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麐年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千载书香门第

汉代,张一麐远祖居住冀州清河郡,西晋末年,族裔流散各地。

北宋时,吴地张氏嫡祖张载生于秦之郿邑,即秦凤路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后成为一代理学宗师。张载曾祖,唐末及五代时期居大梁(今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司空。生父张迪,宋仁宗时官至殿中丞、涪州知事、尚书都官郎中。

北宋灭亡后,张载后裔举族南渡。南宋、元代,张氏族人多居浙右。明代,张让四举家迁居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成为迁居吴地始祖。

据《张氏族谱》:

吾族出于清河郡,而苗裔之纷繁,不替于史。宋天圣元年癸亥,吾嫡系横渠公生于秦之郿邑,其生平传道阐教,为世大儒。南渡后,居浙右。以三十年为一世,计之凡十世。自迁吴始祖让四公,以至后桥公,又五世。[1]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年轻时文武双全,喜谈兵事,打算结交义士收取临洮西部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认为他是大才,劝其弃武从儒。张载勤于读书,善于思考,遍读《中庸》等儒学典籍,不以为足,广泛涉猎佛、道诸学,长期研究之下,认为儒家六经蕴含至理。因熟谙儒、佛、道三家之学,其学说已自成一家,成为新儒学。张载曾经在京师讲学,并与程颐、程颢讨论《周易》,对二程的易学造诣大为推崇。遂与二程论道,并对自己的儒学修为有了更真切的了解,自信不在二程之下,且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张载进士登第后,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处理政务以敦本善俗为先,以尊老孝亲为要,关心民间疾苦。宋神宗、王安石都曾问政于张载,张颇有高见,获二人推崇。著有《东铭》、《西铭》、《正蒙》,世称横渠先生。逝后被南宋朝廷赐谥号“明公”,封郿伯,配享文庙。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载名言,至今传颂不绝。

据《宋史》: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明州苗振狱起,往治之,末杀其罪。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发敛、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咨访。”乃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号《正蒙》,又作《西铭》曰:

乾称父而坤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幼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鰥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材,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程颐尝言:“《西铭》明理一而分殊,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学者至今尊其书。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2]

南宋至元,居住于浙右衢州的张氏家族,属于比较典型的“耕读世家”,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书香门第”的常态。因元末遭逢战乱兵火,族谱焚毁,近三百年的具体世系已不可考。

明代中期迁居苏州府的张让四,是苏州张氏家族的初祖。张妻金氏,生子张承事。

二世祖张承事,妻吴氏,生子张安。

三世祖张安,字孟全,妻费氏,生子张玉。

四世祖张玉,字以真,妻吴氏,生子张相、张林。

五世祖张相,妻凌氏,生子张应魁、张应元。张林无子嗣。

六世祖张应魁,字怡桥,妻姚氏,生子凤仪。张应元无子嗣。

七世祖张凤仪,字德文,妻李氏,妾魏氏。李氏生子张性善,魏氏生子张亶成。

八世祖张性善,字慧钧,妻陆氏,生子张朝端。张亶成生一子,早夭。

九世祖张朝端,字治公,妻徐氏,妾唐氏。徐氏生子张曰在,唐氏生子张振绪。

十世祖张曰在,字嘉起,妻钱氏,妾孙氏。生子张元钦、张元达(元钟)、张元升(元锡)。

十一世祖张元钦、张元达、张元升。张一麐出自张元达一系。

张元达,妻陆氏,生子张会淞(会洙)、张会湘。

张会湘是张一麐的直系十二世祖,字兰芬,妻沈氏,生子张运谦、张运恒。

张运谦是张一麐的直系十三世祖,是张一麐的曾祖,妻周氏,生子张世棠。

张世棠是张一麐的直系十四世祖,是张一麐的祖父,字詠召,妻蒋氏,生子张是彝、张是保、张是孚。

张是彝,张一麐之父,字秉之,清同治朝举人,光绪朝进士,直隶正定县令。妻吴氏,姐逝续娶其妹。大吴氏生子张一夔,小吴氏生子张一凤、张一麐、张一鹏。


[1] 1928年(民国十七年)修《张氏族谱》,卷首。

[2] 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2000年,第427卷,第9946—99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