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港珠澳大桥建设与香港区域格局的改变
(一)区域格局改变下的发展规划
从区域层面上看,香港经济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海湾的港岛和尖沙咀地区。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为了突破香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局,提出了开发大屿山、开发新界西北、探索开发河套地区等发展规划。香港市区土地资源较少、发展过于密集,而大屿山、新界西北、河套地区都是香港土地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这些新的规划都需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见表2)。若表2中的交通基础设施能顺利建成,将使大屿山与新界西北连成一线,为发展该地区提供有力支持。其中,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是实现香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步。港珠澳大桥位于香港大屿山,连通澳门、珠海,为大屿山的新发展创造了机遇。香港传统的经济核心区域位于中环、湾仔、尖沙咀等维多利亚港两岸,大屿山、新界西北的发展相对落后。港珠澳大桥响应了香港特区政府将大屿山建设成“都市副中心”“新界西北大发展”的战略。若屯门赤蜡角连接路顺利建成,大屿山与新界西北将能连成一线,与现有道路相结合,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大大缩短大屿山与屯门、元朗地区之间的交通距离。
表2 基础设施一览
(二)区域格局改变对大屿山及相关地区的经济影响
1.大力开发大屿山地区,打造“桥头经济”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大屿山地区将处于大桥香港一侧的桥头位置,随着屯门赤蜡角公路以及规划中的港深西部快速轨道的落实,大屿山地区的桥头位置将更加凸显。随着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大屿山地区将成为大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出香港的重要通道,该地区通往大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车程将大大缩短。更加便捷的联系将使大屿山在粤港澳经贸文化合作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从而加大香港与珠三角以及广西、云南、贵州等大西南地区的人流、物流。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将成为“桥头经济”的“桥头堡”,成为香港西部的一个策略性多式联运枢纽,其交通及经济效益有望辐射邻近地区,大大提高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填海建造一个面积约为150公顷的人工岛,并在岛上兴建各种清关设施、边检大楼、政府部门办公楼、大型购物商场等。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选址在香港国际机场东北面,地理位置通达有利。特区政府计划在口岸与香港国际机场、东涌、大屿山其他部分和屯门之间提供便捷的运输服务,以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及香港口岸在促进邻近地区“桥头经济”方面的效用。相关运输服务落成后,将会鼓励经港珠澳大桥抵港的旅客使用机场岛北商业区和邻近地区的商业设施,包括亚洲国际博览馆、邻近的酒店、东涌的购物商场和大屿山的观光地点等,从而为这些地区创造商机。此外,机场管理局也正进一步研究香港国际机场及其附近的配套设施供求,配合机场的长远发展需要,以及发挥香港口岸的“桥头经济”效用。港珠澳大桥在2016年建成后,珠三角西岸地区将被纳入香港“3小时生活圈”,香港将更有效地发挥其区域性贸易和物流枢纽的关键作用。
2.积极谋划新界西北,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界西北地理上远离香港岛、九龙等核心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对新界西北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会。2016年以后港珠澳大桥能顺利建成并快速通车,同年屯门赤蜡角机场公路南面路线通车,2017年北面公路也能顺利通车,新界西北成为连接澳门、珠海、香港、深圳的重要通道,对该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产生重大影响。届时,新界西北有望成为香港经济增长新引擎。新界西北人口多,潜在市场巨大。根据香港规划署《人口分布推算2013~2021》,2013年新界西北两个主要市镇——屯门和元朗人口分别为49.31万人、59.6万人,占香港总人口的6.9%、8.2%。2009年西铁九龙南线通车后,来往新界西北和九龙市区的交通更加便捷,市区迁往元朗、屯门的人口增加很快。若港珠澳大桥、屯门赤蜡角公路通车后,新界西北将吸引珠海、澳门、深圳的人流、客流,以及过境香港国际机场的旅客,增加投资消费的机会。
(三)区域格局改变下的香港与珠三角城市群整合
2016年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连通大珠江三角洲,届时新界西北作为“都市副中心”的条件已发展成熟,新界西北应是香港“都市副中心”的首选之处,可与前海、南沙、横琴及珠三角各城市协作落实“十三五”规划,合作互补。珠三角各城市可受惠于香港先走一步的经验,香港也能受惠于珠三角庞大的市场、人流。随着位于新界西南的大屿山多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落成,大屿山地区将逐步成为香港乃至珠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从而成为珠江口发展沿线的一个重要节点。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大屿山与深圳前海新区、东莞长安新城、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城、珠海横琴新区连成一个圈,成就珠江口新城(区)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