确评估和判断,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2019年6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引用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陆贽上书唐德宗的一句话:“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要求大家不要怕犯错,做到有错能改,还要及时改正,以免积重难返。
陆贽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进士,中博学宏词科。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贞元七年(791),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
陆贽为中唐贤相,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权德舆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全唐诗》存其诗,还有《陆宣公翰苑集》及《陆氏集验方》传世。
家道中落
陆贽曾祖父陆齐望,唐玄宋开元十八年(730)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封润国公。开元年间由吴郡吴县徙居嘉兴县,其子孙入籍嘉兴。陆贽的祖父陆灞,官至吏部郎中,仍居嘉兴。
陆贽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相传出生在苏州嘉兴城内甜水井(今浙江省嘉兴市区斜西街东首)。陆氏自东汉末年即为江南望族,但到陆贽出生前家门已衰落。其父陆侃曾任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县令,后因陆贽显贵,被赠为礼部尚书。陆侃早逝,陆贽幼年受母亲韦氏教导成长,时人称之为“陆九”。他有独立见解和操守,与众不同,学习儒学十分勤苦,学业日益精进。
监察御史
唐大历六年(771),十八岁的陆贽中进士,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县尉,后被免职回乡。寿州刺史张镒名望很高,陆贽前往谒见。交谈三日之后,张镒认为陆贽是奇才,请与他结为忘年交。陆贽告辞时,张镒赠钱百万,说:“请作为太夫人一日饭食的费用。”陆贽不肯接受,只收了一包茶叶,说:“斗胆不收您赠送的厚礼。”他凭文牍判词写得出类拔萃,补任渭南县主簿(《新唐书》作渭南县尉),后迁任监察御史。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视天下。陆贽游说使者,请求用“五术”察看风俗民情,“八计”考察地方官政绩,“三科”选拔才智出众的人才,“四赋”管理财政,“六德”安定疲困的人,“五要”精减官员。唐德宗还在做太子时就听说过陆贽的名声,此时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担任近侍之职后,感念唐德宗重用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的缺失,无论大小他一定陈述,因此唐德宗更加厚待陆贽。
建中四年(783),泾原军发动兵变,占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拥立前太尉朱泚僭越称帝,陆贽随唐德宗避乱奉天(今陕西省乾县),转为考功司郎中。兴元元年(784)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时,又扈从唐德宗逃往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转任谏议大夫。陆贽自从任翰林学士后,即参赞机要事务,负责起草文诏,甚得唐德宗倚重。朝政千头万绪,大量诏书均由陆贽起草,他疾笔如飞,但凡所议论陈列的,没有不曲尽情理的。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唐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时人称他为“内相”。唐德宗无论到哪里去,也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由于梁州、洋州道路险恶难行,唐德宗曾经与陆贽失散。过了一夜,陆贽还没有回来,唐德宗震惊忧愁,以至于哭泣,下令能找到陆贽的人赏赐一千金。过了许久,陆贽才到,唐德宗非常高兴,太子李诵等人纷纷来贺。然而,陆贽常常直言谏诤,有违唐德宗的意旨。奸臣卢杞虽被贬官,但唐德宗心中还是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诉卢杞的奸邪导致变乱,唐德宗表面上虽然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刘从一、姜公辅都从小官晋升为宰相,陆贽虽然得到唐德宗极大的恩宠和知遇,却没有出任宰相。
