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改变商业:阿里巴巴企业公益的创新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一

当裘涵拿给我这本《柔性改变商业》,并希望我为它作序时,说实话我是有些犹豫的,主要是因为我对企业公益,尤其是数字公益领域不熟悉。后来我抽空读了一遍,也就渐渐产生了兴趣。裘涵原来是我们科技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当时他博士论文的主攻方向是技术标准化的文化研究,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选题,为此还曾派他去东京大学广域科学研究科进行联合培养,以便现场考察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教训。没想到他现在做的却是数字公益,我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转向,也许与他进入了阿里巴巴商学院有关。我们知道,阿里巴巴不仅是浙商,还是国内企业从事数字公益的标杆。其实诸如此类的转向在我和我的学生中并不鲜见,关键是你能否对当下重大的现实问题做出回应,至于知识储备和学科边界都不是什么问题。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企业公益是一个很有趣,也很重要的领域,并从阅读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认知和体会。首先,为何在公益慈善中企业的地位如此重要?好像是两年前吧,中央把浙江确立为建立共同富裕的示范区,进行先行先试,这对浙江的企业(浙商)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说到共同富裕,不得不提及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初次分配以效率为主,再分配则通过税收等手段兼顾公平,而第三次分配主要靠公益慈善。在我国,公益慈善的主体始终是企业。在这一点上,我们与美国有很大的差别。拿2021年的数据来看,大陆地区慈善捐赠的60%来自企业,而美国则相反,60%的捐赠来自个人。可见,在我国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它不仅拥有资金上的优势,而且还拥有技术和人力上的优势,况且我们的企业文化中包含着公益慈善的文化传统与基因。

其次,为何企业要做公益慈善呢?我想,这不仅是我本人,不少读者心中都存在这样的疑问。按照亚当斯密那样一种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市场主体的“理性人”,企业唯一的使命就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按理说它们不可能产生从事利他行为的动力,那么它们做公益慈善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我想,这种动机也许是在市场演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至少在原始的资本主义那里是不存在这类动机的。其实,将产业演化与科学演化进程做一下比较就可以发现,在科学史上也存在诸如此类的涌现现象。20世纪初,在两位科学家普朗克和马赫之间就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关于科学活动的动机的争论。依据马赫的说法,科学的使命是实现劳动的节约并达成社会福祉。而普朗克则认为,科学仅仅是一种满足科学家自身好奇心的游戏,所谓自由研究就是为科学而科学。科学也许会造福于社会,但这不是它的本意,只是碰巧罢了。人们通常以为普朗克是论战的获胜方,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所演化出的新功能狠狠地打脸了主流的见解,因为科学活动中涌现出了以推进产业发展和满足公众福祉需要为己任的动机。和科学一样,企业功能定位的多元化也是一种历史趋势。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公益慈善并非是纯粹利他的,而是一种互利的行为,在改善企业形象、拓展经营资源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另外,企业公益的发展前景如何?我们看到,这个领域似乎已经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特征,这就是社会创新,或者叫公益创业。随着经济增长于科技的进步,涌现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看病贵、上学难、养老难、食品安全、弱势群体保护、智障人士就创业等,所谓社会创新就是企业以解决这样一些社会问题开展的商业创新行为。在传统的治理结构中,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本不是企业的任务,而是政府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事。然而它们又没有能力解决,于是便引发了企业尝试通过创新的模式去解决社会难题。如今这已然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市场风口。国际著名投资人罗杰斯在博鳌论坛上说,中国未来在公益创业领域投资规模巨大,是一片真正的蓝海。

接着,我们回到本书的特色和新颖之处上来。对于本书书名“柔性改变商业”,读到最后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解。依据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说法,“上善若水”。真正的善行就如同水一样,柔软地滋润着商业世界,却不会将自己置身于商业之外,更不会将自己置身于商业之上。前面提到的社会创新就很好地兑现了“上善若水”的理念。法语中有个词汇叫“niche”,原意是神龛,后来被生态学家用来表达一种“生态位”。企业如同特定的生物,总是生存在特定的环境中,依赖周遭的一切。但是,该生物又被其他生物所依赖,成为其他生物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当你改变环境的同时,你也为环境所改变。行善并非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给与,而是你无声地融入环境的一种途径。

本书真正落脚点其实是数字公益。据《中国数字公益发展研究报告(2022)》的表述,数字公益已经覆盖了普惠教育、养老助老、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扶残助残、医疗健康、生态环境等社会领域,成为我国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动能、新手段。作者列举了诸如互联网+公益、大数据+公益、人工智能+公益、区块链+公益、元宇宙+公益等数字公益领域,不过,本书的着眼点还是现实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其链接、互动和协调这三个方面的特点赋能公益事业。尤其是在重大的公共灾害面前,海量网友被瞬间动员起来,形成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公益行动群体。作为数字公益的先驱和中枢,阿里巴巴在这20多年间从企业的成长到成熟的历程中,的确将公益事业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高度。正如马云所说的那样:“我们始终在思考,我们所做的决定、我们所投入的技术、我们所做的产品是否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是不是按照我们的使命、我们的愿景、我们的价值观而出发的。”

盛晓明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科学技术

与产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