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为了推进文化创意和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一)塑造制造业新优势。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汽车、飞机、船舶、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要加强产品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能力建设。以打造品牌、提高质量为重点,推动生活日用品、礼仪休闲用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数字产品、食品、文化体育用品等消费品工业向创新创造转变,增加多样化供给,引导消费升级。支持消费类产品提升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创新管理经营模式,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营销策划,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自主品牌,提高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文化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先进文化互联网传播吸引力。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民族品牌。推动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制造等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
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加强通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单位间的互动合作。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健全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推进数字电视终端制造业和数字家庭产业与内容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推进数字绿色印刷发展,引导印刷复制加工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转变,推动新闻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的创新。
(三)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安全集约、生态环保、传承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水平,完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品位。注重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城市建设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突出地域特色,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园林绿化、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质量,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培育村镇建筑设计市场,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技术传承创新,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因地制宜融入文化元素,加快相关建筑标准规范的更新或修订。完善建筑、园林、城市设计、城乡规划等设计方案竞选制度,重视对文化内涵的审查。鼓励装饰设计创新,引领装饰产品和材料升级。
(四)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坚持健康、文明、安全、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打造便捷、舒适、健康的休闲空间,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旅游需求。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鼓励发展积极健康的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
(五)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和设计,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产业化。发展楼宇农业、阳台农艺,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空间。支持专业农产品市场建设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馆(园),推进特色农产品文化宣传交流。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与检测体系,扶持地理标志产品,加强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支持农业企业申报和推介绿色环保产品和原产地标记,鼓励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营销模式。
(六)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策划打造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精品赛事,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全面发展。鼓励发展体育服务组织,以赛事组织、场馆运营、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体育保险等为重点,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推动与体育赛事相关版权的开发与保护,进一步放宽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范围,探索建立与体育赛事相关的版权交易平台。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体育衍生品的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七)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坚持正确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创意和设计水平及文化内涵,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与规范新兴网络文化业态,创新新兴网络文化服务模式,繁荣文学、艺术、影视、音乐创作与传播。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艺术衍生产品、艺术授权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完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高展览陈示水平。[4]
文化产业融合相关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是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文化产业融合相关产业,就是文化产业的产品展示。如,文化产业融合生态农业产业,文化产业融合经济林果产业,文化产业融合杜仲食品加工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制造产业,文化产业融合政府服务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农民工务工生产,文化产业融合自由职业者创业产业等。
文化产业历史延续的主要特征是古代农业、种植业带动兴起的各种贸易货物交易。丝绸之路文化产品以贸易交易特征为主,由繁盛到低迷,延续传承了2000多年。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成为全世界经济走向的重要课题和发展目标。
