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一)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了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在研究制定经济政策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长期政策框架,这意味着在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共同富裕”的改革将是未来长期政策框架。
我国在“效率优先”的快速发展下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在新发展阶段要在增量发展中侧重财富分配的平衡,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加大“兼顾公平”的力度。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具备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政策的落实需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在发展方向、发展理念、推进逻辑等多个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乡村振兴既要更加充分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更有效、更直接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共创发达、领先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共享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缩小乡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农民与市民的收入差距,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无论乡村振兴还是共同富裕,都强调在推进过程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富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发展理念的一致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发展基础的差异大,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乡村发展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也存在区域和时序上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存在推进逻辑的一致性。由此,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存在较大程度的耦合性。
(二)乡村振兴实践“两个结合”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振兴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乡村地区落地扎根的实践过程,也是乡村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乡村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难以取代的独特作用。
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为推动“两个结合”创造了空间。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不仅蕴含了关于乡村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包含了大量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这正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延续了许多农耕文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其核心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文化空间。
高质量乡村振兴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实践基础。“两个结合”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对话,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结合。中国乡村地区社会生产力相对于城市地区较为落后,广大农民整体离共同富裕还有较大差距,乡村社会亟待加快发展,乡村文化的独特优势与局限性并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根据中国乡村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回归传统家庭本位,同时兼顾土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高质量乡村振兴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是推动“两个结合”的有效载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学说。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从未放弃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价值理念,也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政爱民的价值追求,是推动“两个结合”的选择。
(三)乡村振兴促进全面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农村地区,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乡村地区保留着原生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证明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存在较多制约种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我国以乡村振兴为农业种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确保我国粮种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增加农民收入维度来看,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发展目标,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扩宽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农业的现代化改革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工农收入差距。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和县域内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维度来看,乡村振兴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等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助于守好“三农”基础在“应变局”与“开新局”中的“压舱石”作用。从“应变局”来看,农村始终能够发挥国家发展“蓄水池”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为现代化发展中的进城农民始终提供生计保障和返乡退路。从“开新局”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硬件和软件上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农村电商、特色产业等新型农村产业业态的发展,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促进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发展为家庭农场等现代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布局等方面的优化调整,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将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投资需求潜力,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村是乡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不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农村“引人气”“聚人才”,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同时发挥农村这一乡土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推动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以实现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效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夯实基层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治理有效”作为总要求之一,有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和完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等脱贫攻坚中积累的成果经验,持续改进党群关系,让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让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过程中重建乡村经济共同体,进一步夯实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础。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这一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关系到我国能否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能否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