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媒体法律与规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一切都是互联网的内容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把年度人物给了“你”——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副标题为:“没错,就是你。信息时代由你掌握。欢迎进入你自己的世界。”整本杂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介绍2006年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网络2.0版的发展,包括网络视频、博客、草根新闻等。其中一篇文章写道:这个故事中有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全宇宙知识的汇集;有油管(YouTube)中上百万来自网民的网络视频;还有聚友网(MySpace)里的(虚拟)都市。在这个故事中,大众把权力从少数人手中夺走,并不计回报地帮助别人。不仅整个世界因此而改变,而且推动世界改变的规则也因此改变。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工具就是互联网(the World Wide Web)。互联网是让上百万人的微小努力集腋成裘的工具。硅谷称它为“Web2.0”,好像它是一个旧软件的新版本似的。其实,这是一场革命。

有谁能工作了一整天,不坐下来去看看电视剧,比如《迷失》(Lost《迷失》(Lost)是ABC Studios出品的连续剧,于2004年9月22日在美国首播,讲述了从澳大利亚悉尼飞往美国洛杉矶的海洋航空公司815航班在南太平洋一个神秘热带小岛上坠毁后生还者的生活和经历的事。,来放松一下?或是把“皇后乐队”(Queen)皇后乐队(Queen),英国摇滚乐乐队,成立于1971年,在世界乐坛具有深远影响。Queen早期作品以不使用合成器著称。的流行歌曲器乐版和一段廉价的说唱混音成一首新歌?或是写一段博客来描述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国计民生或是街边新开的小酒馆的牛排薯条大餐?谁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热情?那个人就是你。是你在夺取全球传统媒体的统治;是你在开创和构造全新的数字民主;是你不图回报,把那些“职业人士”在他们自己的领域打得一败涂地。正因为如此,《时代周刊》2006年的年度人物就是“你”。

或许正如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所说,“互联网是一切媒介的媒介”〔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2页。,“不仅过去的一切媒介是互联网的内容,而且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是其内容。因为上网的人和其他媒介消费者不一样,无论他们在网上做什么,他们都是在创造内容。”“互联网摆出了这样一副姿态:它要把过去一切的媒介‘解放’出来,当做自己的手段来使用,要把一切媒介变成内容,要把这一切变成自己的内容。”〔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7页。

针对进入Web2.0时代的全球狂欢,NBC晚间新闻主播布莱恩·威廉姆斯(Brian Williams)Brain Williams,NBC晚间新闻的非周末时段主播,1993年进入NBC工作,曾被《时代》杂志评为百位影响世界的人物之一。保留了一份清醒,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值得担忧的是,我们可能会失去下一本伟大的著作、下一个伟大的思想,我们也有可能难以应对下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正忙于自我陶醉。”〔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421页。无论是对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欢呼雀跃的技术决定论者(技术乐观主义者),还是对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忧心忡忡的技术悲观主义者,看来都已经无法阻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德马克(Goldmark)首次将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New Media)。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2页。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多处使用“新媒体”。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

巧合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年,作为现代计算机网络标志的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ARPANET),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ARPANET是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缩写,又称ARPA网。诞生。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巴巴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此后阿帕网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今天,互联网仍处在高速发展之中,我们也很难预测将来的互联网会是什么样。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互联网打开了新媒体的发展之门。互联网的出现,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分水岭。杨继红:《谁是新媒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37-38页。鉴于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可以把1969年作为新媒体的起始之年,或者称为新媒体元年。

时至今日,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远未统一,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把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伴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升级,手机成为走在新媒体最前端的“第五媒体”。新媒体总是在不断更新,其内涵和外延也总是在不断变化。胡正荣、戴元光:《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序”第1页。先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的定义,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人们已经认识到,新媒体这一词汇极富弹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媒体产品,这些产品未经精确定位就都被归为新媒体一类之中。因此,可以认为,现代技术促成的新的信息载体,就是新媒体。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7页。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刚刚发明出来),麦克卢汉就大胆而精准地预言了数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世界这三大未来世界图景。他于1964年出版的成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到了90年代再度被人们奉为神作,它的深刻含义开始表现出来。〔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第4页。在这本书中,他从一个奇特的角度将媒介一分为二:电子媒介是中枢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

