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只有0.01%的概率,也要收集数据
其实,在日常驾驶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比如,大雾天能见度低,路面积雪导致打滑,制动距离拉长,小孩突然冲上马路,突发地震,前方车辆坠物,沙尘天气……这些都是我们极少遇到但确实有可能经历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把这类事件当作偶发的小概率事件而忽视。试想,在我们的实际驾驶中,当有8000万人运用自动驾驶技术行驶在路上时,就算只有0.01%(万分之一)的事故发生率,每天也会有8000起事故发生。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偶发性事故的数据也必须大量收集。
正因为如此,谷歌等众多企业都会通过车辆的实际上路行驶来获取交通数据。你可能觉得,数据采集一年就差不多了吧。事实上,要获得足够多概率只有0.01%的偶发性事故的数据,一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还有一个被遗漏的因素,那就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交通规则。不仅仅是右行和左行的区别,各国的交通标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美国“最安全的车”到了日本可能只是一堆废铁。在这一点上,自动驾驶汽车与计算机之类的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
鉴于多方因素的考虑,诸如“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何时能真正投入实际使用”等这类针对自动驾驶的海外讨论,其实并不完全适用于日本,因为日本自有日本的具体情况。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官民ITS构想·路线图2019》(2)显示,将在2025年以后实现卡车在高速公路上的4级自动驾驶,普通汽车则是在2025年左右实现。对此,也有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再怎么快,2025年也只能实现仅限于高速公路上的部分自动驾驶。结合5G的基础设施覆盖率在2025年达到50%的规划考虑,人们的这一推断也算合理。我个人猜测,到2025年,大概能达到高速公路上一辆由人驾驶的卡车后面跟几辆自动驾驶卡车的程度吧。
2018年5月29日,一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的特斯拉轿车撞上了停在路边的警车,致使特斯拉司机受伤。特斯拉由自动驾驶引发的致死交通事故已有发生。
由此可见,自动驾驶至少需要有5G、AI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起步即完美。大数据不够“大”,意外事故就会增多。但是,如果在因意外事故,如地震、火灾、突如其来的暴雪或冰雹造成的事故减少为零之前,都不允许自动驾驶的话,那么自动驾驶将永远无法实现。如此一来,如何划定以AI为首的高科技的安全范围,就成了一个关键课题。
在这一点上,许多制造商会含糊其词,甚至以“零风险”的噱头来推销汽车。2016年和2018年,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都发生过由特斯拉生产的自动驾驶汽车引起的交通事故,且造成了人员伤亡。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是,虽然汽车说明书上确实写有“车辆行驶过程中务必将脚置于制动踏板上”,但看其宣传广告,的确会让人误认为自动驾驶过程中人可以安心睡觉。
事实上,市面上正在销售的汽车中,很多车的广告都宣传其具备“自动刹车”功能,其中就包括大量让人误以为不踩刹车也能制动的表述(虽然有加小字注解)。这就好像保健品的广告中让吃过这种保健品的人陈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屏幕底下用小字写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一样,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但要完全取缔这样的广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靠我们消费者自己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