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登基称帝,年号光熹下 (求追读)
典军校尉曹操,黄门侍郎荀攸
二者面面相觑,不知天子留下他们意欲何为。
今日灵堂中,当初他们以为不过一稚童的太子辩,在龙袍披身时,所展露出来的手段,着实让他们心惊。
先以雷霆之势,诛杀蹇硕,让何进把嘴闭上,对何进口称舅父,乃是告诉何进,自己是他何进的亲外甥,台阶他已经给何进了,就看他何进愿不愿意下,愿不愿意认他这个外甥。
堂堂正正的阳谋,逼的携大势而来的何进,只能硬着头皮退去。
“朕初登大宝,年幼无知,但在宫闱多年,知朝中对父皇怨言颇深,然父皇仙逝,恩怨尽消。”
张让、赵忠等人吞咽着口水,留不是,走也不是,惶恐的看向刘辩这位他们以前看不起的少年天子,然当刘辩说出恩怨尽消时,张让、赵忠等人瞬间松了一口气,暗暗的看向跪在地上以首俯地的郭胜,暗骂一句老狗。
同为十常侍,这条老狗竟然不和他们商量。
昨夜,蹇硕这厮唤他们一同前往太皇太后董氏的寝宫中,张让、赵忠等人还和太皇太后董氏出了主意,让董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垂帘听政,封皇子协为王,封国舅董重为骠骑将军,而太皇太后董氏则可和他们十常侍共同干预朝政。
本来张让等人还在忐忑董氏会不会同意,但毕竟是一介妇人,董氏毫不犹豫的同意张让等人的主意后,可让他们昨夜一夜未睡,如此,他们今后可继续作威作福。
只是,眼下的局势,让他们颇为心惊。昨夜所谈,岂不是如梦幻泡影一般泡汤了?
“朕年幼,但明何为家国大义,父皇在位时,行事不当,宠幸佞臣,致使朝局昏聩,忠臣蒙难,朕心甚痛,然彼时不过一稚童,无可奈何,今朕登基大宝,当拨乱反正。”
刘辩停顿了一番,看向曹操,随后一退,退到曹操身后,厉声:“典军校尉曹操你还在等什么!”
“臣遵旨!”
曹操心中大喜,他本是才思敏捷之辈,自然听出刘辩的话外之音。
“御林军何在!”
“阉人造反,谋害陛下,速速护卫陛下安全!”
“随本校尉诛杀阉逆!”
曹操先声夺人,把天子护在身后,跪在地上的郭胜见状,立即起身,迅速的跑到刘辩身边,悄然间,把匕首递给了曹操,曹操接过匕首,深深的瞥一眼郭胜。
这厮虽为十常侍,但作恶不多,且刚才以雷霆之势诛杀蹇硕,乃大功一件。
“张让、赵忠等贼人犯上作乱,欲谋害陛下,诸将随本校尉。”
“杀!”
手持匕首,匕首上的血渍还未干,曹操忽然笑了,率领着御林军,杀气腾腾的朝着张让等人而去。
“陛下!”
“陛下!”
“老奴不曾.....”
张让、赵忠等人哭天喊地的求饶,十常侍中除却蹇硕之外,其余众人皆手无缚鸡之力,面对着手持兵刃的曹操,注定是死路一条,更不用说周遭还有御林军。
在先帝的灵堂上,素白的灵堂染成一片殷红。
惨叫声不断在灵堂中回响,刘辩则是冷冷的看着这一切,心中掀不起半点波澜,这些阉人胆敢干预朝政,架空他,当真该死!
“汝等一生荣华皆来自父皇,父皇生前对汝等恩宠有加,如今父皇仙逝,汝等就继续去九泉下伺候父皇。”
“太子辩!”
“汝....”
“聒噪!”
曹操犀利的双目闪过冷意,匕首朝着张让的胸口刺去,正中胸口,权倾朝野的张让就此倒了下去,灵堂中,除却已死的封谞,还有站在刘辩身旁的郭胜,尽数倒在灵堂前。
夏季的热风吹拂过灵堂时,灵堂中染血的镐素随风摇曳着,灵堂中的火盆,火星子不断跳跃着,红与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和以往做着告别。
刘辩走到走到先帝的灵柩,朝着灵柩拱手,声音略显清冷:“父皇,张让、赵忠等人,孤已送她们下去陪父皇。”
良久,伫立在原地的刘辩,看向满身是血的曹操,和面色平静的荀攸,看了一眼郭胜,郭胜识趣的离去,不敢停留半刻钟。
“曹校尉,朕听闻昨日在舅父府邸中,舅父欲除张让、赵忠等阉人,汝却回舅父:‘宦官之势,其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
“可有此事?”
当刘辩幽幽的抬起头,看向步入中年的曹操身前,而曹操则感到一阵寒冷,一阵刺骨的寒冷,为何眼前的这位天子竟知道昨日之事?
虽值酷夏,曹操仍旧觉得发冷,当即正色道:“禀陛下,确实如此。”
“张让、赵忠等人在朝中盘根错杂,舅父欲要除之,怕是难了,然这些阉人不过朕之家奴,父皇在世时,仗着父皇的恩宠,目中无人祸乱朝纲,惹的天怒人怨,但朕将登基,阉贼敢密谋夺权,当杀!”
“陛下圣明。”
曹操心头一咯噔,悄悄的看向神色不变的荀攸,心中对这位天子收起了小觑的心思,低着头恭敬的回应。
“朕之家奴,一犬耳,然恶犬噬主,留之不得,告诉舅父,郭胜忠心耿耿,今后必不插手朝堂之事,并让他在宫中安享晚年。”
“喏。”
“喏。”
如今十常侍尽数身死,留下一个郭胜不成气候,而天子要保郭胜,他们怎敢不从。
“曹操、荀攸,朕问汝二人,舅父何进可做大将军乎?”
“若舅父才不配位,何人能可以?”
一语落下,激起千层浪,无论是曹操还是荀攸都是聪明人,天下少有的聪慧之辈,自然能听出天子的话外音。
“汝等好好考虑,再回答朕。”
“退吧。”
“喏。”
“喏。”
强忍着心中的震撼,曹操、荀攸二人退去,当曹操退去时,在宫外遇到司隶校尉袁绍,见曹操满身是血,袁绍问何因,曹操言明因由后,袁绍愣在原地,久久未曾回过神。
次日,天子临朝,改年号
光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