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的生平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经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的祖上为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其先祖为古代“二十四悌”之一“王览争鸩”故事中的王览,也就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东晋时,琅琊王氏随司马睿迁居江南,王览的曾孙“书圣”王羲之徙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到南宋时,第23世王寿从达溪迁到余姚并定居,因此各种传记中都称王阳明为余姚(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
王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日。据钱德洪和王畿(汝中)所辑《王阳明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中记载,王阳明的出生和得名,颇具传奇色彩。《年谱》中说:王阳明的母亲郑氏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生他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岑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神人衣绯玉,在云中奏着鼓乐,将一个孩子送给她。岑夫人惊醒,这时已听到儿媳房中传来婴儿的啼哭之声。他的祖父王天叙非常奇怪,就根据梦里的情境,给新出生的孙子命名为“云”。
王阳明长到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他正在外面与一群孩子玩耍,有个僧人路过,看到王阳明,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他的祖父听到僧人的话,恍然大悟:孩子之所以迟迟不能开口说话,是因为名字泄露了天机。于是,就重新给他取名“守仁”,取《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改了名字之后,王阳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他不但会说话了,有一天,他的祖父还听到他在背诵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大为诧异,问他:“你怎么会背这些书?”王阳明说:“我从前听您读的时候默默记住的。”
王阳明10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华科举考试考中状元,并留京任职。第二年,他随祖父到北京投奔父亲,并留在北京,一直到17岁。在北京期间,除读书、学习外,他还游历了居庸关、山海关等处,考察边防,思考防范北方民族的对策,沉迷于军事。当时,恰逢畿内石英、王勇和秦中石和尚、刘千斤造反,15岁的王阳明曾几次打算上书朝廷,献策平叛,都被父亲所制止。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28岁,考中进士,先后任职于工部、刑部、兵部。其间,学问上逐渐由泛滥于词章记诵、佛道养生之学,收敛到儒家的圣贤之学上,并且开始授徒讲学,与湛若水等同道共同立志倡明儒学。
正德元年(1506年),对王阳明来说是人生中重大转折的一年。由于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不久,太监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数次进谏,惹恼刘瑾,被逮捕下狱。王阳明理解戴铣等人的一片忠心,带头上疏营救,结果也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差一点就被打死。不久之后,被贬谪到贵州任龙场驿驿丞。
在赴贵州的过程中,王阳明可谓九死一生。到了钱塘之后,他发现刘瑾派来的人尾随打算谋害他,情急之下,假装投江才得以逃脱。逃脱之后,他上了一艘商船,顺路到了舟山,结果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泊一天一夜被吹到了福建。上岸之后,他沿着深山走了几十里,才找到一处寺庙,满心欢喜打算在这里投宿休息,但僧人没有开门,只得悻悻离开。幸好,又找到了一间破庙,就倒在香案上睡着了。半夜的时候,来了一只老虎,围着房廊吼叫,所幸有惊无险,老虎没有进到房中来。原本没有开门的寺庙僧人知道此处是虎狼窝,猜测晚上曾经来借宿的王阳明没有庇身之处,一定被野兽吃掉了,天亮的时候,就沿路找来,打算把王阳明的包裹行李据为己有。结果发现王阳明的时候,他正在破庙香案上酣睡。僧人大为惊异,就将他邀请到自己的寺中。在寺里,王阳明遇到了一位20年前的老熟人,江西铁柱宫的一个道士。当时王阳明到江西岳父诸养和的官署成婚,结婚当天,信步走到铁柱宫,与这位道士谈养生谈了一夜,居然忘了结婚的事情。此次在此相遇,《年谱》中说二人20年前曾经相约,应当只是传说而已。可以肯定的是,在经历了那么多凶险的事情之后,在这个荒山野岭的地方遇到熟人,王阳明的心里肯定是感慨和惊喜的。道士问王阳明的来历和打算,王阳明说自己通过假装投江骗过了刘瑾,现在想要远远地逃走。道士说:“你跑了,但你父亲还在。万一刘瑾怒气不消,抓不着你,拿你父亲出气怎么办?如果他抓住你父亲,然后诬告说你叛逃到了北方的胡人或者南方的粤人那里去了,全家都要受株连,怎么办?”王阳明听了,左右为难,就占了一卦,占到了《周易》中的“明夷”卦。一般来说,占到这一卦,就意味着处境艰难,但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至此,王阳明终于下决心回南京拜别父亲,然后赴贵州的谪所。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从这首诗来看,他已经将吉凶、荣辱置之度外了。
到了贵州龙场驿,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龙场处于万山丛中,居民基本都是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即使偶尔遇到个汉人,也是从内地来的亡命之徒。气候不适,水土不服,蛊毒瘴疠,蛇虺魍魉,随时可能让人丧了性命。这种近乎绝境的情境对于王阳明的思想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正是在这个艰难环境之中,王阳明实现了人生中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次升华,即所谓的“龙场悟道”。对此,《年谱》中记载说:“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从这时候起,王阳明才开始创立自己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
