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巅之三兴大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4章 选盟主

次日,27路诸侯和9路诸侯代表汇聚一堂,目的自然是为了选出这次的联军盟主。

29路诸侯都是亲自前来,所以也没什么好介绍的,而7路诸侯代表却是不得不介绍一下。

这次七路诸侯代表,分别是:

张士诚之弟张士德;

陈友谅之弟陈友仁;

公孙度之子公孙康;

黄祖之子黄歇;

韩玄麾下大将韩浩;

马腾麾下大将庞德;

刘焉麾下大将张任;这九位诸侯代表之中,代表公孙度的公孙康,是跟着公孙瓒一起过来的,在加上以一个公孙轩辕,也就是说公孙瓒一人拥有三个诸侯的名额。

另外,张士德和陈友仁,黄歇和韩浩、张任,这两组都是以联合的形式过来的,所以他们是比联盟更为密切的盟友。

至于远在凉州的马腾,这次派庞德领三千重骑兵,不远千里绕道并州,在入冀州而后南下兖州,这才终于抵达了酸枣,乃是所有诸侯中路途最远的。

因携带的兵力的多寡,还有诸侯官职高低等因素,座位代表马腾的庞德其座位被安排了靠后的位置。

刘备走进大厅当路过庞德身边时,见到庞德身后还站着一个英武少年,并且正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

刘备在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一股不弱的内力波动,心中也不由生出一种此人不凡的预感,当即对系统下令道:“检测那个少年的五维。”

“马超,巅峰五维为:统帅95,武力105,智力78,政治64,魅力98。马超未达巅峰状态,当前五维:统帅83,武力100,智力64,政治54,魅力90。”

“竟然是少年时期的马超。”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心道:“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马超此时只有14岁,武力竟然已经达到了100,真是厉害呀。”

刘备是真没想到马腾竟然把马超给派过来。

要知道,马腾那边和关东诸侯之间可还隔着董卓,区区三千骑兵却要走这么远的路途,一旦董卓派兵拦截或是沿途的诸侯不给过的话,那马超和这三千骑兵可就回不去了。

他哪里能想到,马超其实是偷偷跑出来的,为的就是见识一下中原的高手们。

不得不说,此时马超正年轻气盛,根本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敬畏。

当今天下间的高手数不胜数,别说马超还没有达到巅峰期,就算是达到巅峰时期,可若是没有一些奇遇的话,也同样很难在天下武将之中占得一席之地。

刘备在李存孝和刘天护卫下,缓步向最前方的座位走去。

沿途各个诸侯见到刘备走来,纷纷向刘备打招呼示好。

刘备面带微笑,一一回应着诸侯们的问候,心中却暗自思量:此番聚首,群雄逐鹿之心昭然若揭,盟主之位,势必成为众人争夺的焦点。

在这乱世之中,联盟虽能一时凝聚人心,但各自的私利与野心终将使这脆弱的联合分崩离析。

步入主位之前,刘备的目光不经意间掠过庞德,只见庞德面容沉稳,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忠诚,对马超这个少年将领亦是颇为关照,不时低声嘱咐几句,显然是对这位年轻后辈寄予厚望。刘备心中暗自点头,对马腾的识人用人之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待刘备落座,大厅内逐渐安静下来,只闻得窗外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与远处隐约传来的战马蹄声交织在一起,更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这时,袁绍站起身来,环视四周,朗声道:“诸位诸侯,今日我等汇聚于此,共商大计,意在讨伐董卓,恢复汉室。

然则,群龙无首,难以成事,是以,吾提议,选出一位德高望重、智勇双全之士,担任联军盟主,统率三军,共赴国难。”

此言一出,大厅内顿时议论纷纷,各路诸侯或交头接耳,或目光闪烁,显然都在心中盘算着各自的人选。

刘备静观其变,心中却已有了计较。

他知道,袁绍此言虽冠冕堂皇,实则意在自荐,毕竟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势力之大,一时无两。

正当袁绍准备进一步阐述自己的主张时,忽闻厅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身着甲胄的信使匆匆步入,手中紧握着一封书信,神色紧张。

袁绍眉头微皱,示意信使上前禀报。信使跪伏于地,颤抖着声音道:“启禀诸位大人,董卓遣使前来,有书信一封,欲呈于诸位大人。”

此言一出,大厅内一片哗然。董卓此举,无疑是向联军示威,亦是试探联军内部的团结程度。

袁绍接过书信,迅速浏览一遍,脸色愈发阴沉。

信中董卓言辞傲慢,不仅嘲笑联军乌合之众,更扬言要亲自率军迎战,一举荡平关东。

袁绍将书信掷于案上,怒声道:“董卓狂悖,竟敢如此无礼!吾等更需团结一心,共诛此贼!”

言罢,他再次环视四周,目光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诸位,盟主之位,吾袁绍自荐之,愿领三军,扫清奸邪,还天下一个太平!”

