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苦里急”,太阳蓄水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第127条)
——《伤寒论》
从六经角度认识人体,分析体质状态,辨别病证性质,进而对证施治,这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下的基本治疗模式。但是,读《伤寒论》,临病证,可不像有些汉方派那样,以症状对处方,有是症,便用是方,那是机械的,是失去思辨的简单化治疗。而中医学的特色在于抓住疾病的机理,在症状、体征中抓根本、抓关键,提炼、解析出核心部分,再加以治疗。所以,中医才有“头痛治脚,脚痛治头”的现象。《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出“病机十九条”,认为应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就是这个道理。
在《伤寒论》太阳病证中,太阳腑证是由于表邪侵袭太阳经脉,循经入里,损及太阳经所联系的六腑之膀胱,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而出现了以口渴、小便不利为典型症状的病证。膀胱者,州都之官,具有蓄存水液、排出小便的功能。《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同于后世的脏腑辨证,也不同于经络辨证,而是以三阴、三阳、六经的全新分类组合方式来认识人体的。所以,就太阳脉病证而言,其病机涉及形体的皮毛腠理,脏腑的肺、膀胱、三焦,以及经络系统的足太阳膀胱经等。就我个人来看,六经思维是最具中医学特色的人体观察思维,体现了中医的特征:以机体功能为根本,以机体的整体状态为研究重点,而不注重单一结构的形、态、质的解剖与分析。
太阳病包括经证与腑证,经证属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外感病,如外感风、寒、暑、湿等邪气,《伤寒论》虽名曰“伤寒”,却并非只研究外感风寒,其内容包括多种外感和内伤杂病。腑证则包括以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为代表的证候。太阳蓄水证,顾名思义就是膀胱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液不能正常升腾并运转周身,从而积蓄于体内,即膀胱这个州都之官不能很好地“出水道”了,于是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不是饮水不足或大汗后小便绝对量的减少,而是在膀胱气化失司下,小便的生成与排泄产生障碍。《伤寒论》第127条中的“苦里急”就是描述这种小便不利的病症。这种“小便不利”不但表现为小便量少,而且患者会有明显的小腹拘急、憋胀不适的感觉。另外,因为津液代谢失常,失于输布,患者反而会有口渴的感觉,这也不是水的绝对量不足造成的“大渴”,而是津液输布失司造成的口干。如果津液代谢异常,水饮内停于中焦,即胃中水停,就会出现所谓的“水痞”,临床症见心下胃脘部胀满,有振水音,可触及心下的痞结。其特征就是虽口渴却不能多饮,多饮则进一步加重胃中水停及痞塞水溢感。这种“水痞”在素体脾胃虚弱、体内有水湿的患者身上更易出现。
所以,小便不利、口渴、苦里急,是太阳蓄水证的主要症状。其形成原因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从外因而言,外感风寒之邪,卫表不固,不能抗邪,邪气循经入里,必先犯太阳之腑,膀胱为邪所制,气化不利;从内因而言,若患者本就太阳经气不强,膀胱气化功能不足,那么,外感邪气后遇环境或气候突变,自我调节不及,加之饮水过多,水不能化,亦可造成太阳蓄水。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患者。李某,女性,62岁。她本是北方人,到南方出差,正值十二月,天气变冷。回京当天上午,她先逛了一下当地的小商品市场,走了近两万步,回到宾馆,洗了个澡。用她的说法,南方太冷了!尽管把空调温度调到很高,她仍感觉很冷,洗澡后5分钟左右,她就开始发冷、头痛、流鼻涕。她感觉自己要感冒了,可是下午就要赶飞机回家,于是,她喝了很多热水以期缓解一下症状。她连喝了几杯水后,感觉似乎好了一些,然后赶到机场。在飞机上,她又开始发冷,并出现发热的症状。下了飞机后,还没走出机场,她就觉得两腿沉重得无法抬起,头晕心慌,就蹲坐在了地上。机场工作人员把她送到医务室,给她吃了一片退热药,具体药名她也不知道,应该是解热镇痛药之类的。回到家里,她又吃了感冒药,第二天热就退了。虽然不发热了,患者仍觉不舒服,尤其是双腿迈不开步,感觉双腿肿了,胀胀酸酸的,也吃不下饭。患者女儿带她到几家医院检查,均无大问题。她自己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病,正常服药,也无异常。因为她总说腿痛、走不动路,一家医院还给她做了膝部核磁检查,发现她双膝有增生和软骨损伤,建议她手术治疗。患者自知最近这个病不是膝关节的问题,所以拒绝做膝部手术。