回到京城后,陆贽任中书舍人,仍任翰林学士。他的母亲韦氏仍然在江东,唐德宗派宦官接韦氏回京,“缙绅荣之”。
贞刚清廉
贞元三年(787),陆贽母亲去世,陆贽按例守墓丁忧,要守制三年。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有意巴结这位“内相”,但是陆贽说:“我母亲去世,是我私人的事,诸位与我非亲非故,仅只是官场上交往才熟悉,我母亲去世与诸位无关,厚馈的奠礼我是绝对不收的,请诸位拿回去吧!”结果陆贽一无所取。丁忧时,陆贽生活相当贫困。他为了节省开支,一直蜗居在洛阳嵩山丰乐寺里。各方面赠送的礼物一概不收,只有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是贫贱时的故交,韦皋事先通报说所送的礼物是唐德宗命令他收的,陆贽才收下。靠着好友韦皋的按月资助,才度过治丧、营葬、守制等几道经济难关。唐德宗又命宦官把陆贽父亲陆侃的灵柩从嘉兴护送到洛阳安葬。
守丧期满后,陆贽以权知兵部侍郎之职被起复,又任翰林学士。陆贽入朝谢恩时,拜伏在地抽泣,唐德宗也为之动容,起身抚慰。此后,陆贽所受的礼遇更加优厚,天下的人认为他能当宰相。但宰相窦参对他一向心怀不满,陆贽也多次向唐德宗报告窦参贪污纳贿,二人因而不和。
贞元七年(791),陆贽被罢去翰林学士之职,拜为兵部侍郎、知贡举。贞元八年(792),窦参被免去相位,陆贽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
陆贽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唐德宗忠言极谏,建议德宗李适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有些为唐德宗采纳,化为实际政策。特别是在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下,陆贽规劝唐德宗下诏罪己,为其起草了诚挚动人的诏书并颁行天下,前线将士为之感动,有的听到后痛哭,叛乱者上表谢罪。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
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德宗爱人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享太平之世。
陆贽为相期间,与地方藩镇官员的交往向来一尘不染。唐德宗却嫌他“清慎太过”,担心妨碍公务,便劝他即使不收钱财,小礼物还是可以收一点的。唐德宗曾命翰林学士顾少林口传密旨,告诉陆贽“清慎太过,都绝诸道馈遗,却恐事情不通。如不能纳诸财物,至如靴鞭之类,受益无妨”。唐德宗此话对当时腐败丛生的官场来说,确实也是实话实说。不料却引出了陆贽两千多字的奏章说明天子不该劝宰臣纳贿。陆贽说,公卿大臣、方岳连帅之间的交往,难道一定要靠财物的赠送,才能说有交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将要产生很可怕的后果,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他的这篇义正词严的宏论,驳得唐德宗无话可说。
陆贽执政时,怀疑驾部员外郎李吉甫结交朋党,将他贬为明州长史。后来陆贽遭到裴延龄的构陷排挤,被贬忠州。裴延龄欲加害陆贽,便起用李吉甫为忠州刺史,陆贽的兄弟门人为此担忧不已。李吉甫却不记前仇,以对待宰相的礼节对待陆贽,与他相处甚欢。陆贽起初感到羞愧恐惧,后来逐渐与李吉甫结为至交。
广开言路
陆贽非常推崇唐太宗,尤其是对唐太宗从谏如流的政治风度特别赞赏,认为“太宗有经纬天地之文,有底定祸乱之武,有致理太平之功”,而“从谏改过为其首焉”。陆贽将“谏而能从,过而能改”视为“帝王之大烈”,把对于纳谏作用的认识,提到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度。可是,唐德宗却对纳谏一无所知,他“严邃高居”,很少“降旨临问”,以致出现了“变乱将起,亿兆同忧,独陛下恬然不知,方谓太平可致”的可悲局面,这是非常危险的。鉴于这种情况,陆贽对君主纳谏这个问题进行了极为认真的总结,从理论上做了比前人更为详细、具体的分析。他上书唐德宗,力陈要“广咨访之路,开谏诤之门,通雍郁之情,宏采拔之道”。要召见群臣“备询祸乱之由,各使极言得失,不能当耳目闭塞的孤家寡人”。并进一步指出世界广大,社会复杂,“以一人之所览,而欲穷宇宙之变态”是不可能的。只有虚受广纳,勤与接下,“总天下之智以助聪明,顺天下之心以施教令”,才能使下情上传,上情下知,君臣一致,政权巩固。
