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恐惧与成长:存在于每个人内在的一组力量
平时,我遇到最多的提问是关于职业选择的,比如前文提到的:“我究竟该继续做现在这份安稳的工作,还是该去做另外一份有挑战、有风险,更能发挥我的天赋、热情或让我觉得更有价值的工作?”
假如人性的特点仅仅是“自我保存”,即确保自己在短期内获得生存和繁衍,那么他们这种持续且普遍的困扰又从何而来?毕竟,如果人性的特点仅仅是“自我保存”,那么他们根本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内心纠结,因为选择现在这个正在做的、更安稳的工作,显然就是最符合“自我保存”这一人性特点的。
可见,在“自我保存”的人性特点之外,还普遍存在着另一种非常强烈的人性特点,那就是活出自己的天赋、价值、潜力和意义的强烈倾向。
这也是我在做个人成长教练和生命教练时的重要发现之一,虽然大家都在说“躺平”,但从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和体验中,我发现极少有人是真正想“躺平”的。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固有的,想活出自己的天赋、价值、潜力与意义的强烈倾向,也就是“自我实现”的倾向,它是“自我保存”倾向之外的另一个人性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自我实现”的倾向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组互相冲突的力量(见图1-1),这组力量中的一股力量出于恐惧而追求安全与防御,倾向于退行,执着于过去,害怕脱离与母亲的子宫和乳房的原始联系,害怕尝试和冒险,害怕危及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分离;另一股力量则驱使着个体走向完整的、独特的自我,推动其所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其在接纳自身最深层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的同时,自信地面对外在世界。
图1-1 存在于每个人内在的一组力量
马斯洛认为,这组防御性力量与成长性力量的持续冲突和基本困境,正是植根于人类最深层的本性,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会永远存在。同时,从得到的一切证据(主要是临床证据,也有其他研究的证据)也能看出,几乎每一个人,每一个新生儿,都有一种趋向成长或趋向实现潜能的冲动。
在我看来,这股趋向成长或趋向实现潜能的冲动,正是蕴藏于我们每个人身体内的“自我实现”的人性特点,也就是想要活出自己的天赋、价值、潜力和意义的强烈倾向。
事实上,不仅是马斯洛,多位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柏格森,都以某种形式推测出了存在于人本身的自我实现倾向。而在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当中,戈德斯坦、布勒、荣格、霍妮、弗洛姆、罗杰斯等人也都发现了人的自我实现倾向。
“自我保存”的人性特点,是一种倾向和本能,“自我实现”的人性特点,也是一种倾向和本能,它们都是我们作为人而具有的不得不如此的倾向和本能。而后者不仅是人的倾向和本能,同时也是人与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对“自我保存”的满足,能够带来解脱和放松;对“自我实现”的满足,则能让我们的内心获得更为深刻的幸福、平静、富足。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彻底活出来,那么最终我们就会成为“自我实现者”。按照马斯洛的定义,自我实现者正是那些能够充分开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赋、才能、潜力等因素,实现自己的愿望,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尽力去完成,使自己不断趋于完美状态的人。
作为人,我们都有这两种倾向和本能,但是为什么最终只有少数人活出了“自我实现”倾向主导的人生,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自我保存”倾向主导的人生里?
