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间只有情难诉
今日又读明代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感触颇多。
其实,想起再次读《牡丹亭》台词剧本是因为读到《诗经》中《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主要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本首诗主要运用兴的艺术手法。赋比兴:“赋,铺陈直叙,把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事情发展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类比,以彼物比此物;兴,欲言一物,先言他物,是一种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由此想到《牡丹亭》,杜宝与陈最良商量杜小姐的教育问题时说:“《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
诗经记录的本是我国古代先民的歌唱,而随着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和许多迎合封建统治的经传注说的解读,《关雎》已经变成了教育淑女修身养心的必读之篇。
陈最良教杜丽娘读《关雎》,依传统解说,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不嫉妒”的美德。随后,他又举《诗经》中的众多诗歌,说《诗经》是赞美女子德行、教化社会风气的。
杜丽娘难以接受这僵化的解读,她读的懂诗中情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令她感伤,叹息道:“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
古人爱慕之情,尽见于此章。今人古人有相同的情怀,难道不是么?自此便接了下文游园惊梦等事。
再回到整个戏剧,柳梦梅是一名典型的封建社会儒家读书人的形象,他与剧中的女主杜丽娘相识于梦中,两人竟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幽媾于牡丹亭畔、芍药栏边。
杜丽娘因相思成疾郁郁而终,再次相见时已人鬼殊途,没曾想他们的爱情感动了阎罗判官,使得杜丽娘还魂复生。
而柳梦梅因为出身寒门,与杜丽娘门不当户不对,所以他们的爱情受丽娘之父杜宝反对。哪怕柳梦梅成为了状元也不受杜宝待见,甚至将还魂归来的杜丽娘当做鬼怪附体。
最终,众人将此事闹到了金銮殿之上,才由皇帝乾纲独断作出了决定,这才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整个故事情节大致如此,当然,相比情节,戏剧的台词最为吸引我。
爱情是美好且让人着迷的,“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黄莺在风和日暖的日子里,歌声格外婉转动听;男女之间一旦有了爱情,眉眼间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像极了热恋中两人的状态,当然,爱情萌芽期也是如此。
只不过不同的是,后者像是微风拂过,夹在风中随风而来的似有若无的清香,只是风拂过脸颊那一瞬,便红了脸。
而前者更为热烈,幽香阵阵,是中国式的爱情,含蓄而又热烈,笑意直达心底。
相思能达到什么程度呢?“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初见是惊鸿一瞥,再见已刻骨铭心。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这里的“但是”是“只要”的意思。牡丹亭是约定再世姻缘的地方。只要彼此思念不要忘怀,不要相互辜负,最终便会有情人终成眷属。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入骨的相思,刻骨铭心的爱情,至情至性的有情之人大抵如杜丽娘这般。
而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
人容易老去,很多事难以预料,好梦难以长久,深情一点,只换得浅土三分,只留半壁斜阳,青春易逝,世事难料,好梦难圆。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人世间的事情,不是人世间的人能说得完和经历得完的,天大地大,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爱情这种事情谁能说的清道的明呢?正如杜丽娘那句“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只觉得这世间“情”之一字最难诉说。古往今来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