在人们还在讨论新媒体之时,保罗·莱文森已经在他的《新新媒介》一书中开始关注“新新媒体”了。《新新媒介》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他认为,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旧媒介,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电影等。旧媒介的突出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专业人士的生产。而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则是新媒介,如电子邮件、iTunes播放器、聊天室等。其特征是一旦上传到网上,人们就可以使用、欣赏,并从中获益,而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时间去使用,而不是按照媒介确定的时间表去使用。新新媒介则是指博客网、维基网、聚友网等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新新媒介产生于20世纪末,兴盛于21世纪。新新媒介的特征是:消费者即生产者;生产者多半非专业人士;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一般都免费;相互之间的关系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服务功能胜过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人人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译者前言”第3-4页。

“新媒介能新多久?从现在算起20年后,互联网还能算是新媒介吗?”Scott Rettberg,2003:“New media studies”, American Review,March-April.美国学者斯科特2003年在《新媒介研究》中提出这样的疑问。比尔·盖茨曾预言,今后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是:语音技术、触摸技术和视觉技术。

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势头比较迅猛的是可穿戴技术。可穿戴技术指的是能够被用户以配饰的形式(例如珠宝首饰、墨镜、背包乃至诸如鞋子或夹克等类型的真实服装)所穿戴的设备,可穿戴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方便地将工具、设备、电源和网络集成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

谷歌(Google)的“未来眼镜项目”(Project Glass)是人们谈论最多的可穿戴技术。2012年4月,谷歌发布的“未来眼镜项目”,除了有一个镜头外,其他的地方无异于一副眼镜。但这并不是一副普通的眼镜。这款眼镜集智能手机、GPS、相机于一身,所有的信息都能即时展现在眼前。用户通过眼睛与声音便可进行拍照上传、收发短信、查询天气路况等操作。2014年7月,谷歌眼镜实现了新的突破:通过意念控制,即可完成拍照。

可穿戴技术的前身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计算器手表。从那时起,这个领域发展迅速。这些工具通常都是便携、轻便的,经常用来作为用户穿戴的配饰,例如T恤、眼镜或者手表等。有效的可穿戴设备会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让用户能够舒适地参加日常活动,或者帮助他们完成特定的任务。

在很多情况下,可穿戴技术可作为用户进行交流的工具。意大利的牛仔裤品牌Replay生产了一条配有蓝牙的牛仔裤,能够更新穿这条牛仔裤的用户在脸书(Facebook)上的状态。这类设备最新的进展是微型照相机。由KickstarterKickstarter,2009年4月成立于在纽约,是一家专门为具有创意方案的企业筹资的众筹网站平台。出资的Memoto就是一种微型的支持GPS的照相机,能够别到用户的衬衣或纽扣上,每分钟拍摄两张500万像素的照片并上传到社交网站上。Contour Video Camera是另外一种同类型设备,能够录制高清视频,因而受到许多极限运动员的青睐。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小巧并具备可移动功能,价格则不断降低。

2014年4月美国网络媒体Business Insider总编辑兼CEO亨利·布洛格特(Henry Blodget)在其发布的报告《移动互联网的未来》预测,可穿戴设备即将腾飞。其中,健康设备最受欢迎,到目前为止智能手表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兴趣,眼镜和耳机设备的兴趣也平平淡淡,反而消费者对智能医疗设备和腕带更感兴趣。报告还预测了联网汽车。美国人每天在车里呆1.2个小时,因此汽车连接互联网将很快成为标准;音乐、地图、天气、交通、新闻都是杀手级应用。

技术的发展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新媒体到底何去何从,目前很难做出更多的预测,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