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风范:唐翔千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访谈摘录

相知相随,风雨同行

采访时间:2022年11月14日

采访地址:香港九龙又一村

采访对象:唐尤淑圻(唐翔千夫人,香港太平绅士,苏锡企业有限公司主席)

采访人:张伟(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唐尤淑圻

1927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财经管理专业,并在2016年获该校名誉博士学位。唐尤淑圻是香港太平绅士,现任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名誉副主席,香港九龙妇女福利会会长,香港女童军会副会长,苏锡企业有限公司主席,曾出任香港与内地多个慈善公益机构和组织的相关公职。

张  伟:唐妈妈,明年是翔千先生100周年诞辰,我们基金会准备在上海举办纪念活动。如果允许的话,一定请您去参加这个有意义的纪念活动。35年来基金会支持了100多个项目,受惠师生8.5万余人,累计捐款近4亿元。我这次专程来香港,主要想采访您。我们正在编辑《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慈善公益项目成果汇编》,还有纪念文集,筹备计划中还有个《爱国爱港实业家唐翔千》专题片,也想放入采访您的内容。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和翔千先生是一对非常好的伉俪,一起生活了近70年,能否请您谈一谈对翔千先生总体的印象?

唐尤淑圻:先讲一讲我跟他怎么见面的好吗?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就到信昌洋行香港代表处工作。我俩的父亲是好朋友,他父亲不在香港时,就拜托我父亲照顾他。他一个人住在洋行宿舍里,礼拜天独自在宿舍好像很孤单,所以我父亲请他到我们家里吃饭,再下下象棋。尽管他很想赢,但能够和棋,就已经很开心了。他年轻时不算是很帅,但很斯文,很有内涵。

张  伟:您当时是不是看这个小伙子很聪明、很睿智,通过他到您的家里吃饭、下棋、聊天,从而相知相恋,走进婚姻的殿堂?

唐尤淑圻:是的,这就是我们的缘分吧。后来我们在香港的酒店——香港大酒店举办了婚礼。

张  伟:您跟翔千先生结婚以后,他是不是一心扑在他的事业上?对家庭、对您的关爱,印象最深刻的事有哪些?

唐尤淑圻:他对家庭、孩子都是爱在心里,没有工夫管。他天天去厂里,所以家里所有的事都是我一个人包办。他一辈子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老婆放在第二位,他常常对我说,谢谢。

张  伟:20世纪50年代,香港也不是很富裕,你们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唐尤淑圻:有啊,因为他父亲跟他说,国家要富强,工业基础一定要好,还有教育要好,你要快点出来办这两件事情,所以他就从银行辞职了。那个时候我们很辛苦,到处去借钱办工厂,先跟他父亲的朋友合资,开办五洲布厂和华侨纱厂,赚了一点钱,马上就自己再创业,借了钱要还的,还要付利息。那个时候很困难,吃饭都没有钱,饭钱差不多都是用我陪嫁的钱。

张  伟:那么您当时还是支持他去办厂?

唐尤淑圻:工业重要,富国强民,工业第一,教育第二。他已经立志做这些事了,我都会支持他。

张  伟:他在华侨纱厂、五洲布厂以后又办了半岛、南联这样的大企业,整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贵人,对他创业给予帮助?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实力?

唐尤淑圻:这两个方面都是有的。他立志要推动企业发展。香港工业能有今天,全靠内地精英来港设厂,启动了香港工业发展。他先开纱厂,后来香港工业也要多元化,他就转型开了电子工厂,做的是线路板。一开始很难,因为他不懂电子科学。

张  伟:您也是支持他转型的。唐先生的成功一大半有您的功劳,有了您的支持,他才能不断成功。

唐尤淑圻:初时我的弟弟也帮助过他。到后来,就叫在美国工作的小儿子回港,帮助他一同做好电子工业。

张  伟:这次的采访对象一致给唐先生竖大拇指,说他担任香港工业总会主席期间,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其中有个前瞻性的举措,就是提议创办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因为有了这一机构,可以控制产品质量,促进香港制造的产品得到国际认可,把产品推到国际上。

唐尤淑圻:对,这是一个代表了产品合乎标准的证明指标,对提高香港工业制造水平和扩大国际贸易起到很好的作用。

张  伟:唐先生的工业发展眼光是很超前的,比如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去新疆天山创办毛纺织厂。听说您也跑了10多次,当时是很艰苦的,有些事很难忘吧?