陆贽认为,要使谏路畅通,必须克服堵塞谏路的九种弊病。其中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君主的六种弊病是: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炫聪明,厉威严,恣强愎。臣下的三种弊病是:谄谀、顾望、畏懦。九弊之所以阻塞谏路是因为:君主好胜就一定嫉恨直谏,这样下边谄谀的人就顺情说好话,而真实情况就听不到了;骋辩给就必然不让人把话说完就给顶回去;炫聪明就必然自以为是地加以猜测而怀疑别人欺诈,这样顾望的人便不敢多说话,而一些有深刻道理的见解就不能尽言;厉威严就一定不能和颜悦色地待人接物;恣强愎就一定不能承认自己的过错而接受劝告,这样下边畏懦的人避免进言得罪,而一些合情合理的意见就得不到发表。所以必须克服这九种弊病以广谏诤之路。要“以求过为急,以能改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使臣下敢于尽言。陆贽认为,谏者多,才能表明君主喜欢纳谏;谏者直,才能表明君主的优容大度;谏者冒犯而不罪责,才能表明君主的容忍宽恕。“唯恐谠言之不切”,这样才能使谏路畅通无阻。
受诬被免
陆贽为相期间,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以谄佞得唐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参奏裴延龄的罪行。裴延龄日加诋毁陆贽,而唐德宗也不悦陆贽的进言,遂于贞元十年(794)罢陆贽为太子宾客。
陆贽本来谨慎小心,一向不与宾客交往。裴延龄猜到唐德宗对陆贽薄情,趁机进谗言,百般污蔑,唐德宗发怒,想杀掉陆贽,多亏谏官阳城等人一同上奏章替陆贽分辩,才免死降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别驾。
后来,唐德宗又渐渐思念陆贽,恰逢薛延任忠州刺史,传达唐德宗慰劳的旨意。韦皋多次上奏请求让陆贽代领剑南节度使,但唐德宗仍记恨,不肯授任。
陆贽在忠州十年,常常闭门不出,少有人能见他一面。他一方面为避诽谤流言,不敢著书言事;另一方面也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于是研习医术,集“古方名方”编录《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供人们治病使用。
流芳千古
作为文学家,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与其同时代的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他以骈文擅名,其骈文对偶齐整,音韵协调,语言流畅,气势极盛。所写诏书、奏议等,善于将诚挚的感情同精当的议论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他为唐德宗起草的《奉天改元大赦制》,情词恳切,深自痛责,“行在诏书始下,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他写的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论裴延龄奸蠹书》,都是数千字以至近万字的政论文,分析朝政时事,剖明是非得失,情理结合,兼有骈文和散文的长处。陆贽不是古文家,但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骈文向散文转化的趋势。
作为政治家,陆贽政治理想比较高远,但他的政治才能没有得到充分施展。尽管如此,他的政治理想、奏议深刻影响了后人。贞元八年(792),他主持进士科试,韩愈、欧阳詹、李观等八人登第,时称“龙虎榜”,誉为“天下第一”,而他便为韩愈等人座师。宋代苏轼的奏议,也深受他的影响。
苏轼盛赞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并把陆贽的奏议文集进呈给宋哲宗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圣言幽远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而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乱之龟鉴。”南宋也有人把陆宣公的奏议进呈给皇帝,说:“斯皆治道之急务”, “无片言不合于理,靡一事或失于机,策之熟,见之明,若烛照”。希望皇帝把它“置之坐隅”,以引为鉴戒。直到明清,一些政治家对陆贽仍颂声不绝。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悟主之功也”,范文澜《中国通史》称“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作为监察御史及由此出身的宰相,他思想深邃、公忠体国、敢于言事,弥补了唐德宗不少的缺憾。他曾提出巡视天下、考察干部、加强廉政的一整套具体措施与办法,如:用“五术”察看风俗民情,“八计”考察地方官政绩,“三科”选拔才智出众的人才,“四赋”管理财政,“六德”安定疲困的人,“五要”精减官员,等等。韩愈曾评论说:“贽之为相,常以少年入翰林,得幸于天子,长养成就之,不敢自爱,事之不可者皆争之。”这说明陆贽无论为御史,抑或为宰相,都秉公议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有益于国家与天下。
公生明廉生威(黄章华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