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开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条件分析
恩施市农村受经济落后、山区地形、人口外流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开展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但是,恩施市农村特有的土家族文化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对恩施市农村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恩施市在开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时立足实情,取长补短。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老龄化态势不均衡
恩施市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严重制约,导致恩施市的经济发展不仅城乡差异巨大,而且农村各区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区域之间的养老资源也具有强差异性。从不同的积累途径来看,养老资源可以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内生性养老资源是老年人自己创造和积累的,外生性养老资源是家庭成员、家属团体和社会各界创造和积累的。[8]如前所述,土家族聚居区域大多为远郊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低,且与外界接触较少,使得老年人获取经济收入的能力相对不足,养老积蓄有限,从而内生性养老资源不足。同时,子女的外出务工使得家庭养老最根本的要素逐渐缺失,加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经济保障有限、服务保障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外生性养老资源积累也不足。社会养老的有效实现,有赖于养老资源的优化分配,以减小地区之间的差异。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区域间的差异性会动态变化。着眼于差异性并动态优化分配养老服务资源,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
除养老资源差异之外,各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也不均衡。如前所述,远郊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明显比近郊农村严重。老龄化情况最严重的新塘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20.3%,而老龄化情况相对较轻的城区所辖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1.6%。显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老龄化严重的区域老龄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剧,而老龄化相对轻微的地区老龄化速度会缓慢一些。从区域社会学来看,每个区域不同的社会结构,使得“空巢”家庭比例、家庭可支配收入等呈现出高度差异性,从而导致异质性的养老需求。
可见,远郊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更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但是,相对于近郊农村,远郊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养老资源更为稀缺,将加大远郊农村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难度。
二、“空心化”及基层组织建设滞后
大部分山区农村的可耕种土地资源较为有限,随着生活成本特别是抚养子女的成本提高,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虽符合农村人口下降、减轻人地关系压力的愿望,但农村人口选择性地向外迁移,无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9]农村“空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常住人口的数量不断下降;二是农村常住人口中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儿童。这将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空心化”会导致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原因在于流入城镇的农村大口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或者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留守的老年人大多限于体力和精力,无法从事繁重及技术性强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使部分农田资源闲置浪费。低的劳动生产率自然会导致较低的农业收入,进而影响老年人享受社会养老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空心化”弱化了农村社交网络的功能。社交网络功能与社交网络的人口数量有密切的联系,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社交网络的功能,进而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及管理松散。例如,一些农村地区进行选举时,连人数都无法达到法定标准。
本书研究区域的老龄化情况显示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而人口向城镇流动加剧了这种不平衡。“空心化”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后继乏力,使得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遇严峻的挑战,必然导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资金不足。更为严峻的是,“空心化”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滞后,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带来挑战。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建设虽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农村这种辐射作用有限。对于居住集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成本相对较低,且利用效率更高。而对于居住分散的农村,由于政府投入民生建设的成本高和投入缺乏聚集效应,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相对滞后,这从另一方面加剧了城乡的差异化。就养老非常重要的医疗资源而言,根据《2017年恩施州统计年鉴》,截至2017年底,恩施市有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191个;恩施市有8个乡,5个镇,172个村。[10]仅从数量上看,平均每个乡镇至少拥有1家卫生院,平均每个村至少拥有1个卫生室。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卫生机构的功能覆盖不仅与辖区居民的数量有关,还和辖区的地理面积有关,更和医疗机构的床位数、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有直接关系。以新塘乡为例,根据其官方网站[11]的数据,每千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数约为1.93人,但新塘乡有12个村委会,乡村医生仅23人。加之居民分散零星居住,导致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可及性不强,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无法有效享有医疗资源。首先,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医疗保健服务无疑需要以医疗机构,尤其是村卫生室作为载体;其次,村卫生室的发展滞后让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难以实现,进而导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能有限。