等她来我这里治疗的时候,已经是10天后了。她叙述完病情,我也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说是感冒,及时用药退热,休息几天就应该恢复了。可她现在的症状是走路慢、精神萎靡,又像是病情很重的样子。仔细检查她的双腿,没有发现明显的水肿,膝关节虽有压痛和摩擦音,却也没到重度。到了这个年纪,膝关节出现这些症状算是常态。她女儿说,她这10天都没怎么吃饭,都瘦了。最初我想,也许是伤阳太过,脾胃受损而致的脾虚,加之她的脉象沉而较软,我准备先健脾化湿,提高她的食欲,加强中焦运转功能。这时,患者的一句话突然点醒了我。她说,她不但觉得双腿像肿了似的,连小肚子都觉得肿了,胀胀的。我触诊她的小腹,立即感觉到她的小腹满胀,而且在关元穴与中极穴之间,明显有一段类似肌肉紧张时肌纤维出现的支撑感,但反复按循几次后,这个支撑感又没了。我问她,这么胀,是憋着小便吗?她说,没有呀。我又问,这些天小便多吗?她回忆了一下说,不多,晚上会起夜一次,白天小便很少。我又问她,喝水多吗?她说,还好吧,每天都喝七八杯水,多年的习惯了,但喝得太多也觉得肚子胀。这时,我的脑子里一下闪现出了这句话:太阳蓄水,口渴而小便不利,苦里急。
在这里,要再谈一下“苦里急”。这是一个典型的腹诊体征,患者小腹触之先是有膨胀的感觉,腹肌和皮肤、皮下组织是向外撑起的,按之有一定的抵抗感,这种抵抗感是全小腹性的,我们能够感觉到按压时力量随着小腹表面向周边传导。而正常情况下,小腹是相对濡软的,不会有过多的弹性。同时要注意,在触到相对均匀的全小腹满胀感时,我们还可以触及一段腹肌的拘急感,就像肌纤维要成结但还未成结的状态,一般小腹略偏左侧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就是腹诊中的急证,因为尚未成结,又在肌层,所以在刚开始腹诊时感觉更明显,随着多次循按,这种拘急感就会消失。当然,从患者自身感觉而言,“苦里急”也是一个症状,苦就是难受、不舒畅、为之困扰的感觉,里急就是从内而外的紧缩、拘紧、憋闷的感觉。所以我的这位患者才会说,连小腹都“肿”了。这个腹部体征并非只有这样典型的太阳蓄水证才会有,其他与膀胱相关的多种疾病、与盆腔、尿路相关的疾病或与男性前列腺相关的疾病也会出现。
诊病就像破案,从病史到症状再到脉象、腹征,我们用一个“太阳蓄水”,就完美地将一条“证据链”连接起了来。外感、饮水过多、劳累、服用过解热镇痛类药物,再加上典型的口渴、小便不利,就造成了“苦里急”,这就是六经论治的思维模式。抓住了这个病理机制,自然就能找到治疗方法:振奋太阳、推动膀胱气化、清利水饮。不过,按摩手法不同于用药,当以“和”为宗旨,经、穴、形体合而用之。
太阳蓄水证出现膀胱不利,当先行小便,中极穴配委中穴最是有效。中极是膀胱经的募穴,委中是膀胱经的下合穴,这两个穴位又极适于按摩手法操作,中极穴配委中穴是脏腑按摩临床中用以利膀胱、通小便的要法。为使患者保持放松状态,一般仰卧取穴,委中穴取屈膝位,以中指勾点拨理,须有较强的酸胀感,宜双侧操作。再取中极穴,其部位敏感,切不可突施重力。手法上,先以中指自脐下沿正中线下推至耻骨联合上缘空处,再立掌下点或振颤。中极、委中二穴是治疗重点,可反复操作2~3遍。该患者中焦亦有水饮内停,故以揉腹及按摩阑门穴、天枢穴配合操作,以通中焦水痞。
再者,太阳经气仍有郁闭,故患者周身不适,需振奋太阳,我们常用手法是按揉足太阳经在背部、腰部的两条侧线,点按风池穴、风门穴,拿揉小腿跟腱并点按昆仑穴。这里,风池穴虽非足太阳本经穴,却是足太阳经循行结聚之处,有振奋卫阳的作用,临床按摩应用极广。风门者,为内外阳气之通道,故为必取穴。至于点按脚踝后侧昆仑穴之手法,为下引上连之意。
用这几个手法治疗5次后,患者诸症状明显减轻。因为患者在外地,治疗都是乘坐高铁来去,不甚方便,故1周治疗两次。8次治疗后,患者已觉无大碍,又值春运高峰,便停止了治疗,后随访无异常。如今她坚持工作并帮助女儿带孩子,精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