在当前全球经济化、知识化时代,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构想,体现了中国经济形态的创新,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创新。这一历史进程的构想,说明中国古老的文明之路,完全可以再度承载起促进区域安全与繁荣、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再度繁荣的重任。这里既有东方与西方文化因素,又有文化产业从历史传承中走出去,以文化产品的形态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文化产业是文化与产业两个方面的统一。我国致力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从经济带的国内与国外建设环境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其思想内涵,研究其发展环境中面临的挑战,探索开辟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自古至今,演绎着丝绸之路的辉煌文化历史,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商代就有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商代灰陶器在古代陶器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不仅制作技术水平高,而且数量大,几乎占商代陶器的绝大部分。商代灰陶仍以二里头文化为中心,器形以圆底、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主要有鼎、甗、釜、豆、碗、盆、瓮、叠、壶、尊、鬲等,其中鬲多为敛口卷沿、鼓腹袋状足;甗为敛口卷沿、深腹细腰袋状足;尊为敞口、颈内收、凹圆肩深腹平底。这时鬲开始代替鼎,陶甗、陶大口尊等新的造型开始出现,表现了灰陶的发展。
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商代灰陶器装饰图案除有双钩纹、圆圈纹、云纹、雷纹、凹弦纹外,最盛行的是绳纹。另外,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址发现的夔纹、鱼纹,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现的陶表面装饰的蝉纹,是商代灰陶器装饰图案中很少见到的题材,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西周时期灰陶器是承袭陕西一带的先周陶器和吸收商后期陶器发展起来的。这时灰陶分泥质灰陶及夹砂灰陶两种,数量在陶器中最多。主要品种有炊器、食器、盛器,器形包括在炊器中数量最多,有簋、豆、叠、罐、瓮、盆、盂等。
西周末期“簋”已消失,盆由卷沿变成折沿,盂正式出现,表现出器形种类变化加快的特点。这一时期灰陶器装饰图案基本上以绳纹为主,并有一些线纹、篦纹、弦纹、三角纹图案。陕西西安沣西张家坡出土的陶片上,发现有灰陶装饰图案。春秋陶器有一定发展,这时仍以灰陶器为主,大体分布在山西侯马、河南洛阳、河北武安一带,种类有炊器等;食器,即釜、豆、盂、盘等;盛器,即瓮、盆、罐等。其中豆、罐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有一定的变化,晚期底部已近圆底,只是在底部中间有三处略为鼓起的袋状足,后来发展成为圆底陶釜。这时陶豆有折棱,外呈圆弧状,并在豆盘内刻有文字和记号,内容大多是制作者的姓名和产地,陶罐由低领转向高领,逐步地演变成陶壶。春秋灰陶器装饰图案更加简单,主要有粗绳纹及瓦旋纹、压印暗纹,并受到青铜器、漆器及其他陶器的影响,但在种类、制作、造型及装饰上已不如以前。[5]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中亚已经在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商贸驼队开拓了欧洲商贸通道,同时商贸活动打通了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贸文化交流道路。
丝绸之路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男爵自1868~1872年间在中国进行7次远征,使他成为在中国地理和地质学界最知名的探索者之一。单维廉曾盛赞过李希霍芬在1898年出版的《山东及其门户胶州》,指出“李氏著作的令人感动之处,是赞扬了中国文明和承认中国伟大的高尚精神”。
中国西汉时期的张骞、东汉时期的班超出使西域,以使节身份开辟通道,发展了丝绸贸易和文化交流。古代商贾以丝绸为商道上交易的大宗商品,习惯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世界的热门词语。按照地域划分,学界将其分为“草原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又名西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周谷城先生认为:“商代的畜牧生活,大概是众人所承认,而不成问题者。”王亥率领牛车队,以牛、帛充当货币,在华北从事贸易。王亥的财富引起世人的觊觎,狄人杀死王亥,掠夺了他的牛车队。王亥之弟王恒出战,夺回牛车。王亥的子孙用300头牛祭祀他,礼节十分隆重。在自契至汤的数百年间,商族人自赤峰地区越过燕山,到达河北的易水流域,并溯黄河进入中原;或向东南,到达辽西、河北东部渤海湾一带,乃至山东半岛,形成了若干条较为稳定的贸易通道。因此,自黄帝时代至夏朝,应当是草原丝绸之路起源与形成的时期。[6]
古代丝绸之路,距今已有2000多年,其发展历史过程,学者普遍认同经先秦、汉、唐、宋元、明清五个历史过程。以海陆为基本标示,划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学者以古代交易商品和历史流传的民间故事等类型划分,有“骆驼之路”“西玉之路”“丝绸之路”“羊皮之路”“宝石之路”“香草之路”“陶罐之路”“青铜之路”“茶马之路”,等等。但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经过长期的战争和贸易实践,开辟了“草原丝绸之路”和经滇缅至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比“西北丝绸之路(又名西域丝绸之路)”要早。这些以地理交通等历史原因和人类商品交易活动原因流传至今的各条商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了以陆路为主的向西的贸易通道,以海陆为主的通过南海到东南亚、非洲的贸易通道。经过历史演变和大量贸易,两条路线对中国和欧洲、亚洲、非洲区域国家的交往产生了重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其主要贡献和影响有六个方面。
第一,各路贸易通道均以丝绸之路命名,其形成的规则,成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同接受的世界贸易规则,这是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贸易活动。其表现特征是传承至今的日益完善的贸易通道和贸易规则。
第二,自古至今,东西方共同维护这条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由中国传入西方的主要商品有青铜、玉器、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皮革等具有中国特征的商品。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有落苏(茄子)、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葡萄、石榴等。这些商品至今还在进行贸易,只是供需双方有需求多少的变化而已。
第三,丝绸之路贯穿中国历史的五大过程,是中国与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也是今天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贸易交流的基础。其生命意义就在于形成了人类发展新格局。
第四,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也是至今中国经济文化影响世界的重要战略活动。中国历史发展中,四大发明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大事,指中国古代四种发明,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胶泥活字印刷术(由中国流传到西方的是雕版印刷术,后来西方人独立发明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也是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是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是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五,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经济活动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技术贸易事件。我国古代这一伟大实践主要是在明代。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
第六,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在经济活动的同时,促进了文化交流,促进了多种宗教的传播和交流。资料研究表明,佛教、基督教等与我国丝绸之路贸易活动中的文化交流是自然融合、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