唐尤淑圻:新疆有羊毛,去了才知道,乌鲁木齐还不错,我们去了十几次。在新疆办合资毛纺厂,我们是第一家。因为没有先例,双方都没有经验。办事是要盖橡皮图章的,水务局、建工局、铁路局、商务局等,要盖几十个橡皮图章。我们白天跑手续,晚上请喝伊犁大曲。他不喝酒,都是我代他喝。记得我曾经一个人,对付五桌人的敬酒。杯子一举,事情好谈。不过说到办企业嘛,他还是一把手,我是二把手。

张  伟:唐妈妈,您的上海话很标准,普通话讲得非常好,广东话也很地道。

唐尤淑圻:我是苏州人。年轻的时候,我随父母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因为我爸爸是念工程的,他100年前就留学美国,也很不简单。留学回来了就在北京、南京、四川四处造铁路,我们家属就跟着他走,边说边学懂了。唐先生只会讲他的家乡无锡话,广东话、普通话都不行,普通话带无锡口音。

张  伟: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翔千先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你们都没有把钱看得很重?他通过办企业的方式来扩大生产,利国利民。他把大量财富贡献给社会,创办更多企业,解决就业问题,还支持教育,培养人才,但他对自己生活比较苛刻,比较节俭,是这样吗?

唐尤淑圻:改革开放时,他所积累的财富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是绰绰有余的,但他仍然要去艰苦的地方办厂,他说他的钱都摆在厂里。他绝不是为了自己赚钱,他还是要实现他的理想,实现他工业救国的抱负。但他个人生活很节俭,衬衫不许经常洗,说要洗坏的。什么都不许扔掉,不舍得,报纸堆高了也不许扔掉。也就是喜欢回家乡,探探朋友,吃点家乡风味的东西。

张  伟:从慈善事业角度来讲,唐家为社会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当然与您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您在上海交通大学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唐尤淑圻研究生奖学金”,好像是从2011年就开始的,还是蛮早的,所以说上海交通大学也是非常感谢您的。我想问一下,唐先生跟您讨论过关于他做慈善事业这方面的考量吗?

唐尤淑圻:1997年,我回内地参加南开中学校友聚会,来到了无锡,在无锡轻工大学今江南大学是在无锡轻工大学基础上合并而成的。也设立过研究生奖学金。支持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年轻人将来可以作为国家栋梁,可以在社会上做很多事情,所以教育基础一定要特别好。如果社会底层的家庭,没有足够金钱让子女上好学校,我们就应该帮助。

张  伟:唐家祖辈在历史上做过许多慈善,在家乡严家桥修路架桥,资助孩子读书,这是唐家的一种优良传统。

唐尤淑圻:我们去过严家桥,全镇的人都出来,夹道欢迎,感情很深。

张  伟:翔千先生一心扑在事业上、办厂的事情上。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有什么决策吗?跟您商量过吗?他在上海创办唐君远教育基金会跟您商量过吗?

唐尤淑圻:子女教育没怎么商量过,都是我做主的。我带着孩子去美国找学校,再带他们过去念书,手续都是我办的。其实办厂也有亏本的时候,我叫他留点钱养老,他说我有儿子、女儿,怕什么。在上海创办基金会的事,他跟我商量过的。只要他想做的事,我都会支持的。

张  伟:您是上海交通大学著名学长和名誉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的“唐君远讲席教授”基金,就是在您和英年先生的牵线和影响下设立的。基金会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设立了“唐君远密西根学院奖学金”,也是奖金额最大的一个奖学金,每个获奖者每年可获得12.5万元资助,鼓励学生去密西根大学深造。1987年,你们夫妇捐了100万港币,在那里设立了“唐照千奖学金”,这笔奖学金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有的学生已经当上校长了。

唐尤淑圻:密西根学院的奖学金每人12.5万元,当年很少有这么高的奖学金。美国密西根大学是我大儿子念书的地方。这笔奖学金对于鼓励学生刻苦钻研、志存高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爸爸在交大读中学,我爸爸也是念交大的,小叔子唐照千是西安交大教授。我们跟交大的渊源很深,要饮水思源。

张  伟:饮水思源,您给我们树立了标杆。您现在96岁高龄还坚持参加妇联活动,真不容易。

唐尤淑圻:都是些慈善活动。

张  伟:您对基金会还有什么要求吗?对明年我们举办唐翔千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有什么建议吗?我作为一名交大校友,现任基金会秘书长,明年的纪念活动,当然要根据您要求,担当起这份责任,努力认真办好这些事。英年先生现在是我们的理事长,庆年先生是我们的副理事长,我会向他们报告的。方便的时候,也请唐妈妈到上海的基金会去看看,在长乐路和新乐路那个地方,唐家的一个老宅。

唐尤淑圻:是你们跟他们商量,不是报告,是商量。有你办事,我放心。上海的基金会我去过的,我知道,是翔千爷爷留下的祖宅。希望把它用好,让教育捐赠事业发展得更好。