刘备见状,心中暗自权衡。袁绍虽有雄心壮志,但其性格刚愎自用,难以容人,若由他担任盟主,只怕联军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形成合力。

正当刘备沉思之际,曹操忽然站起身来,朗声道:“本初兄高义,然则,盟主之位,当以德才兼备者居之。

吾曹操虽不才,愿与诸位共商大计,选出真正能引领我等走向胜利之人。”

曹操此言一出,大厅内气氛顿时微妙起来。

刘备心中一动,暗赞曹操机智,既能表达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直接与袁绍正面冲突。

刘备目光在曹操身上停留片刻,心中暗自思量:曹操此人,智谋深远,野心勃勃,虽此刻尚未展露峥嵘,但日后必成大器。

此番他站出来反对袁绍自荐,无疑是想在诸侯中树立自己的威望,为将来谋取更大的权势埋下伏笔。

正当刘备心中盘算之时,厅内各路诸侯亦是纷纷表态,或支持袁绍,或暗中观望,或明里暗里支持曹操,一时之间,大厅内气氛微妙而紧张。

袁绍见曹操站出来反对,脸色微变,但随即恢复如常,他深知曹操亦是不可小觑之辈,但若此刻与之争执,难免失了风度,更会让诸侯们看轻。

于是,袁绍微微一笑,道:“孟德所言极是,盟主之位,当以德才兼备者居之。

吾袁绍虽不自量力,愿与诸位共商大计,选出真正能引领我等走向胜利之人。

不过,在此之前,吾有一言,愿与诸位共鉴。

吾等此行,意在讨董,恢复汉室,若内部纷争不断,何以服众?是以,吾提议,无论盟主之选如何,吾等当齐心协力,共赴国难,违者,共击之!”

袁绍此言一出,大厅内诸侯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刘备亦在心中暗自点头,袁绍虽刚愎自用,但在大局观上,却也不失为一个枭雄。

此时,曹操亦开口道:“本初兄所言极是,吾等当齐心协力,共赴国难。

不过,盟主之选,亦不可草率。

吾提议,不如以比武较技的方式,选出一位武勇双全之人,担任盟主,以服众心。诸位以为如何?”

曹操此言一出,大厅内顿时一片哗然。比武较技,对于诸侯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更为直接且公正的方式。

毕竟,在这乱世之中,武力乃是立身之本,一位武勇双全的盟主,无疑能更好地统率三军,共赴国难。

刘备闻言,心中亦是微微一动。他深知,自己虽文韬武略皆备,但论及武力,却并非顶尖。

不过,他亦不担心,毕竟,他手中有李存孝和刘天两大高手,更有十万大军,足以在诸侯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且,他更看重的是谋略与人心,而非单纯的武力。

正当诸侯们纷纷议论之时,忽闻厅外传来一阵激昂的马蹄声,紧接着,只见一名身着铠甲的将领,手持长枪,英姿勃发,大步流星地走进大厅。

此人正是袁绍麾下大将颜良,他此番前来,正是为了响应袁绍的号召,比武较技,争夺盟主之位。

颜良一进大厅,便目光如炬,扫视四周,仿佛要将所有诸侯都纳入眼底。

他大声喝道:“吾乃袁绍麾下大将颜良,愿与诸位英雄豪杰一较高下,争夺盟主之位!”

此言一出,大厅内顿时一片寂静。

颜良之名,在诸侯中亦是赫赫有名,其武力之强,在河北更是少有人能敌。

此番他站出来比武较技,无疑是给了所有诸侯一个下马威。

然而,就在这时,却见一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领从刘备身后走出,他手持大刀,气势如虹,正是刘备麾下大将关羽。

关羽目光如炬,直视颜良,大声喝道:“吾乃刘备麾下大将关羽,愿与颜良将军一较高下!”

关羽此言一出,大厅内顿时一片哗然。

要知道,关羽在诸侯中亦是威名赫赫,其武力之强,更是当世少人能敌。

此番他站出来与颜良比武较技,无疑是给了所有诸侯一个惊喜。

袁绍见状,心中亦是暗自惊讶。

他深知关羽之勇,但没想到刘备竟然会派关羽出来比武较技。

不过,他亦不担心,毕竟,颜良亦是他的得力干将,其武力之强,足以与关羽一较高下。

于是,袁绍微微一笑,道:“既然二位将军都有此意,那吾等便拭目以待。

不过,比武较技,点到为止,切莫伤了和气。”

言罢,袁绍一挥手,便有士兵将比武场地布置妥当。

关羽与颜良二人,亦是各自走上比武场,准备一较高下。

此时,大厅内的诸侯们纷纷站起身来,走到比武场边,观看这场即将到来的精彩对决。

刘备亦是走到比武场边,目光紧紧盯着关羽,心中暗自为他加油鼓劲。

随着一声令下,比武正式开始。关羽与颜良二人,各自施展浑身解数,刀光剑影,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

一时间,大厅内只听得兵器交击之声,以及诸侯们的惊呼之声。

经过一番激战,最终,关羽凭借着一招“拖刀计”,成功将颜良斩于马下。

此举一出,大厅内顿时一片沸腾。

刘备亦是心中大喜,他知道,关羽这一战,不仅为他自己赢得了荣誉,更为他刘备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

比武结束后,诸侯们纷纷向刘备表示祝贺,称赞关羽之勇。

而袁绍虽然心中不甘,但亦不得不承认,关羽之勇,的确在他之上。

于是,他只得暂时放下争夺盟主之位的念头,与诸侯们共商大计。

经过一番商议,最终,诸侯们决定以曹操提出的“投票”的方式来选拔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