交通、水利、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让居民可以享受公共物品的效用,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恩施市不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且不同农村区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以交通建设为例,即便同属远郊农村,但白杨坪镇与新塘乡之间却有显著差别。白杨坪镇不仅坐落于交通要道,政府还非常重视交通工程建设,至今已建成三纵(“318”国道、“209”国道、“白奉”省道)、三横(三张公路、张白公路、鲁熊公路)两条循环交通网络,基本实现公路到每个村组的目标。新塘乡虽然形成了以“恩鹤”“恩红”公路为骨架的交通网,但尚有一些村组没有通公路。相比而言,新塘乡没有便捷的交通,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养老的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四、居住分散导致社区建设滞后
本质上,社区是具有一定地域特征,通过一定社会活动自然形成的地方社会。农村社区,正是以农业为纽带,由依赖自然生态环境的聚落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相对而言,农村社区地域广阔,人群聚居程度较低。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较为简单,源自宗亲的习俗组织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另外,农村社区居民的血缘、地缘关系较为密切,生活方式较单调,富有传统色彩(孙秋云,2001)。[12]恩施市村落大多由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聚落组成,而聚落居住形态各异,呈满天星状。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居民居住分散会对社区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影响社区功能的发挥。
首先,居住分散导致社区缺乏活力。在恩施市农村,由于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人口居住分散,加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越发显得人口稀疏。在现有大村委会治理框架下,社区居民缺乏交往的机会和诉求,居民之间的连接纽带不紧密。作为生活共同体,社区的活力正是来自群体成员之间的广泛交往。在居民连接纽带单一的情形下,社区自然缺乏活力。
其次,居住分散导致社区经济发展受限。对农民而言,最重要的资源是耕地。在恩施市农村,由于耕地呈零星分布,且肥沃程度各异,土地资源集约化难度大,发展现代农业可能性小。耕作水平较低,加上缺乏人力,导致农田荒废,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村委会和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弱化,社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承担发展社区经济的职能。
最后,居住分散导致社区服务水平低。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政府财政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13]但由于偏远农村人口较少,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导致政府、社会等对其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较少。更重要的是,偏远农村距离城市遥远,交通闭塞,基础建设成本高,致使社区基础设施薄弱。同时,村委会管理人员少,且服务意识较差。硬性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农村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分散居住弱化了农村社区固有的社会功能,致使其无法在社会养老中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社区居家养老如果缺少社区的有力依托,无论是开展还是可持续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五、维系民族文化的邻里亲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需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支撑,也需要相应的文化土壤。在经济水平比较低下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两个重要前提是群众参与和自愿互助。群众参与是指鼓励居民参与养老公共设施建设,主动为养老设施建设提供经济支持或服务支持。自愿互助一方面能缓解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短缺,保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低成本运行;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在相互帮助支持中实现“老有所为”。但是,推动群众参与和自愿互助的前提条件是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恩施市土家族人口占比较高。“忠孝”是土家族人的立身之本。土家族人的“孝”不仅涉及亲子之间的和谐,还涉及父系或母系亲族及对长辈的尊重(向阳,2007)。[14]按民族传统,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安度晚年,对机构养老有排斥心理。同时,子女担心将家中老人送至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会被认为不孝。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迎合了土家族老年人“念家”的心理需求,即把“小家庭”扩展到社区这一“大家庭”(郭竟成,2010)[15],这有利于恩施市开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
此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散村社区,成员之间有天然的紧密关系,从而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农村社会化养老建设的重要资源。[16]虽然农村社区人员之间的连接纽带较为单一,但民族文化以及血缘关系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土家族人聚居的地区,邻里关系大多和谐。土家族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忠孝、团结、互助元素,为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提供了重要的要素,为社区居家养老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
从长远来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逐步完善基础建设,逐步建立政府、社区、居民、老年人以及服务者等之间的社交网络。就网络结构而言,邻里亲和宗亲连接的近邻是社交网络的一个组成单元。忠孝、团结及互助等民族元素提升了小型社交网络的黏性。由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通过民族习俗引导老年人和居民增强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老年人不断扩大社交网络,以得到更多社会支持及社会参与的机会。
总而言之,优良的传统习俗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可以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