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猪场布局
场址选定后,应按照有利于生产防疫、方便管理、节约用地、减少建场投资的原则,科学确定各区位置,合理确定各类房舍朝向、间距、道路、供排水和供电等管线、绿化带等的相对位置及场内防疫卫生的安排。猪场在总体布局上应将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环保区分开,各区相距50m以上。出猪台与生产区隔离,健康猪与病猪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宜采用两点、三点式布局。
分区规划
管理区
管理区配套行政办公室、接待室、饲料加工间、饲料库房、化验室、车库、发电机房、水泵房、锅炉房、消毒池、物品消毒间、更衣消毒洗澡间等。该区的位置应靠近大门,与生产区分开,并建有物理隔离,地势高于生产区,并在其上风口方向。外来人员只能在此区活动。饲料库应靠近进场道路处,并在场区外侧墙上设外门,供场外车辆卸料,有条件的猪场可在该区外墙设中转料塔。
生活区
生活区主要配套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活动室等。生活区设在生产区的上风口方向或与风向平行、地势较高的地方。生活区单独设立,邻近生产区。
生产区
生产区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该区处于整个猪场的中心地带,地势应低于生活区,并在其下风口方向;但要高于隔离区并在其上风口方向。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安排在生产区上风口方向,育成舍、育肥舍安排在离出猪台和粪污处理区近的下风口方向。
猪舍排列和布置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排布,一般按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舍和育肥舍依次排列。若采用两点式或三点式生产工艺,各点间距1000m以上,理想距离4000~5000m。
生产区一般只设1个门,并设置人员消毒室和车辆消毒池,可根据情况设置值班室。
隔离区
隔离区主要在引进后备猪隔离时使用,同时用于治疗、隔离病猪。处于生产区的下风口方向,应与生产区相距300m以上,如果有条件应该独立设置隔离区。
环保区
环保区主要包括粪污处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以及垃圾处理等区域。该区应设在猪场的下风口方向、地势最低处,远离生产区,同时避开地下水和地上水。要有单独的围墙与生产区猪舍隔离开,且至少100m。焚烧炉和储粪场设在猪场的最下风处。处理粪污场所应靠近道路,有利于粪便的清理和运输。储粪场和污水池要进行防雨、防渗、防溢流处理。配备焚尸炉、化尸池或生物发酵池等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有的市县有集中的病死猪处理场,就不需要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
出猪台
出猪台的设计要考虑实用性、科学性和防疫风险。应设在距离商品猪舍较近的位置,还要兼顾场外的运输道路,避开猪场大门及其他人员和车辆出入的通道。分区设计,单向流动;分为净区、灰区、脏区,猪只只能从净区到脏区单向流动,污水不能倒流回场内。外围的地面需要硬化,有排水沟,便于冲洗消毒。考虑到可能夜间出猪,需要增加内部和外部照明。出猪台可以安装升降机,便于调整高度以利于装车。
图1-1 出猪台平面示意图
受疫情影响情况,多数猪场设置出猪中转区,本场运猪车将猪转运至中转区,在中转区有专业的对接设施转运猪。中转区一般离场区1km左右,位于猪场下风口方向。外部车辆和摆渡车道路不能交叉,还应设置隔离装置,防止物资交流。
猪舍设置
猪舍的面积
猪舍的面积与猪场饲养模式有关,传统模式下猪舍面积一般自繁自养场能繁母猪配套每头17~23m2,仔猪繁育场能繁母猪每头配套6.5~8.5m2,专业育肥场年出栏育肥猪每头配套0.8~1.1m2。猪场具体面积由生产工艺、猪舍建造方式决定,不能盲目照搬。
猪舍的间距和跨度
猪舍的间距直接影响着猪舍的通风、采光、卫生、防火。猪舍间距过小、过密会使场区的空气环境恶化,微粒、有害气体和微生物含量过高,从而增加病原体含量和传播机会,容易引起猪群发病,也不利于猪群的防疫。所以猪舍之间应保持适宜的距离,理想的间距为猪舍高度的3~5倍。如果猪舍全部采取人工照明、机械通风,猪舍间距只需避开通风问题。
猪舍的跨度由圈栏尺寸及布置方式、过道宽度及数量、清粪方式、建筑结构类型及构件尺寸等决定,没有固定数值。猪舍跨度超过12m,自然通风效果下降,应考虑使用机械通风设施,但猪舍跨度的增大会增加对猪舍保温性能的要求。
猪舍朝向
猪舍朝向选择应考虑当地的主导风向、地理位置、采光和通风等情况。我国的猪舍朝向一般为南偏东或偏西15°。这样的朝向,在冬季可以充分利用光照辐射的温热效应防寒保暖;夏季辐射面积小,有利于猪舍防暑降温。
道路
生活区、环保区、隔离区与外界有联系,并有载重车通过,道路强度要求较高,路面宽5~7m;生产区的道路一般宽2~4m。猪场内道路分为净道和污道,二者不能交叉,净道用于员工进出、生猪转群、饲料运输等;污道用于运送粪便、垃圾、病死猪和废弃设备等。路面要结实,不能太光滑,排水良好,向一侧或两侧有1%~3%的坡度,道路设置不妨碍场内排水。在总体设计时,应以最短的线路安排场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