龙场三年贬谪期满,恰逢太监刘瑾的势力垮台,王阳明先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鸿胪卿等职。由于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到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处平定叛乱。他用了两年多时间,平定了赣、闽、粤地区数股为患数十年的盗寇。每平定一地,王阳明都以制订乡约、建立学校等方式,整顿风俗,以求长治久安。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听说宁王朱宸濠造反,一面上疏朝廷告变,一面发檄文,聚义兵,筹办平叛事宜。他运用“围魏救赵”之计,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在其回救途中,与其大战于鄱阳湖,一举击溃叛军,生擒朱宸濠。但是,由于朝中的太监和当权者作梗,王阳明和平叛众功臣不但没有受到封赏,还屡遭诽谤和诋毁。直至嘉靖皇帝即位之后,王阳明才因平定之功,被封为新建伯。然而,由于随自己一同平叛的官员,除吉安守伍文定,其他都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有些甚至明升暗降,王阳明非常气愤,但此时朝中小人当道,他又无可奈何。他只得屡次上疏要求辞掉爵位,封赏平叛的功臣,但没有任何回音。恰逢父亲去世,王阳明便回家丁忧。三年丧期满后,由于费宏等人的阻挠,他也没有被起用,直到广西又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少数民族首领卢苏、王受聚众造反,总督姚镆屡攻不下,向朝廷求援。这时,明朝政府又想起了王阳明,于是下诏,令王阳明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率军到广西平叛。卢苏、王受早就听说过王阳明的大名,大军未到南宁,他们便自缚请降。思恩、田州的叛乱平定之后,王阳明又顺势平定了对明朝地方统治威胁数十年之久的八寨、断藤峡瑶族叛乱。
此时,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他上疏请求以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打算辞职回乡养病。没有等到回复,他就自己回去了。嘉靖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1529年1月5日),王阳明一行越过梅岭,到了南安,由陆路登船转水路。上船之后,时任南安推官的弟子周积来看他。王阳明勉强起身,咳喘不已。过了半天,才问周积:“近来学问有什么长进?”周积结合自己的政事做了回答,然后又问王阳明的身体状况。王阳明说:“病情已经很危急了。之所以还没死,就是靠一口元气撑着。”周积急忙下船为他请医抓药,并随船照顾。二十八日傍晚,船靠岸休息。王阳明问身边的人:“到哪里了?”身边人说:“青龙铺。”王阳明深知时间不多了,天一亮,就让人把周积叫到身边。周积进来之后,过了很久,王阳明才勉强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周积,说:“我要走了!”周积哭着问:“您还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微微笑了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完闭上眼睛,一会儿就停止了呼吸。时年57岁。《明史·王守仁传》中记载:“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年谱》中说,棺材回乡途中,每到一地:“士民远近遮道,哭声振地,如丧考妣。”
《明史》中在评价王阳明的功绩时说:“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明代的隆庆皇帝朱载垕对他的评价是:“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前者代表了历史对他高度的褒扬,后者则代表了官方对他业绩的承认。
在功业方面,王阳明最突出的业绩是三次率军平定叛乱。
在平定闽、赣等地叛匪的过程中,王阳明出奇制胜,逐个击破,战无不胜,声威大震。正如《明史》中所说:“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王阳明在此次平叛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是征剿的权宜之计,而且对于维护地方的长治久安,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次是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反叛。
朱宸濠(1479—152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康王朱觐钧庶子。初封上高王,因为朱觐钧没有嫡子,弘治十年(1497年)袭封宁王。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受命到福建勘察叛军处置情况,刚走到丰城,知县顾佖向他报告说,宁王朱宸濠反了。王阳明急忙赶赴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马粮草,准备器械舟楫,并向所辖各处发布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令各地太守、县令各率所属地方军队,前来一起平叛。从王阳明起兵平叛到活捉朱宸濠,总共用了35天。
朱宸濠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很早就与朝中的大臣、太监相勾结;在王阳明上疏告知朱宸濠谋反时,他曾经希望皇帝借此机会罢黜奸佞,皇帝身边的幸臣都对他怀恨在心。因此,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一事,不但没有得到褒奖,反而由于受权臣和太监的构陷,一度形势危急。直到嘉靖皇帝即位之后,王阳明才因此次平叛之功,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拜南京兵部尚书。
第三次是平定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少数民族首领卢苏、王受起兵造反。总督姚镆征调两广、江西、湖广四省的军队进行镇压,不能奏效。这时,朝廷又想起了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后赋闲多时的王阳明。经侍郎张璁、桂萼推荐,朝廷下诏,命王阳明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并授权他可以审时度势,自主决定剿抚事宜;根据需要,设置、任命土司和流官。
在平定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中,王阳明指挥两路军马,各不满八千之众,一月之内,大破为患数十年的叛匪,两广父老皆以为数十年来未有此壮举。
除了平定叛乱之外,王阳明在治理地方上也颇多建树,如任庐陵知县时恢复申明亭;每平定一地,他都兴办学校、广施教化、减免租税、改善民生等。这些措施对维护地方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培根固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