我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个本就存在于我们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倾向,是否被我们看见了、意识到了,然后顺应了它的需求,并最终让它自然而然地生发了出来。
事实上,这个本就蕴藏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自我实现”的倾向,需要我们自己去感知。
当这个倾向开始变得强烈时,它并不会用明确且正向的方式告诉你:“你要自我实现!你要自我实现!你要自我实现!”相反,它会用迂回的方式让你接收到它的冲动。这些迂回的方式包括:出现在你内心的挥之不去的困惑、持续不断的内在冲突、强烈的精神内耗,甚至是时不时就会出现的剧烈痛苦。
我团队的佳佳曾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不错,工作压力也很小。但是,她心里始终萦绕着一个困惑:“这种我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人生,难道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这个困惑给她带来了持续几年的内耗,在这种内耗下,她无法继续去过与之前完全一样的生活,于是,她开始在业余时间尝试各种事情,包括海外代购、公司兼职等。这些尝试让她内心的冲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做那份工作的第五年,她遇到了一个机会,一位朋友邀她一起创业。这时,她内在冲突中的一方开始逐渐占据上风,使她下定决心,辞去了被人艳羡的稳定工作,开始与朋友共同创业。
最初,在佳佳身上只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自我保存”倾向的人性特点。但是,随着她年岁渐长、经历增多,本就存在于她身体里的另一股“自我实现”的力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强。于是,这两股力量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冲突和较量。随着“自我实现”力量逐渐变强,两股力量越来越势均力敌。这时,她内心深处的冲突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剧烈。后来,随着“自我实现”力量的逐渐变强,她辞去了稳定的工作,跟朋友一起开始了创业。
可见,“自我实现”的倾向和本能并不是以“你要自我实现!你要自我实现!你要自我实现!”的呐喊出现在她心里。相反,出现在她心头的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这种我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人生,难道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然后是持续很久的内心冲突和精神内耗。
所以,如果你发现在你心中始终有挥之不去的困惑,比如“难道我就这样过一生?”“我好难受啊”“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啊”,或是持续不断的内心冲突、强烈的精神内耗,甚至是时而感到的痛苦——那种感觉自己被束缚、被限制、被压抑的痛苦,可能就意味着你“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冲动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
通常来说,在两种人性本能中,“自我保存”倾向往往占据上风。
这很正常,因为当我们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时,比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很匮乏时,我们是很难感知到自己内在还有“自我实现”倾向的。毕竟,这些需求中的每一个都称得上是“事关紧要”,每一个都能牵动我们最根深蒂固的本能。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它们的追求会成为第一位,而我们的心理能量也会集中在如何满足那些基本需要上。
当然,这一点也并非绝对。
有些人,虽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并未被满足,在只是勉强满足三餐的情况下,也能过上以“自我实现”为主导的人生,以至毫无匮乏之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论语》说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当然,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基本满足了“自我保存”的需要后,才会进入以“自我实现”为主导的人生阶段。
我也经历过这样一个从“自我保存”为主导到“自我实现”为主导的转变。在刚参加工作时,我最渴望的就是赚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再为钱担忧。同时,我还想“出人头地”,这个想法源自想获胜的心态,而想获胜的心态又来自“自我保存”的人性特点。可见,在刚刚工作的那几年里,我已在不知不觉间被“自我保存”的人性特点牢牢地主导了。
但是,随着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富足,来自内心的冲突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剧烈。
有几个问题总是轮番出现在我的头脑中——“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吗?”或“这样的人生不会让你感到遗憾吗?”
对此,我每次的回答都是:它曾经是我想要的,但现在已经不再是了,如果就这样过一生,我肯定会深感遗憾。
即便如此,每当朋友向我发出一起创业的邀请,我一方面非常心动,很想好好去发挥一下自己的天赋,发掘一下自己的潜力;另一方面又很难放下眼前稳定的工作,害怕失去每个月丰厚的工资。可是,每当在工作中感到意义的缺失、感觉自己的天赋没有被看到、潜能没有被充分发掘时,我都会无一例外地陷入又一轮的精神内耗。
那些年里,我感觉自己一直都在挣扎,总在寻找新的出路,却始终找寻不到。于是,我一次又一次缩回到安全的“洞里”,维持现状。
这样的事发生过很多次,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我逐渐明白,这两股来回拉扯着我、总让我陷入痛苦内耗的力,正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人性特点。明白这一点后,我知道是时候做出更好的选择了。就这样,我辞去了工作,开始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在那之后,我活出了“自我实现”主导的人生。
过上“自我实现”主导的人生,并不意味着从此变得富有或活得轻松,但这的确最大程度地运用了我的天赋、匹配了我的热情、挖掘了我的潜力,让我活出了真正的意义感与价值感。
我曾打过一个比方:辞职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都是老鹰,只要展开翅膀,就能在空中翱翔,清风拂面、阳光灿烂,御风而起,自在悠游。
在辞职后的几年里,我终于体会到这种“自我实现”的感觉。相反,过去那些年我只是表面风光,实际却像一只被绑住了羽翼塞入笼中与鸡无异的老鹰。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自己当成了鸡,以为自己就是那么一只每天只琢磨着如何吃米,如何多吃点米的鸡。
鸡和鹰,看起来有相似之处,却有很大不同,前者是生命力匮乏的表现,纯粹活在“生存之旅”中,后者是生命力展开后的模样,活在“英雄之旅”里。
可以说,当一个人活出了自己的天赋、价值、潜力和意义时,他就会进入完全投入、天人合一的状态。而如果一个人一直在这样的状态中努力,总有一天,他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