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史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preface

2013年10月21日,河南汴京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至此,1951年成立的开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终于告别了“信用合作”这个名头。在此期间,我正在它附近的一栋房子里紧张地修改着自己的博士论文《1950—1980年的上海私有住房》,散步的时候常常会从它的门前路过。当我看到昨天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信用社)变成了今天的“农村商业银行”,一种想探寻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历史的欲望便油然而生了。

2014年9月,已经博士毕业的我通过申请进入了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当时,由于刚刚找到一份工作,我并未想着能很快确定自己博士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思想意识。我是从农村一路上学并最终在高校谋得一个教职的普通人,深深知道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多么艰难。之后一段时间,我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过往与开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历史进行比较。这大概就是我最终选择将博士后的课题研究方向定为“农村信用合作”的主要原因吧。

要想真正理解这段金融史,就必须对经济学、金融学等进行深入学习。这对于历史专业出身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后来,我曾不断地回想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确定过程。上海这座代表中国近代1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新中国初期用工人新村这种公有住房的建设诠释了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意义。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原来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公有住房”为主题的。但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训练提醒我进行逆向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上海私有住房更能反映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的意义,而且这是少有人关注的选题。最终,我的博士论文就以“私有住房”为主题了。

至此,我便决定慎重考虑一下,是否迎接“农村信用合作”给我带来的挑战。经过仔细地搜寻史料,我对农村信用合作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学术界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当发现农村信用合作理论是为了解决近代中国农村问题而引入时,我感受到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信用合作是中国整个农村信用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一个完整的农村信用合作的历史视野中,会有新的启示。

农村信用合作源于英国、德国的农村信用合作实践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信用合作理论,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和革命历史意义。近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农村信用合作以实践其农村治理和社会改造思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的历次改革都将高利率、高利贷作为重要的打击对象,民间借贷也因此无法进入合法金融的行列,这些做法都源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深厚感情。

本书就是要在讨论农村信用合作的基础、动力、风险、阻力以及作用的时候,以它的基本历史和主要定位来不断规范自己的论述,并特别突出农村信用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情怀、知识分子对农村信用合作的情感和农民信用道德的交流等。正因为如此,本书并未纠结于农村信用合作的本初定义,而是侧重于强调其为农村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希望学界同人共同探讨。

李爱勇

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